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 叶奕乾 - 第四版 下载本文

器发出,自然有其生理学规律;利用语图研究语言,语言是复合音,借助语图仪可将组成语言的基因和陪音区分开来,而获得语音的音图,包括不同的声音频率和振幅范围;分析语言炸言语中的意义。言语的感知:说话者所说出的话语或写作者写出的文字,只有为别人所接受,才能起到交际的作用,影响言语知觉的各种因素:语言类似性、语音强度、噪声掩蔽、上下文作用、句法语义的作用。书面言语的感知:人们通过视觉系统接受文字材料提供的信息,对文字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分辨,包括单词再认、阅读、言语的理解指在感知语言的物质外壳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人的过去经验,而对语义加以理解的过程,语义是言语的内容,内容的表征、概念及命题的形式。分知觉分析和应用阶段。 言语理解的水平及影响因素

正确理解词义是言语理解的最基本水平。言语理解的二级水平即借助句法和语义的知识要能理解单字词构成的短语和句子。透过说话者表面的含义发掘其背后隐含的意义,是理解言语的最高水平。影响因素:表现在材料的形式、语言环境以及个体状态等方面,人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材料的组织结构和语境对言语的理解有显著关系。理解言语是主动积极的建造意义的过程,理解言语以正确感知言语为基础,言语接受者头脑中想象言语所描述的情境,通过期待推理等活动去揭开言语的意义,理解言语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语言材料的理解也有较大的差异,这里有类似于定势的影响因素,理解也须在所得素材的基础上,否则就缺乏加工的前提,理解同时制约着言语的感知,人的言语知觉同样有思维过程的参与。 儿童的言语发展

牙牙学语阶段发生在56个月左右,类似于成人言语中所用的声音,并能将辅音和元音相结合而连续发出。经过两个过程,以逐步增加符合母语的声音,二逐步淘汰环境中不用的声音。主要通过这一阶段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为以后正在的言语产生和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单词句阶段在1岁左右,特点1和动作表情紧密结合2意义不太明确语言不太清晰,成人必须根据儿童所在情境和语调线索来推断其意思3词性不确定,经常把名词当做动词使用。 双双词或三词组合阶段1岁半到2岁开始起先比较缓慢以后发展急剧增加,逐渐出现了词的大量组合,并开始能适当的用单词或两个词作何起来粗略的表达语义关系。 完整句阶段2-3岁可以说出由主语和谓语组成的句子,句法发展的过程是从无修饰的简单句到有修饰的简单句,最后能够使用连词构成复合句。

儿童的言语发展到3-5岁时变得异常复杂化,一方面儿童使用的句子增长,词汇量扩大,5岁左右开始使用具有成人语句特点的修饰句和反义疑问句。 言语发展理论

言语的模仿说 行为主义斯金纳提出,我们是通过联想、模仿和强化这些常见的学习理论来学习语言的。

先天语言生成说 乔姆斯基提出认为,婴儿在出生时,脑中便已建立了让他们能够说话和解话语的结构并把所有那些能让人们说话的结构统称为语言习得机制。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反映。1认知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和情感反映的则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感谢。2情绪和情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这事有别于认知过程的另一特征。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不同的态度是以该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般来说,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和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指每一种情绪和情感都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和情感。在快感度方面为愉快不愉快;紧张度方面为紧张不紧张;激动度方面为激动平静;强度方面为强弱。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 高等动物的情绪具有适应功能,表情的发展是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发展的标志;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功能,婴儿的情绪和情感随他们逐渐适应功能适应社会环境而发展起来的,笑对初生的婴儿而言只是一种生理上适应的反应,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是儿童以情绪为信号进行社会交往的典型例子;成人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 人的各种需要是行为动机产生的基础和主要来源。积极的情绪状态会成为行为的积极诱因,消极的情绪状态则起消极因素作用,积极的情绪起正向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会起反向推动作用。

组织功能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规则有干扰破坏作用。促成知觉选择、监视信息的移动、影响工作记忆、影响思维活动、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信号功能 表情和言语是传播情绪和情感信号的主要媒介。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都能显示主体的情绪状态。言语尚未发展起来的婴儿能通过观察周围成人的表情来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也是通过它的信号作用得以实现的。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1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绪是原始的,是人和动物所拥有的,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2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3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情绪是反应性活动性的过程,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及需要满足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4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情绪表现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特征,情感多以内在感受体验的形式存在。

