祁门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环境影响评估评价报告(优秀环评报告) 下载本文

地下水现状资料

7.1.2监测频率

进行一次性采样分析。 7.1.3监测项目

选择pH、高锰酸盐指数、铅、铬、汞、砷、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总大肠菌群和氯化物等指标作为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项目。 7.1.4评价结论

地下水调查现状评价结果见表7-1-3。从表中可以看出,祁门县地下水中除总大肠菌群数为Ⅳ类外,其余指标均达到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铬、砷、铅、汞等重金属的监测值远低于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限值。总的来说,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可以满足相应的标准要求。

7.2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7.2.1地层岩性

根据池州市国土资源规划勘测院对该项目拟建场址钻探、开挖探坑和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成果综合分析,并查阅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的地层为: (1)杂填土

层厚1.5~4.1米,层底标高123.31-134.81米,杂色,松散-稍密,很湿-饱和,局部为山洪冲填土。渗透系数很大。 (2)粘土

层厚2.1~7.9米,层顶埋深0.00-4.10,层底标高115.71-135.03米,灰、灰黄色,硬塑,干强度高,中等韧性,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该层含黑褐色片膜状氧化物,具油脂光泽,为千枚残积土岩层。承载力特征值Fak=260

Kpa,压缩摸量Es=11.5 Mpa,渗透系数K=2.22X10-7cm/s。 (3)强风化千枚岩

揭露层厚3.80-14.10米,层顶埋深2.10-11.7米,层底标高109.11-122.43米,灰、灰黑色,中粒结构,块状、片状构造,片理面有丝绢光泽,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很发育,裂隙面充填物为粘性土,主要矿物成分为云母、石英等。承载力特征值Fak=400 Kpa,可不考虑压缩变形。渗透系数K=3.58X10-8cm/s。 (4)场地地震效应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该场区基本地震烈度小于6度,为抗震不设防区。 7.2.2 地下水

池州市国土资源规划勘测院对该项目拟建场址勘察深度范围内未发现地下水,但本场地地势低洼,有利于雨水汇集,因此,地势低洼处有少量地表水,为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补给,由于粘土层及岩层透水性较弱,大部分降水多呈地表径流流失。 7.2.3岩土工程条件综合评价

1、拟建场地地势低洼处的地表径流流失方向为顺地势低洼处流向阊江,防止污水对阊江水域及下游地区水域的污染,要求场区内雨污分流,采取可靠防渗措施,渗滤液收集处理达标排放。

2、勘测结果表明,该场地无大的不良地质现象,第②层、③层土均为弱透水层,适宜进行垃圾填埋场的建设。

3、因本区植被保护良好,树林茂密,不易造成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若山体植被遭到破坏,区域内岩土体长期受到剥蚀及雨水冲刷等地质作用,山体容易产生小规模的

崩解及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要求采取水保和生态防护措施对周围山体进行加固处理杜绝山体滑坡。

7.2.4小结

通过水文地质条件专题调查报告和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在地质条件上不属于活动的坍塌地带、断裂带、地下蕴矿带、石灰坑和溶岩洞区。建议在第②层、③层土均为弱透水层进行垃圾填埋场的建设,适宜防渗膜的铺设。

为防止地下水污染,从保护地下水角度来讲,必须加大填埋场防渗措施,加强全场区内污水收集系统,使全部污水进入厂区内的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站排水达到GB16899-1997三级标准后进入祁门县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确保污水基本不下渗,满足以上条件后,祁门县生活垃圾填埋场从地下水角度来讲是可行的。 7.3渗滤液渗漏对地下水的事故评价 7.3.1、防渗膜破损影响分析 祁门县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在垃圾填埋场地建造了防渗设备,人工防渗设备的渗透系数为1х10-12~1х10-13m/s,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防渗标准,由于渗透性极弱,垃圾场产生的渗滤液基本上不会渗入地下水而产生污染。但防渗设备发生破损,垃圾渗滤液将从破损处渗入地下水而造成污染。本报告就防渗设备一旦破损,该垃圾填埋场周围地下水受污染状况进行定量分析。预测因子为COD 。

