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禅宗 下载本文

物质、境的问题,涉及相的问题。一个是名,一个是相,法曼涉及的是名,三昧曼涉及的是相,把外相收归于内心,这就是三昧曼路线的主旨,就是这个宗旨 就把外境收归于内心的明点。你或者是因上根之人顿契第一句禅,一下就收回来了。或者是分作三步或是两步都行,反正你不管分几步走,最后总之是要把外境、相 收归第八识的自证分,收归自性的明点就行了,这就是禅宗的宗旨。所谓“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就这么指,这么明。所以它是属于正当的三昧曼,解决把外境收归 自性的问题。因为三昧曼就是由自性开展出来的物质,我们走回去时就是把物质收归于自性。

讲下面一个问题,就是三重功夫。下面我们就把四关简略成三关,就按三关的框架来讲了。刚才已经说了初关就是要破尘身上的分别二执,重关就是要破根身上的俱 生我执,牢关就是要破法身上的俱生法执,所以这三身对应着三关,冯大阿阇黎建立了三身、三关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一种身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漏的,一种 是无漏的,尘身上有分别二执的是属于有漏的尘身,就是我们现在凡夫的境界,初关未破之前的尘身,都算在内。有漏的有分别二执的肉身,以前六识所见的叫尘 身,以七八二识所见的叫根身,以正智所见的叫法身。每一种身都分成有漏和无漏两种,尘身上的漏就是分别二执,根身上的漏就是俱生我执,法身上的漏就是俱生 法执,所以在未破初关之前要做的事就是要破分别二执。依此而建立初关之前的功夫,我们可以叫做悟前的功夫,这属于第一重的功夫。破了初关以后要做的事就是 破俱生我执,所以说初关以后到重关之前的这层工夫叫保任工夫。先头是保,后边是任。总之就是要把俱生我执破掉,这期间要

做这种功夫,破了重关之后,破牢关 之前,要做的事就是把俱生法执破掉,所以这时建立一重工夫叫做忘化工夫,或叫达用工夫都可以,这三重工夫是依照一般的根机,先破初关,再破重关最后破牢关 的次顺建立起来的。如果特殊的更猛利的根机,可能一下就破了牢关达到无功用道了。也就是说这三重工夫是对这种三关一步一步来的根机而立的,但对其他的根机 也有参考的价值,即你破了哪一关,你做哪一关以后的工夫就可以了。这三重工夫各有特点,为什么要分这三重工夫呢?就是因为它们各有特点,各个不同,你如果 不做分疏的话你就会模糊笼统,不知适从,就像陈上师在《禅海塔灯》平时商量一节中所说的这样,因为祖师的言教是对不同根机的人而立的,根机不同他说的话就 不同,你如果不做分疏,不清楚他是对什么人说的话,你就懵了,你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因为这三重工夫经常是矛盾的,在精神上是矛盾的。有各种不同的东西和宗 旨。“初学禅宗许多问题梗塞在心,看他 许多大居士,如庞蕴、甘智等若大智慧在家修行用不着住山、闭关。然而有多大禅匠,如普愿三十年不出石阳,大同三十年不下童子山,宗密四十五年不下紫湖,会 钟四十余年不出挡子谷,到底我如今该出离该不出离?”第一步出离的问题上就不知如何适从了,我曾经也为这个问题吃尽了苦头,到底该不该出离,该不该闭关。 有的说要斩断一切善事,专心习定,有的说不要习定,有的说要大死一回,有的说不要堕在死水里。我如今应该如何适从呢?有的说要除妄想,有的说不要除,有的 说连达摩心如墙壁,六祖不思善、不思恶都是不对的,如今我应该取何态度呢?同一公案,这个禅师这么答对,那个禅师那么答对,都对吗?如何又不同呢?若都不 对吗?如何又被著者选入了呢?若有对有不对,到底

哪个对哪个不对呢?有的说只贵汝见地,不贵汝行履,有的说要脚根点地始得,究竟??反正都是矛盾的,“如 何真见地,如何要真落地呢?”一个是见地,一个是落地。“有的说不要这敲门瓦子,吾宗以前并没有什么话头要参,有的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要参 话头,要起疑情才行。”我今应不应该参话头呢?有的说要汤镬中行,如何行法?有了什么工夫才能行去呢?我今应不应该参话头呢?如上诸问题,写在我笔下,哽 在初修人心中,所以于古德棒喝最多之外,别出一个平时商量。”陈上师真是功德无量啊,对这些问题我们真是也曾经吃尽了苦头了,现在才知道须要分疏,在不同 的阶段有不同的解决,不能颟顸笼统地对待,比如要除妄想,不除妄想,有的说要贵见地不贵行履,有的说要足跟点地始得究竟,这都是不同层次的功夫,足跟落 地,重行履那是达用工夫,即破了重关以后的事,在这之前就贵见地不贵行履。除妄想是破重关之前要除妄想,重关起用以后,达用工夫时肯定就不需要除妄想了。 所以说不同的层次工夫时所作的工夫表面看来是相反的,不同的层次就做不同的功夫,这样的话就非常清楚了,就不会走错路、走弯路了。破初关之前,没有心光乍 明之前作何等工夫呢?就是要行善事,即行履工夫跟静坐工夫,我们刚才说了四种实修,忘心忘境、参话头、观月轮,观力线可以选任一种在静坐中去做,甚至在行 住坐卧当中都这样去参究。但这时陈上师说不费善事,我感觉他的意思是在说依师而开悟的情况,依师而开悟当然要随着师父去生活了,在生活中去指点,你不能光 打坐,要伺候师父,要供养师父,你当然不能费善事了,你不能自己光打坐,这样就没有跟师父接触的机会,没有敬师、供养的资源了,所以说要不费善事。假如要 不遇名师的话,我看

那就得光是闭关打坐了,12时中 要修力线,观修月轮,像《密宗纲要》权田雷父祖说的那样,上根之人,12时当中全部修之,24小时全修。上根之人如此,下根之人一天修几个小时,不管怎么样都得闭关修才能开悟,既有师父跟没师父 就不一样,有师父你就跟着师父,要不断善事,先修打坐。没师父时就要以闭关为主,否则的话也很难开悟。所以说教外别传和无情说法是两条途径。你如果有师父 的话,你利用师父的身教走教外别传的路线当然很好,但你如果没有师父,教外别传的路线你就用不上了,只能走无情说法,自己悟,在五尘的外相上去悟,那就得 闭关了,好好地打坐,把自力提高到很重的一个位置上去。这还是顺便讨论祖师的加持,日常的行履跟静坐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总之有师父跟没师父是不一样的。 宋明理学家自悟的多,所以他们大约都是静坐闭关时开悟的居多。禅宗依师而开悟的多,所以他就破斥静坐,不重静坐。

破了初关以后,功夫又不同了,刚才这种依师的路线初关之前还是不费善事的,到了初关以后陈上师主张要废弃一切善事,严格地闭关,就是要修定,要修到要住心 体,呼吸也断了,妄念也断了,心体朗现的程度。就是说要严格地修定,呼吸断掉,妄念断掉,心体独朗。所以我在我的博士论文中说初关以后就是要闭关,初关以 后到重关之前的保任功夫又分成三步,我总结的跟陈上师一致。第一步就是要静中涵养,绝对地要以静中为主,要闭关。典型的例子就是大梅,大梅从马祖师那听到 即心即佛就开悟了,之后就去住山了,住一个茅蓬,然后写了两首偈子,有人要请他去供养,他就回绝了,他说“摧残枯木依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 顾,郢人哪得苦追寻?”就是要死尽凡心妄想,“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