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 下载本文

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关系的一个分水岭,美苏在战时建立的同盟关系破裂,从而转为全面的冷战,对抗成为主流。第四,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深刻地影响了战后的整个国际关系,在美苏对立的基础上,形成了两大对抗的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极格局构成了战后格局的基本特征。

2、试述西方同盟体系和社会主义同盟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答:(1)西方同盟体系

第一,形成阶段。在杜鲁门主义的指导下,美国为了实现对苏联的遏制,竭力从经济、政治到军事方面将西欧置于自己的全面控制之下。鉴于战后西欧经济状况的困难,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实行援助,帮助西欧恢复和发展经济,使西欧国家形成了对美国的严重依赖。政治上美国要求西欧与它采取同样的对外政策,即遏制苏联和对苏联实行封锁。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通过支持西欧的联合运动积极策划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军事组织。为了促进组织的形成,杜鲁门政府确定了一项被称为大西洋联盟的政策。1948年7月6日,美国、加拿大、英国、FaGuo、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等国在华盛顿就建立大西洋联盟举行会谈。1949年3月18日,会议正式通过了《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了。在美国的拉拢下,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先后进入到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的缔结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西方同盟体系的形成。

第二,发展阶段。北约建立以后,美国积极在太平洋地区活动。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发展,美国利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早提出的订立包括太平洋地区所有愿意参加的国家的太平洋公约的要求,加紧筹建“太平洋集体防务”。美国分别与澳新、菲日等进行谈判,1951年8月30日菲美在旧金山签署《美菲共同防御条约》,9月1日,美澳新在旧金山签署《澳新美安全条约》,此后,美国与日本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通过这些条约,美国在南太平洋地区获得了牢靠的战略后方,把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拉进了同盟体系中,形成了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半月形包围。朝鲜战争结束后,1953年8月美国与韩国又签订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1954 年9月英、法、澳、泰、巴基斯坦等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1954年12月,美国同台湾地区的蒋介石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在中东地区与伊拉克、土耳其签订了《巴格达条约》,1954年9月,FaGuo、西德、意大利、英国、加拿大、美国等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巴黎协定。通过这些条约和协定,美国进一步发展了西方同盟体系,加强了与苏联的抗衡力量。 (2)社会主义同盟体系。

第一,形成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国家普遍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1947年美苏全面冷战开始,1948年北约成立,使苏联感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为了把东欧各国团结在苏联周围,苏联加强了与东欧国家的联系。1947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了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成立了情报局。1949年1月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彼此加强了经济合作。1949年8月,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DAN,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苏联通过在这些组织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与捷克、南斯拉夫和波兰签订的友好互助和战后合作条约、与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签订双边条约缔结的军事合作关系,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同盟体系。

第二,发展阶段。1949年社会主义中国成立了。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国,并且积极派专家和提供贷款帮助中国发展。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中苏结为同盟关系,增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1955年《华沙条约》签署,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以此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同盟体系扩大了,巩固和加强了苏联同东欧国家的军事同盟关系,也标志着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正式形成。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经过和深远意义是什么?

答:(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 9、10月间,中印两国总理通过外交途径

商定,双方政府代表就解决中国西藏地方同印度的关系问题12月在北京开始谈判。谈判中,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原则,用此原则来指导中印两国的关系,得到了印度代表团的赞成,1954年4月两国签订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两国又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该原则不仅适用于它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各国的关系,也适用于一般的国际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的结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充分尊重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的,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都是可以和平相处的。该原则提出后,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指导各国的普遍原则,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尤其促进了具有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首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促进了亚洲及世界各国对于新中国的了解和合作,对中国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结成新的国际统一战线是极其有利的。其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策划的强权外交、“实力政策”是一个勇敢的挑战。最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和提出,为国际间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规范,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谋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第九章 两个阵营的分化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一、名词解释

