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环境影响评估评价报告(优秀环评报告) 下载本文

冲、洒水设施1辆喷药、洒水车

生活服务设施管理区)建筑面积8亩

2.2.3 场址位置及总平面布置 1、场址位置

拟建场地位于位于于祁门县西南2.5km处老碓坞境内,占地面积187.04亩,总库容为145万立方米,交通、供水、供电较为便利。 (1)填埋库区

本工程的填埋库区,库区占地面积157.7亩,有效库容145万m3。为保证库区垃圾堆体的稳定,在库区的下游设垃圾坝。 (2)渗滤液处理站 紧靠主坝设有一座渗沥液调节池,容积20000m3。渗沥液处理站在渗沥液调节池的北侧,平面布局做到科学规划布局,使全部设备及构筑物尽可能安排在规划的工程场地内,同时考虑工艺流程的顺畅和外部物流的顺畅。一方面满足使用功能,另一方面进一步美化周边环境,并使道路、进出水管、电缆等能有效地与垃圾场其他设施进行衔接。 总占地面积28.09亩。由调节池、尾水出水池、浓缩液储池和处理车间等组成。 (3) 生产管理和生活中心

生产生活管理区布置有综合办公楼、综合维修间和车库等建筑物。 (4)覆土堆土区

覆土堆土区设计位于垃圾坝旁,可以兼顾填埋场内的取土作业。设计有覆土装卸场和备料棚。

填埋场总平面布置图见附图2。 2.3.4 填埋场库容及使用年限

整个填埋库区占地187.04亩。填埋总库容145万m3,有效库容90%、垃圾压实密度按1.0吨/米3计,本设计是按服务范围内产生的生活垃圾全部进入拟建填埋场,服务年限为16年。

2.2.5 交通运输与能源 (1)运输道路 1、外部运输及道路

生活垃圾填埋场距祁门县城中心约2.5km。县城垃圾可经由祁红路,并通过修建的进场公路进入填埋场的填埋库区。进场道路参见图1-1。 2、垃圾运输内部道路

场内主要道路设计标准应满足交通量、车载负荷及使用年限的要求,由于垃圾运输车车种单一,专用车道应保证在各种路况下都能安全通行。永久性道路即进场道路路宽7米,转弯半径9米。临时单车道是在沿库区边缘铺设,经筛选后的建筑垃圾上铺泥结碎石,路面坡度随填埋高度的增高而提高。 (2)供排水 l 供水

供水来自城市自来水厂,场址附近有县城给水管网,通过管道连接即可。输水管采用DN60加厚焊接钢管。

l 排水

辅助生产区的生活的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渗滤液处理站,洗车台废水经沉砂池沉砂后排入渗滤液处理站,经处理达标后进入污水处理厂。

渗滤液及场区内废水经处理站处理达标后进入祁门县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2.2.6 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根据建设部和国家计委批准颁发的《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并结合国家现行的劳动法规制度,本工程人员编制总定员为40人,其中管理人员3人,技术人员37人。

3 工程分析

3.1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与成分分析 (1)生活垃圾成分预测 随着祁门县居民区气化率的提高,垃圾成分的变化趋势是无机物含量逐渐下降,废品类将逐渐增加,但是以厨余为主的有机物仍将是主要组成部分。生活垃圾成分预测值见大气污染源分析章节。

(2)生活垃圾产量预测及规模确定

祁门县是安徽省林、茶、瓷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林、茶资源在全省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用材林面积、木材蓄积量占全省第一,茶叶产量居全市第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日益推进,祁门县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县城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增加很快,另一方面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人均垃圾产量增加,所以祁门县垃圾产量逐年上升。本垃圾填埋场建成后的服务区范围是祁门县城与周边8个乡镇(金字牌镇、小路口镇、历口镇、渚口乡、平里镇、大坦乡、柏溪乡、安凌镇)以及牯牛降风景旅游区的生活垃圾。故祁门县垃圾产量预测中也包括周边乡镇的生活垃圾。祁门县城从垃圾量增长率来预测垃圾日产量,从而预测垃圾年产量。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旅游区的特性,垃圾日产量淡季和旺季波动很大,仅从游客的增长率来预测垃圾年产量。

