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
(J)
副标题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总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8.0分)
1. 关于 H、 H、 H、 、 、 、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这是氢元素的六种核素
B. 、 、 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C. H、 H、 互称为同位素 D. H、 H、 的化学性质不同 【答案】C
【解析】解:A. H、 H、 为三种核素、 为离子, 、 、 的为氢元素的单质,故 A错误;
B. 、 、 为相同的氢气单质,不能互称为同素异形体,故 B错误; C. H、 H、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故 C正确; D. H、 H、 的核外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故 D错误; 故选:C。
A.具有一定数目质子数和一定数目中子数的原子为一种核素; B.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为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C.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为元素的同位素; D.同位素原子核电荷数相同核外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本题考查氢元素的六种不同微粒,题目难度不大,要注意同位素的特点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2. 下列对化学键及化合物的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与 NaOH 均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均属离子化合物 B. 与 化学键类型不完全相同,均属强电解质 C. 氦气与金属铝,均不含任何化学键,均属非电解质 D. 氯气与氧气,均只含共价键,均只做氧化剂 【答案】B
【解析】解: 中只含有离子键,NaOH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二者均属离子化合物,故A错误;
B. 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只含有共价键,化学键类型不完全相同,二者均属强电解质,故B正确;
C.金属铝晶体中含有金属键,而两者都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C错误;
D.氯气与氧气,均只含共价键,氯气与水反应时,氯气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D错误。 故选:B。
一般来说,活泼非金属元素与活泼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据此分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键、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题目难度不大,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第1页,共11页
注意把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判断方法。
3. 设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含有的中子数为 B. 含有的电子数为 C. 中共用电子对数为
含有的质子数为 D.
【答案】A
【解析】解: 含有的中子数为 ,故A错误; B. 含有的电子数为 ,故B正确;
C.1个氮气分子中两个氮原子共用3对电子,则 中共用电子对数为 ,故C正确;
D. 含有的质子数为 ,故D正确; 故选:A。
A.质量转化为物质的量结合1个 含有20个中子解答; B.质量转化为物质的量结合1个 含有18个电子解答; C.1个氮气分子中两个氮原子共用3对电子; D.1个氨根离子含有11个电子。
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计算及应用,明确相关物质所含电子数、中子数、质子数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4. 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 、 、 、 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
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
B. 离子半径: C. 原子序数:
D.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 【答案】B
【解析】解: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 、 、 、 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即 ,原子序数 ,X、Y处于同一周期,Z、W处于同一周期,且X、Y处于Z、W所在周期的相邻下一周期,X、Y形成阳离子,则X、Y为金属,Z、W形成阴离子,则Z、W为非金属。 A. 、 、 、 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即 ,原子序数 ,X、Y处于同一周期,Z、W处于同一周期,且X、Y处于Z、W所在周期的相邻下一周期,同周期,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所以原子半径 , ,电子层越大原子半径越大,所以原子半径 ,故A错误;
B.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核电荷数 ,则离子半径 ,故B正确;
C. 、 、 、 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即 ,原子序数 ,故C错误;
D.由离子所带电荷可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 ,故D错误, 故选:B。
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 、 、 、 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即 ,原子序数 ,X、Y处于同一周期,Z、W处于同一周期,且X、Y处于Z、W所在周期的相邻下一周期,X、Y
第2页,共11页
形成阳离子,则X、Y为金属,Z、W形成阴离子,则Z、W为非金属 结合元素周期律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及应用,本题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确定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把握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是解答该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5. 如图所示的装置中,M为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
N为石墨棒,关于此装置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流方向是由N到M B. N上有气体放出
C. M为正极,N为负极
D. 是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答案】C
【解析】解:M为活动性顺序位于氢之前的金属,N为石墨棒,则M为原电池的负极,石墨为正极,负极M被氧化,正极生成氢气,
A、电流由正极经导线流到负极,即从N到M,故A正确; B、N为正极,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故B正确; C、M为活动性顺序位于氢之前的金属,N为石墨棒,N为正极,则M为原电池的负极,故C错误;
D、该装置为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D正确; 故选:C。
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为负极,失去电子,即M为负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而被还原为 ,则N为正极 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相反,应由正极 流向负极 . 本题考查原电池知识,注意根据金属的活泼性判断电极,把握电流、电子的流向和离子的定向移动等问题,难度不大.
6.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限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不同的化学反应,限度可能不同
B. 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来改变可逆反应的限度 C. 可以通过延长反应时间来改变可逆反应的限度 D. 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 【答案】C
【解析】解:A、可逆反应不论反应到什么程度,都会含有所有反应物和所有生成物,即会达到一定的限度,不同的化学反应,限度可能不同,故A正确;
B、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后,当条件温度改变时,原来的化学平衡状态就会被破坏,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状态,以通过改变温度来控制化学反应的限度,故B正确;
C、可逆反应达到什么样的限度,与反应时间的长短无关,何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由反应本身及反应速率有关,所以不可以通过延长化学反应的时间来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故C错误;
D、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限度,故D正确。 故选:C。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经过移动的时间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这种表面上静止的“平衡状态”就是这个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由此解答。
解答该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最大限度;
2、任何可逆反应的进程都有一定的限度,只是不同可逆反应的限度不同罢了;
第3页,共11页
3、温度、浓度、气体的压强等都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发生改变,所以化学反应的限度可用通过改变条件而改变。
7. 下列叙述能说明反应 A、B、C 均为气体 达到平衡状态的有
、B、C 的百分含量相等; 单位时间内,消耗 amolB,同时生成 2amo1C; 单位时间内,消耗 amolA,同时生成 ; 外界条件不变时,气体总质量不再变化; 外界条件不变时,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B、C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1:2 A. 除 外 B. 除 外 C. D. 【答案】D
【解析】解: 、B、C 的百分含量不变,而不是相等,故错误;
只要反应发生就有单位时间内,消耗 amolB,同时生成 2amo1C,所以不一定平衡,故错误;
单位时间内,消耗 amolA,等效于消耗 的同时生成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平衡状态,故正确;
外界条件不变时,气体总质量一直不变,故错误;
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再变化,说明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 外界条件不变时,
故正确;
、B、C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1:2,不能说明各物质的量不变,故错误; 故选:D。
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
8. 小明上次化学考试没考好,很沮丧。班主任王老师开导他说:学习化学一是要有
兴 趣;二是要做好归纳总结、发现规律,同时还要对特殊情况适当记忆;三是要重视基础,抓住问题的本质。听了老师的话,小明总结了刚学习过的内容,你认为正确的是
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非极性键既可能存在于单质和共价化合物中,也可能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 冰可以浮在水面上以及乙醇能够跟水任意比互溶都跟氢键有关
无论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就一定可以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与电解水的反应互为可逆反应 在原电池内部,阴离子向正极移动,阳离子向负极移动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 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氯化铵为离子化合物,故错误;
非极性键既可能存在于单质和共价化合物中,也可能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如过氧化钠,氧气,过氧化氢等,故正确;
冰可以浮在水面上以及乙醇能够跟水任意比互溶是因为存在分子间氢键,故正确; 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但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故正确;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与电解水的反应,两者不在同一条件下发生,所以不是可逆反应,故错误;
第4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