祁门县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渗滤液排放量240m3/d, COD浓度8000mg/l。 由于人工防渗设备的渗透系数为1х10-12~1х10-13m/s,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防渗标准。由于渗透性极弱,垃圾场产生的渗滤液基本上不会渗入地下水而产生污染。本报告将针对如果防渗设备破损,渗滤液将在没有防护的的情况下渗入地下水而产生污染。场址内生活垃圾堆场库区总面积105133m2,破损面积按总面积的1%计,即1051 m2。经计算,入渗的渗滤液2.4m3/d,COD浓度按8000mg/l计,则渗入的COD量为19.20kg/d。

计算结果与分析

破损面积按1%计,1051m2,即经分析防渗设备破损后入渗的COD量为19.20kg/d。COD入渗后向下游迁移,

防渗设备破损后渗滤液渗入隔水层后不再往下渗透,本项目弥散的计算距离为至下游粘土层2公里。防渗设备破损时间以垃圾填埋场填埋年限25年(9125天)计算,破损时间t=100天、t=200天、t=800天、t=1000天、t=1500天、t=2000天,计算距离为点源下游100m~2000m。为简化分析计算,把入渗的渗滤液看作恒定点源来计算下游含水层中增加的污染物浓度。

经分析计算可知,垃圾填埋场防渗设备一旦破损,渗滤液将渗入地下。根据祁门县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地质勘察报告可知,垃圾场所处位置地下水流向是由上向下,由东北向西南运动;由于地下水流速缓慢,污染物向下游迁移的速度极其缓慢,由于COD是可降解污染物,在向下游迁移的过程中不断自净降解,因此污染范围不是很大,污染主要集中在垃圾填埋场破损处附近区域。在点源下游纵向10米,横向10米处,入渗的渗滤液最大“贡献”的COD浓度达到1.52mg/l(参照以往做过的地表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中COD和高锰酸盐指数同步监测值的相关分析实验,

COD:高锰酸盐指数=3:1),因此,该处的高锰酸盐指数符合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水标准。 7.3.2预防措施 防渗设备破损后,填埋场底下的地下水将受到较严重的污染,但污染物的迁移

速度较慢,并由于自净降解的作用,受污染的范围不大。防止防渗膜破损要从源头做起,首先设计时在防渗膜质量的选择上和防渗膜的铺设施工过程中,要认真比选防渗材质,严格按规范铺设,防渗膜尽量在粘土层上铺设,防渗膜接缝处铺设避开地下岩石断裂处,尽可能避免垃圾填埋场在运行后出现防渗膜的破损;但由于距离阊江较近,必须做好防渗工作和底层加固,杜绝渗滤液对阊江造成污染。其次导排系统的排渗管道应尽量安装在垃圾填埋场最低处,同时配套建设渗滤液收集井,并且加强日常运行管理,保障正常运转,这样,防渗膜一旦破损,能使渗滤液排出,使渗滤液尽可能少渗入地下水。万一发生防渗膜破损时,可采取在周围居民点等地下水较敏感方向建造地下防渗墙的方法加以补救。

8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8.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8.1.1监测布点

祁门县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现状评价利用黄山市环境保护监测站2007年5月27日~5月31日进行监测数据,共布设3个监测点。

8.1.2监测因子

监测项目包括SO2、NO2、TSP、PM10、氨;采样时同步观测气象参数:气压、气温、风向、风速等。

8.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

根据祁门县环保局确认的本项目环境评价执行标准,本项目所在地属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最高允许浓度。 (2)评价方法

评价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3)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

祁门县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结果表明:评价区域各监测点5个监测项目(SO2、NO2、TSP、PM10、氨)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值均达标,其中TSP、PM10是目前评价区域中主要的污染物,

PM10、TSP、NO2的日均浓度最大标准指数为0.19、0.15、0.15,按最大标准指数对3种污染物进行大小排序为: PM10>TSP=NO2。

总体看来,祁门县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各项监测因子均能满足评价标准要求。 8.4 环境空气质量影响预测与评价 8.4.1 预测垃圾填埋气点火燃烧的年份