①祁门县城垃圾产量预测——从垃圾年增长率预测垃圾量 祁门县由于缺乏近几年的垃圾清运量,垃圾人均年增长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逐年增加,结合祁门县的具体情况,确定2009~2024年垃圾年增长率为6%。祁门县城现日清运垃圾45吨,人均生活垃圾产率按(1.0kg/人.日),由表3-1-1可知8个乡镇按55吨/日计(2006年),由此推算垃圾填埋场的设计基数为110吨/日(2009年),2009年垃圾填埋场建成投入使用,所以以110吨作为祁门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成的预测量。 ②由于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风景旅游区,实验区内居民较少,垃圾量的产生主要是游客。由于风景旅游区分淡季和旺季,垃圾日产量波动较大,以垃圾年产量作为预测依据较为合适。据«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申报AAAA旅游景区材料汇编»,风景区可供接待的旅游天数是250天/年,景区游客饱和容量为25万人次/年,理想接待游客人次为12.5万人次/年,达产期为8年(2002年起计)。2002年风景区接待游客数量为2万人次/年,2003年-2008年,接待能力年均增长20%,2009以后,接待能力年均增长率稳定在10%左右,达产期2010年接待游客12.5万人次/年,2010年后均按接待游客12.5万人次/年,按每人次垃圾产生量为4.0公斤/人次计。 (3) 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及起始规模合理性分析 从可研提供的规划人口数量可以看出,祁门县2009-2024年的生活垃圾平均增长率为6.0%,这与建设部统计的全国城市近几年生活垃圾的年增长率(5%)基本一致,也

与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中游相吻合。因此,本工程是以6.0%的年平均递增率作为祁门县未来10多年生活垃圾产量的预测基数来进行计算是合理的。在拟建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年(2009年)的服务区范围内祁门县生活垃圾的产量为4.0万吨,日平均产量为110吨,故该垃圾填埋场起始规模定为4.0万/a满足要求。 3.2填埋场库容与使用年限论证 (1)填埋库区容积

本填埋场分三个填埋单元,垃圾车沿进场道路、场内引道进入一区填埋单元。等

填到150 米高时,转移到二区填埋单元。填到150 米高时,再转移到一区,到160 米

高时,再填二区到160 米高,最后填一区和二区上部共同构成的三区,直到165 米最终封场。各填埋区的各标高段的库容分布情况见下表。

按拟选场址坝体设计坝顶标高和填埋场库区的起始填埋标高,最终垃圾填埋标高为165m,

据此计算,总库容量为145.4万m3(详细见表3-2-1),扣除覆土和其他设施所占库容,本垃圾填埋场可填埋垃圾总量预计为120万t(垃圾压实密度平均按1.0t/m3计算)。服务年限为16年。

(2)土石方平衡计算 按卫生填埋要求,填埋场填埋一层垃圾后,必须覆盖一层土,因此须有足够的土源供覆盖用。风化料可用作筑土石坝,砂和碎石可作为土石坝反渗滤层及坝基处理材料。结合场地平基进行上述材料的开采和利用,不但可以减少施工工程量,而且可以扩大库容。按卫生填埋要求填埋一层垃圾后必须覆盖一层土,因此须有足够的土源供覆盖用。

整个场地整平后,清理场地、挖集液池、挖方和坝基清基土方的总挖方量共35万m3 ,覆盖垃圾用土30.66万m3 ,填埋库区填方

2万m3,筑坝土方10万m3,总需土方为42.66万m3,土方平衡后尚缺7.66万m3。所以总挖方量和总填方量不能平衡。

土方量不能平衡的主要原因是覆盖用土方量过大,所以在本次填埋作业中的指导思想是所有挖出的土方尽量堆积在场地红线周围以利于及时进行垃圾填埋作业,在土方堆积的过程中利用堆积的土方形成临时土埂,作为场区和场外雨水的分水岭,以保证场外的雨水不流入场内,从而减少污水处理量。待场区预备填埋土用完后再考虑外进垃圾覆盖土。 本项目库区清理出的石方建设单位用于祁门县市政工程建设用石综合利用,从而减小弃石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3)取土场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取土场位于填埋库区周围山坡丰富的土源(山坡土),可保证填埋场服务期限内用土。库区所需的粘土部分主要来源于该取土场。每日取土时根据需要按计划开挖,以避免过量余土的露天堆积。对开挖形成的边坡,设计将考虑保持其稳定的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山洪滑坡;对取土完成的表面作及时的绿化。取土场的表面营养土将单独存放,以便于填埋区永久坡面的覆盖与绿化。这样能满足填埋场所需的土方量。 (2)填埋库区使用年限 1)垃圾容重与垃圾量