联系:强烈的情绪反应中也有稳定的主观体现,人情感也多通过情绪反映表现出来。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绪依赖于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情绪的生理反应在呼吸心率血压血管容积皮肤电反应脑电反应及内外分泌腺反应均发生变化。情绪和情感的中枢机制,下丘脑、边缘系统、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 情绪和情感种类

按照需要是否获得满足使人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分,1基本情绪: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2与接近事物的愿望有关的情绪和情感:惊奇和兴趣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心理动因,对付文明发展有重要作用,是中等程度的肯定情绪体验,导致个体对事物的主动探究了解和学习。厌恶是指与身体不适应相联的,具有强烈躲避趋向的否定的情绪体验,常与背景相联系;3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包括害羞即个体与周围人及环境的相处过程中,对自己做出不太肯定的评价时的一种情绪体验,受个体性格反映也受先前经验的影响;骄傲与自卑即个体了解到自己的行为符合或达不到理想自我要求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对道德感有重要作用,对个体的个性和认知风格的影响很大;4与他人有关的情绪体验包括爱即对他人肯定的情感,是肯定情感的极端;恨即对他人否定的情感,与愤怒相联系。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情绪语言分,面部表情即情绪表达最主要的方式;身段表情;言语表情即情绪在言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上的表现。表情和言语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面部表情其主要作用,而身段和言语是情绪表达的辅助手段。 表情的先天性和社会性:表情具有先天性的程序化的模式,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种指出,人和动物的表情在发生上有共同的根源。人类表情是在社会环境中逐渐表现和得到发展的,它受环境的制约,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情绪表现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强度逐渐增加并产生分化。即表情的复杂性增加和表情的随意性在社会环境中得到学习和提高。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人在一定时间里表现的一定的情绪。 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是由一定情

境唤醒后在一段时间里影响主体对事物的态度的情绪体验,往往由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发,持续时间长,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体健康有重大影响。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它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由于意志减弱身体变化和表情动作愈来愈失去控制高度紧张使细微的动作发生紊乱2人失去意志的监督,发生不可控制的动作和失去理智的行为3激情爆发后的平息阶段。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原因1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面临事件提出的新要求不一致2已有经验不足以应付当前的境遇而是人产生无能为力的失助感和紧张感。对人的活动有很大影响,有时应激引起的身心紧张有利于主体全力解决紧急问题,有时应激所造成的高度紧张会阻碍认知功能的正确发挥。应激能引起一般适应综合征的发生。它的三个阶段,警觉、阻抗、衰竭。

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要体验,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状况,参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包括直觉的道德感即由对某种情境的直觉感知引起的具有迅速而突然的特点,对道德行为有迅速定向的作用。直觉的道德感通常缺乏明确的自觉意识,但仍然与个体过去的经验有关;形象性的道德感即通过形象思维发生作用的道德情感;伦理性的道德感即在认识道德伦理的基础上产生的自觉概括性的情感,青春期时才开始发生作用,伦理性的道德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深刻性的提点,具有动力作用,能增强人们对道德行为的控制力。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是高级情感,是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个体良好精神境界的体现,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又推到作用;美感:是对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性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有愉悦和倾向性两个特点。

情绪理论:早期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情绪产生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把情绪的产生原因归结与身体外周活动的变化又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当一个情绪刺激物作用于感官时,引起个体生理上的某种变化和反应,并激起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至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情绪。评价:该理论重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密切关系,但又片面的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但促进了清晰理论的发展。坎农巴德理论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当丘脑活动过程被唤起时,情绪的特殊性质就附加于简单的感觉上。外周刺激引起感官产生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由丘脑进行信息加工后,分别传送到大脑皮层和机体的其他部分,传送到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传送到内脏和骨骼肌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评价:重视情绪中枢性生理机制的研究,相当于詹姆斯兰格理论前进了一大步,但它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的作用以及外周神经系统对情绪的意义,因为有较大的局限性。情绪的动机唤醒理论,扬的理论认为情感的作用有四个方面1激活并诱发行为2维持并结束行为3调整行为决定其是否继续与发展4组织行为决定神经活动模型的形式。评价:对情绪的动机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但与其他心理学家不同的是,他更多的看到了情绪的破坏性。认为情绪的唤醒作用干扰行为正常和有序进行,夸大了情绪的破坏性,忽视了情绪的适应性。利珀的理论认为情绪起着动机作用,它在大多数时间里处于温和的激活状态,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控制着主体的行为,指引着行为的方向。情绪的动机功能的基础是生理性动机,但也可由社会信号所激发,受刺激物的意义所制约,情绪机制像反射动作一样,通过信息传递来指示外环境的适宜性。汤姆金斯的理论认为感情系统是原始的,它具有先天决定作用与后天形成的驱力系统相互影响并为之提供能量,感情不受时间和强度的限制,因为具有多遍的特点,感情是最基本的动机系统,它的作用是激活唤醒或放大内驱力成为行为的动力。感情的交流主要通过面部表情来完成。

