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练习题 下载本文

头部 尾丝和尾部的其它部件独立装配完成 头部与尾部相结合, 最后装上尾丝。

植物病毒:RNA穿过螺旋的中心孔并在生长端形成一个可移动的环。 8、以适量的病毒接种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的敏感细胞,待病毒吸附后,离心除去未吸附的病毒,或以抗病毒抗血清处理病毒—细胞培养物以建立同步感染,然后继续培养并定时取样测定培养物中的病毒效价,并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即一步生长曲线。

三个阶段:

(1)吸附期:游离的噬菌体吸附到宿主细胞;

(2)潜伏期:从吸附到细胞到释放出新噬菌体的最短时期。在潜伏期的前一段,受染细胞内检测不到感染性病毒,后一阶段,感染性病毒在受染细胞内 的数量急剧增加;

(3)裂解期:随着菌体不断破裂,新噬菌体数目增加,直到最高值。 9、温和噬菌体(溶源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

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裂解循环。

10、(1)细菌溶源性具有遗传性;(2)溶源细胞的自发裂解:极少数(10-6)溶源细胞中的原噬菌体大量复制,并导致寄主细胞裂解的现象;(3)溶源细胞的诱发裂解:用低剂量的紫外线、烷化剂处理,诱发溶源细胞大量溃溶,释放出病毒粒子;(4)溶源细胞的复原:溶源细胞有时消失了其中的原噬菌体,变为非溶源性细胞,这时既不发生自发裂解,也不发生诱发裂解;(5)溶源性感染对细胞的影响:溶源菌中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通常不影响细胞的繁殖功能,但它们可能引起其他的细胞变化。

免疫性。被温和噬菌体感染后形成的溶源性细菌具有“免疫性”,即其它同类噬菌体虽然可以再次感染该细胞,但不能增殖,也不能导致溶源性细菌裂解。

免疫性是由原噬菌体产生的阻遏蛋白的可扩散性质所决定的。

溶源细胞可抵抗烈性噬菌体感染而且具特异性。机理:原噬菌体能指导合成一种抑制性蛋白质,对随后进入的相同的噬菌体核酸的复制具有抑制作用。

29

溶源转变。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外的其他的表形改变,包括溶源菌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被称为溶源转变。

溶源性细菌有时还能获得一些新的生理特性,例如白喉杆菌只有在含有特定类型的原噬菌体时才能产生白喉毒素,引起被感染机体发病。

11、诱发裂解是检查是否存在溶原性细菌的有效方法。

12、噬菌斑:噬菌体标本经过适当稀释再接种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在细菌菌苔上形成的圆形局部透明区域。

蚀斑:或称空斑,标本经过适当稀释进行接种并辅以染色处理,病毒在培养的细胞单层上形成肉眼可见的局部病损区域。

枯斑:植物叶片上的植物病毒群体。叶片上出现的局部坏死灶即枯斑。 病斑:如果单层细胞受肿瘤病毒感染,则会产生细胞剧增,这种类似于菌落的病灶称为病斑。

13、包涵体:在某些感染病毒的宿主细胞内,出现的光学显微镜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小体。

A、用于病毒病的诊断,由于许多有病毒引起的包涵体具有其特定的形态、构造和特性,故可用作鉴定相应病毒的一种手段;

B、用于生物防治,由于在昆虫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所引起的包涵体内含有大量活性病毒,因此可用于生产生物防治剂。

14、类病毒:是当今知道的最小、只含RNA一种成分(环状ssRNA)、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能在敏感细胞内自我复制,并不需要辅助病毒,其结构和性质都与已知的病毒不同。

卫星病毒:是指一些必须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小分子单链RNA片段,它们被包装在辅助病毒的壳体中,本身对于辅助病毒的复制不是必需的,且它们与辅助病毒的基因组无明显的同源性,生物活性:能显著影响其辅助病毒在宿主中所产生的症状。

朊病毒:又称“普列昂”或蛋白质侵染因子,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蛋白质。 五、名词解释

病毒:是一类比细菌更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只含一种类型核酸,仅能在

30

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噬菌斑: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宿主细胞混合后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用肉眼看到的一个个透亮不长菌的小圆斑。可用于检出、分离、纯化噬菌体和进行噬菌体的计数。

空斑:把单层动物细胞上覆盖一薄层琼脂进行培养,如某一细胞感染有病毒,则增殖后的病毒粒子只能扩散至邻近的细胞,最终形成一个与噬菌斑类似的空斑。再染色,可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

病斑:如果单层细胞受肿瘤病毒感染,则会产生细胞剧增,这种类似于菌落的病灶称为病斑。

枯斑:植物叶片上的植物病毒群体。叶子上出现的局部坏死灶即枯斑。

病毒的增殖: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接管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在宿主细胞内进行核酸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最终装配成大量的子代病毒的过程。

温和噬菌体:溶源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这一现象称做溶源性现象。

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裂解循环。

原噬菌体(前噬菌体):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成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称做原噬菌体。

溶源细胞(溶源菌):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做溶源性细菌。

31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一、填空题

1、微生物的营养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有被动扩散、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四种类型。

3、按培养基功能可分为___ 、___ 、____ 、_____。

4、按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培养基可分为__ _ 、__ __ 、_ __ ,按其物理状态,可分为 ____ 、____ 、__ ;

5、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能源和电子供体性质的不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分为___ 、__ _、 ____ 、______。

6、根据 ,微生物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 7、根据 ,微生物可分为光能营养型和化能营养型。 8、根据 ,微生物可分为无机营养型和有机营养型。

9、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和 。 10、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 、 、 和 。 二、选择题

1、在含有下列物质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首先利用的碳物质是( )

A、蔗糖;B、葡萄糖;C、半乳糖;D、淀粉

2、在工业生产中为提高土霉素产量,培养基中可采用的混合氮源是( )

A、蛋白胨/酵母浸膏 B、黄豆饼粉/花生饼粉 C、玉米浆/黄豆饼粉 D、玉米浆/(NH4)2SO4

3、下列物质可用作生长因子的是( )

A、葡萄糖 B、纤维素 C、NaCl D、叶酸 4、一般酵母菌生长最适水活度值为( )

A、0.95 B、O.76 C、0.60 D、0.88 5、大肠杆菌属于( )型的微生物

A、光能无机自养 B、光能有机异养 C、化能无机自养 D、化能有机异养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