填埋场建成运行后,开始填埋的垃圾为新鲜垃圾,平均容重为0.530t/ m3,经过压实垃圾容重可以达到0.75~1.05 t/

m3。故综合考虑其影响因素,垃圾进场后经压实后容重平均取为1.0 t/ m3。 2)覆盖土量

对于卫生填埋场,填埋工艺要求填埋垃圾要及时覆盖,每日垃圾进行日覆盖,当填埋垃圾达到一定高度后由于暴露时间较长,需进行中间覆盖,垃圾填埋终场后要进行最终覆盖。因此,垃圾填埋过程中必须考虑覆盖土土量,一般情况下覆盖土约占新鲜垃圾体积的20%,即总覆盖土量约需30.66万m3(包括老垃圾场封场用土)。 3)使用年限

到2024年时,将需要填埋库容为123.74万m3,所以本填埋场145m3库容能满足16年的服务年限。

3.3垃圾收运系统分析与论证 (1)垃圾转运现状及规划

祁门县现有垃圾中转站1座,处南门,日转运垃圾30吨。根据总体规划和镇规划及相关材料,县城设垃圾转运站5座,周边乡镇设垃圾转运站2座,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座,共计9座。 目前垃圾转运站基本上布置在老城区,随着近几年城区面积扩大居住人口的增加,原有垃圾转运站已经不能够满足县城发展的需求,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和《县城环卫专项规划》确定近期建设内容,经过县建设局、环卫所一同磋商,确定近期应新建9座垃圾转运站。

每座转运站的日设计转运能力达到40吨,每座服务面积1-2km2,每座用地面积80-100m2,规划布点主要在居民区或城市的工业、市政用地中。 根据《祁门县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结合环卫设施设计标准,考虑城市发展及垃圾中转站的实际承运能力,在本工程垃圾收运系统设计中,拟建设9个垃圾中转站,并在城区按服务半径1~2km2设置1个中转站。

新建中转站投入使用后,祁门县中转站数量近期为10座,日中转最大能力达到390吨,能满足祁门县近期日处理110吨垃圾和终年处理264吨/日垃圾的要求。 3.4工艺与设备 3.4.1垃圾收运 (1)工艺流程

设计中转站工艺采用水平装箱式压缩工艺。

源头收集采用人力收集车和小型机动车结合收集的方式。最终通过人力收集车和小型机动车将垃圾收集至垃圾中转站。每个中转站配备2辆垃圾收集车辆。 (2)工艺特点

该类型转运站为水平压缩式转运站,主要有以下特点: 1)

高效卫生无污染:该转运站采用密闭式垃圾集装箱储运垃圾,污染的可能性极小,经压缩容重最大可达每箱9吨,而且无亏载损失;垃圾压缩时产生的渗滤液收集到密封的集装箱中运往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系统一并处理。每站配备2车二箱,每天的转运垃圾可达到40~50吨,这相当于3台8吨后压缩垃圾车或5~6台自卸式垃圾车的日工作量,大大减少了需要配置的车辆数量及周转次数。 2)

占地面积小、省时间省费用:一般的来说,综合考虑车辆设备投资、人工费用、运送成本等因素,此种转运站的吨垃圾转运成本是后装式压缩车转运方式的70~80%,是非压缩转运方式的60%,经济效益明显。 3)

安全可靠、操作简便:转运站设备集机、电、液一体化,用液压举升机构升降箱体,用专用底盘导向定位装置快捷定位底盘,用锁销轴锁紧系统,使与底盘能迅速分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