情绪的行为理论华生1929年提出了第一个行为主义情绪理论,强调情绪是一种遗传的反应模式,认为抚摸等刺激时婴儿产生情绪的强化条件,有了这些条件婴儿才逐渐学会了微笑等情绪反应。哈洛和斯塔格纳认为人类存在着先天无差别的基本感情这些无条件的感情反应是情绪产生的根源,原始感情反应与外物环境接触中受到多种形式的奖或惩,由此学习而形式了各种情绪,这种社会学习又受到神经中枢的调节。米伦森认为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过程引起的情绪变化会增加或抑制其他情形行为。格雷认为情绪是由外部事件引起的内部状态,当外部事件与内部状态之间关系变得混乱时,就产生病理反应。情绪的行为理论从外部刺激引起行为习得的角度来理解情绪,其主要的缺点是忽略了主体认知功能的作用。精神分析和体验理论萨特认为情绪的主体和客体是密不可分的,情绪是人民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情绪包含着对世界的改变,这种意识指导下的情绪行改变,想象有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简单的行为反应不是情绪,真正的情绪必须有情绪体验,这种体验不是按意愿就能任意制止的,并非所有的情绪都是完全清晰可辩的。评价;他对情绪抽象描述性的观点以及对情绪模糊性主观作用的阐述引起了心理学界的重视,但他见清晰视作本能的不可驾驭的和难以观察的论点缺乏科学依据。情绪的认知理论,阿诺德和拉扎勒斯的评价理论认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沙赫特辛格的三因素论,认为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估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各种情绪状态的特征是交感神经系统以一定形式的普遍唤醒。人们通过环境的暗示和认知加工对这些状态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归类,认知对刺激引起的一定的生理唤醒的引导与解释导致情绪的产生,情绪状态实际上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脑皮层将外界环境信息内部生理变化信息以及经验和情境的人之信息整合起来,产生一定的情绪。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认为情绪是生命过程中逐渐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包括情绪体验、脑和神经系统的相应活动以及面部表情,认为在在激活情绪的过程中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其间个体内部认知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认知运动系统和情绪的相互作用经过认知整合导致了一定的情绪体验和反应。认为情绪不是其他心理活动的伴随现象,是具有独特作用的心理活动,强调情绪对人格整合动机功能,认为人格是由知觉、认知、运动、内驱力、情绪和体内平衡构成的复杂组织,情绪是核心,是靠情绪的动机作用完成的,它继承了情绪有生物成分和进化价值的观点,又重视社会化环境,个体经验和人格结构等情绪的制约作用,还强调情绪受主体认知功能的调节,是一种较全面的清晰理论,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意志: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觉的行为,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行为:为人有目的的行为,是人类能动的反映世界和能动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体现在,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前进性和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意志与认知、情绪和个体的关系

意志和认知的关系:意志过程是以认知过程为前提;意志对认知过程也有很大影响,在认知过程中离不开人的意志的参与。

意志与情绪和情感过程的关系:情绪既可以称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意志能够控制情绪,是情绪服从理智。人的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中包含着意志的成分,同样,意志过程中包含着认知过程和情绪情感成分,在对人的统一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时,必须注意它们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的活动和行为始终是在自觉目的的意志支配和调节下进行的,所确定的目的水平高低也与意志行动效应的大小直接有关。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意志行动表现在人的随意运动中,人的运动分为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随意运动是指受到调节和支配的,具有一定目的方向性或习惯性的运动,不随意运动一般不受意志支配。3意志行动与客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动中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