根据工程分析对垃圾填埋场逐年产气量的计算,

填埋场第1年(2009年)产气量几乎为零,填埋场第二年(2010年)的各种气体的排放量见表8-4-5。

表8-4-5 2010年填埋气体中污染物产生量(kg/h) 气体名称H2SNH3CH3SHCH4N2CO2

排放量(kg/h)0.386.360.8632.843.4529.85

根据工程分析中垃圾场逐年产气量表,可知在垃圾场第二年(2010年)产气的时候,恶臭气体CH3SH的厂界浓度已经大于标准值,故垃圾填埋气燃烧的年份应该取2010年。

8.4.3 预测因子

根据垃圾填埋场工程废气污染特征和垃圾填埋气燃烧的年份,对本项目可以只做后期的空气预测。根据CH3SH和H2S燃烧后的产物,选择预测因子为SO2。因为垃圾的产气量是从2010~2025年逐年增加,可以预测燃烧最大年份(2025年)的SO2的环境空气质量影响。

针对本项目未燃烧时填埋气中CH3SH的严重超标现象,增加最大产气年时CH3SH未采取燃烧时的事故型排放预测。 8.4.4 预测内容 (1)源强

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逐年产气量燃烧后计算SO2的排放量为21.76 kg/h。 (2)评价SO2地面浓度分布情况

根据工程分析,排放口的高度都在2m左右,预测采用面源模式,面源面积105133m2。风速采用年平均风速2.2m/s,在一般气象条件下SO2 在下风向地面浓度分布情况。

在年平均风速2.8m/s,C、D、E类稳定度下,拟建工程排放的SO2在场界处的浓度分别达0.1745 mg/Nm3、0.2809

mg/Nm3、0.6015mg/Nm3,其中只在E类稳定度下,分别超出SO2的小时平均浓度标准值0.5mg/Nm3的0.203倍。在E类稳定度下,SO2在场界外100m处的浓度达标。由于本项目的场址周围SO2的环境容纳量较大,故燃烧后生成的SO2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3)典型日SO2对评价关心点的影响

建设项目对各评价关心点污染物浓度的日均浓度贡献值均小于评价标准浓度限值。建设项目SO2的日均浓度最大贡献值占评价标准限值的33.3%。其SO2在典型日日均浓度贡献值大小的排列顺序为薛家坞>祁山镇政府>木材加工厂,因此本项目燃烧后排放的SO2对关心点贡献值较小。

(4)CH3SH、H2S未点燃时事故性排放

填埋结束后,全场填埋气排放口共有20个,一般条件下,填埋气都可以进行正常燃烧,但当点燃设备出现故障或者进行局部检修时,填埋气体不能点燃,此时恶臭气体CH3SH和H2S的产生量较大。由于CH3SH产生量和毒性均大于H2S,为了了解这种事故性排放的环境影响,假设事故性排放持续时间为10分钟,预测3台相临的点燃设备同时出现故障时,CH3SH在下风轴线的浓度。

在D类稳定度下,风速为2.2m/s,3台相临的点燃设备同时出现故障时,垃圾填埋气事故性排放将在下风轴线上造成较大范围的CH3SH污染。下风轴线在短时间内CH3SH浓度贡献值均超过《居住区大气中甲硫醇卫生标准》一次最高容许浓度值(0.0007mg/m3)。其贡献值在厂址近距离较大。 8.5卫生防护距离

根据工程分析中对本项目填埋气逐年产气量的预测,垃圾填埋后第一年产气量几乎为零,第二年即开始对填埋气进行燃烧处理,主要外排气体为SO2,且每一年的产生量不同,按此计算出的卫生防护距离肯定也不一样,最大产气年发生在2025年,随时间的推移,场界周围的各种环境因素势必有所变化,如按最大产气年的SO2量计算该项目的卫生防护距离,实际意义不是很大。故本垃圾填埋场卫生防护距离参考《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中对垃圾场夏季主导风向下风向人畜居栖点的距离要求,确定为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