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各章节重要考点总结(重要) 下载本文

的数量和质量。如,不拥挤的桥梁、未饱和的网络等。 2、产品的四种类型

(1)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纯公共产品 (2)同时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的纯私人产品 (3)具有非排他性与竞争性的公共资源 (4)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

3、免费搭乘者,由于具有非排他性,每个人都相信他付费与否都可以享受公共产品的好处,那么,它就不会有自愿付费的动机,而倾向于成为“免费搭乘者”。

4、公共的悲剧,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如果有公共产品或劳务存在,,“免费搭乘者”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但如果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成为免费搭车者,最后的结果则是没有一个能享受到公共产品或劳务的好处。

5、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的实现条件可以具体的写成:MSR=∑MRi=MSC。

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任何人都可以消费,而且只能视为同等消费;每个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满意度是不同的,全社会对公共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应该由每个人愿意支付价格的加总得到,如果多数人对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不满意,就可能出现“用脚投票”的现象。因为消费者的出价是与其消费公共产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一致的,所以所有消费者出价的总和就是其边际效用的总和,即社会边际收益。这样在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的那个点,实现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公共产品的价格事实上就是税收。关于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分析基本上是假定以个人缴纳的税收来负担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

6、混合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的有效供给各有什么特点?

政府提供的产品中更多的还是仅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特征的产品,即所谓的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主要类型及有效供给的特点:

① 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的产品。

最优化配置要求产品和劳务的定价原则是:单位价格=边际成本。

许多基础设施运行的边际成本为零,理应由政府来提供,但其排他性是可能的(收费),可有私人提供。然而收费将导致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垄断利润+社会福利净损失),征税与政府提供则更好。

9

② 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

有些基础设施其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免费供应会出现拥挤和过度消费问题。私人提供,能解决拥挤和过度消费问题,但是要考虑定价,以不出现过度拥挤为准。 ③ 具有利益外溢性特征的产品——狭义的准公共产品。

有些产品所提供的利益部分由所有者享有,部分可有所有者以外的人享有,如教育,具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特征,称为准公共产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外溢会带来效率损失,为此,政府资助准公共产品的提供,以较低的价格股利消费,达到有效率的消费量。由于某些公民可以受到直接的利益,所以也应向他们收取一定的费用。

7、负的外部性,在很多场合某种产品的生产或消费会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以外的社会成员遭受损失,而他们却无法为此得到补偿,这就是成本的外部化,或称负的外部性。 8、 外部效应的分类

(1) 生产的外部正效应(生产的外部收益) (2) 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消费的外部收益) (3) 生产的外部负效应(生产的外部成本) (4) 消费的外部负效应(消费的外部成本) (5) 公共资源问题 9、如何克服外部效应

(1)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

①一体化 ②产权与科斯定理 ③社会制裁。

科斯定理,即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

科斯定理有效性的条件是交易成本为零,而且外部性的价值或损害容易确定。否则,当存在着数量较多的当事人时,这种谈判协商的成本可能会高到使谈判和交易成为不可行的程度。

(2)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有效的克服和纠正外部效应。如政府出资开展环境保护、提供医疗救助等。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还时常伴以其他手段。较常用的有:罚款或征税;补贴;公共管制;法律措施。

10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1、什么叫公共选择,公共选择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公共选择,指在市场经济下,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程序投票等实现的对攻公共经济的理性决策。公共选择理论,似乎对政策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的核心是对投票及其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

公共选择的目的:提高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 前提条件:

公共选择理论的切入口是将决策环境划分为市场环境和非市场环境。

非市场环境中的决策至少要明确两个前提假设:①价格能够完全反映出消费者的偏好;

②市场环境中的企业能够提供所有消费者所需的产品。

非市场决策与市场决策的一项重要区别是:对市场决策而言,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和消费者基本上拥有同等的决策权力来改变市场行为。对于非市场决策而言,政府拥有更多影响非市场行为的权力。

2、对政治人和经济人的假设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政治学对人的假定是政治人,即他们为了追求公共利益而活动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理性、利己、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经济活动中的个人时刻在追求个人私利的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采用了基于“谋求最大发展自我利益”的个人的逻辑演绎方法,其逻辑起点就是经济人的概念。

公共选择理论颠覆了政治学关于政治任是大公无私的假设前提,认为政治人和经济人可以是同一个人:是一个人兼有两个角色;在经济领域自私的人不可能在政治领域变的无私;并且要用经济学的眼光考察政治领域的事件。

3、个人偏好如何才能转为社会偏好,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一转变过程?

投票是个人偏好的显示,所有个别投票的加总就是社会或集体选择的结果,换言之,就是投票是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转变的途径和形式。 影响因素:

(1) 投票行为所显示的个人偏好信息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说,对于一项方案,它的总收益和总成本的比较关系是很难做出判断的。

11

(2)人们在投票的过程中,往往不是真实的反映他们的偏好。这里会出现几种情况: ① 隐瞒偏好。如果人们将要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取决于自己所显示的对公共产品的评价,人们可能会隐瞒或者从低申报自己的偏好。

② 策略性投票。当采取策略性的投票方式会取得更有利于自己的选举结果时,人们也不会显示自己的真实偏好。

③ 无意参与投票。由于在实际的民主制度中,对于个人来说,投票与否往往对最后选举结果影响不大,虽然投票成本本身并不高,但是与投票的收益相比就不能忽视了,这使得人们参与选举的积极性很低,不愿意显示自己的偏好。

④ 偏好强度差异。即使人们有机会显示自己的偏好,但不同个人或集团偏好的强度不同,这样政治程序的结果很可能不是反映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时更多反映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

因此,要保证投票行为能为实现人们的偏好,必须要投票行为发生前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选民真实、完整地显示自己地偏好。

4、阿罗研究了社会选择必须满足的条件,他的分析是通过以下假设进行的 (1)理性假设 (2)不相关选择的独立性

(3)帕累托效率状态 (4)无限制区域 (5)非独裁性 5、民主有两种基本形式:直接民主和代议制民主 6、多数投票原则

(1)全体一致原则 (2)简单多数原则 (3)2/3多数原则

7、投票悖论,梅氏定理表明,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只有在两个备选方案,同时满足四个条件时有效,而如果考虑到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投票悖论。

投票悖论表明根本不存在一种能满足阿罗5个假设条件的社会选择原则。

8、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满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

它由投票悖论演化而来,揭示了民主政府的内在弊端:要么循环投票,要么多数人暴政,要么就进行投票交易。而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选民的利益受损,全社会的福利下降。任何情况下政府决策都会措施偏差,对政府提出的各种要求实际上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多数决策不一定能得到正确决策,民主政治并不一定是完美无缺的。由此就可以理解投票行为中的舞弊和操纵等非正规程序。 9、何谓多数暴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