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通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总部都设在布鲁塞尔。1967年7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及1952年成立的煤钢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共同体的决策机构是部长理事会,它负责协调成员国的一般经济政策,代表各国政府讨论并决定与共同体有关的所有问题,拥有共同体的绝大部分立法权。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宗旨是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使各成员国经济政策逐步接近,来推动整个共同体经济活动的协调进行,促进共同体不断地、平衡地和稳定地发展,提高其生活水平并在各成员国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长远目标是建立经济联盟。

新日美安全条约:称《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日本和美国继《日美安全条约》后的又一干事同盟条约。 1960年1月19日日美双方于华盛顿签订了《新日美安全条约》,6月23日生效。 条约共10条,主要内容为:美国继续有权在日本驻扎军队和使用军事基地;日美两国将通过“有效的自助和互助”,“维持并发展它们抵抗武装进攻的能力”;在日本领土上日美任何一方遭受武装进攻时,双方将“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条约的有效期为10年。在条约期满时,1970年6月23日,佐藤荣作内阁通知美国政府,宣布自动延长该条约的有效期。

苏伊士运河危机:苏伊士运河危机(Suez Crisis)也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是一次于1956年发生在埃及的国际武装冲突,当时埃及与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军队爆发战争。英、法、以三国的结盟是一种利益的接合:英法两国对苏伊士运河有着贸易利益,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以便让以色列船只得以通航。到战争结束后,只有以色列获得了巨大的获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该运河为英法殖民者控制。战争中,英国控制该运河,1956年6月,英军撤离埃及,结束了对埃及长达74年的占领,但是英法殖民者仍然控制该运河。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与英法发生了矛盾。英法为了夺回运河的控制权,一面积极策划和准备军事冒险。一面拉拢美国对埃及进行施压。10月22日,英法以三方在巴黎举行了秘密会议,

制定了周密的夺取苏伊士运河的计划。10月29日以色列突然入侵了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并迅速向运河区挺进。次日英法两国向埃及、以色列发出最后通碟,要求两国立即停火,并从运河两岸各向后撤退10公里。以色列方面接受停火,但纳塞尔总统拒绝,从而为英法两国入侵埃及,夺取苏伊士运河并推翻纳塞尔政权提供了借口。10月31日,英法两国调动了100多艘舰艇,200余架飞机从塞浦路斯、马耳他上起飞,对埃及进行轰炸并摧毁埃及的空军力量。两国调动的飞机数量如此之多,以致于必须启用另一个已经没有保养的临时机场。 11月5日,英军第三空降营的1,000多名伞兵在塞得港登陆,第42和第40皇家海军陆战队的2.2万名战士则占领了海滩,从而占领了运河部分地区,塞得港遭到巨大损害。在西奈的埃及主力军队不得不后撤保卫运河,让以色列乘虚而入,占领整个西奈半岛。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作为三国盟友的美国也不满这次秘密行动,他们将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直接致电英国首相艾登施压。经济上,美国政府还故意抛售英镑,导致英磅汇率浮动,贬值15%,否决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申请,停止向英国的经济援助。 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也提交议案要求英法立即撤军,遭到英法两国否决后又敦促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正式通过决议要求停止战争并从埃及撤除所有外国军队。另一方面,忙于匈牙利事件的苏联也插手苏伊士运河危机,甚至警告英法两国,必要时苏联将动用核武器(虽然北约的情报显示苏联当时还根本没有能够直接从本土袭击巴黎或伦敦的导弹)。美苏两国的介入动机各不相同:美国希望能够拉拢一批刚刚从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统治底下独立出来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避免他们倒向苏联阵营;而苏联则能通过插手苏伊士运河危机还淡化国际社会对出兵匈牙利的关注。 11月6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危机也导致了英国艾登政府的垮台。标志着英帝国的正式崩溃,英国在战后希望能继续保持世界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碎,英国的政府开始意识到,英国只有依靠美国才能够在全世界发挥影响力或保护自己的利益,英法两国在全球的庞大帝国加速瓦解。此外,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法国政府意识到美国并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只有拉拢欧洲其他国家才可能与美国和苏联抗衡,制造第三股平衡力量。

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冷战时期提出的一项对外政策。50年代,在中东和北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东的影响,艾森豪威尔于1957年1月5日正式向国会提交一份关于中东问题的特别咨文。其中心思想是“中东出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近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要求国会授权他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3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3月9日由艾森豪威尔签署生效。决议宣称:保持中东地区国家的独立和完整关系到美国的重大利益,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这些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1958年7月,根据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出兵黎巴嫩,干预该国国内事务。

欧佩克:欧佩克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英文简称。它是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联合进来,为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利益的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60年9月14日,创始国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欧佩克目前有11个成员国,除5个创始国外,还有阿尔及利亚、阿联酋、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和印度尼西亚。欧佩克总部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欧佩克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大会,由成员国石油部长率领的代表团组成,下设理事会和秘书处。欧佩克成立后一直进行不懈的斗争,让制定油价和控制石油生产的权力掌握在成员国自己手中。

77国集团: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反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而形成的国际经济组织。长期以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一直处于被剥削的无权地位。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联合行动以抵制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在发展中国家的呼吁下,1963年第18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亚非拉75

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从而形成了“七十五国集团”。1964年4月,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七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并发表了《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由此得名。到九十年代初,有成员国128个。该组织没有常设机构和章程,宗旨是使其成员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内加强接触和协商,协调立场,统一行动,逐步打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每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之前,该组织都要举行部长级会议。1974年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通过了“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领域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问答题:

1、试述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答:(1)1959年1月1日,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巴蒂斯塔独*政权,建立了人民革命政权,美国对此极为恼火。1961年1月,美国宣布同古巴断绝外交关系,并且组织了1600名古巴流亡者发动了武装叛乱,但是没有成功,不甘受挫的肯尼迪政府一面加紧对古巴实行经济和军事压力,一面策划新的军事干涉。苏联与古巴在1960年建立外交关系,并积极扩大苏联在古巴的影响力。1961年猪罗湾事件后,苏联竭力以援助为手段实现对古巴的全面控制。此时的苏联执政者赫鲁晓夫采取对美强硬、与美平起平坐的外交政策,为了对抗美国,苏联企图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陆基弹道导弹,1962年7月,苏联和古巴就部署导弹一事达成协议。随后部署工作迅速开始,在7月下旬导弹运抵古巴。直到9月2日,苏联才公开宣布,根据苏古两国达成的协议,苏联将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此时,苏联的武器和专家的运输计划已基本完成,部署工作已近尾声。在此期间,苏联在公开场合一直否认在古巴拥有任何进攻武器。赫鲁晓夫在给肯尼迪的信中表示:苏联不需要为了击败侵略,为了进行报复性的打击而将自己的武器转移到其他任何国家,例如古巴。1962年8月29日美国发现了苏联设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场。10月14日两架美国U—2飞机从南向北飞过了古巴西部上空,进一步摄得了正在建设中的,可以用来发射陆基中程弹道导弹的6个导弹发射台。10月16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得知上述情况,对赫鲁晓夫欺骗他的行为非常恼怒,并立刻意识到这件事关系重大,苏联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对美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要是不猛烈回击,那就会有损他的政府在国内外的形象,激起公众对他的不信任,并使美国如芒在背。肯尼迪决定,要使苏联明白美国不惜一战的决心。10月22日晚上7点,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美国如此强硬的态度着实让赫鲁晓夫吃了一惊,于是他下令加快向古巴运送导弹及苏式轰炸机的速度。

(2) 古巴导弹危机对美苏关系以及两个阵营的内部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古巴导弹危机推动了美苏的军备竞赛,两国都想建立自己的军事优势。第二,古巴导弹危机又进一步推动了美苏之间的军备控制谈判。第三,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表现,引起了盟国的不信任和猜疑,从而加剧了两个阵营内部本已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2、不结盟运动形成的基础及意义是什么?

答:19世纪60年代初期,在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分歧和冲突中,第三世界脱颖而出,其重要标志是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参加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国家是亚非拉美国家。不结盟运动代表着广大亚非拉美国家打破旧的国际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的要求。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的,其基础主要有:

(1)战后亚非拉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大量的亚非拉美国家诞生,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