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西部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的一个富裕的中产之家,1917年后相继受教于圣约翰军事学校(1917-1921年)和普林斯顿大学(1921-1925年),1925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26年,凯南进入外交机构,经过培训后被派驻欧洲。1927-1928年,凯南先后在瑞士的日内瓦、德国的汉堡和柏林、爱沙尼亚的塔林及拉脱维亚的里加等地的美国领馆或使馆任职。1929-1931年,凯南进入柏林大学,攻读俄国语言文学和历史;1931-1933年在里加的美国大使馆任职,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苏联问题专家.1946年4月,凯南奉调回华盛顿,任国防大学副校长,1947年5月出任新组建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室主任,进入美国外交决策核心,参与制定了马歇尔计划、复兴日本计划等政策。1950年,凯南因与国务卿迪安??艾奇逊(Dean Acheson)发生分歧后辞职,后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任职。1951年秋,凯南返回外交机构,并出任美国驻苏大使(1952年5-10月)。1953-1974年,凯南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他在担任驻苏联大使馆代办期间曾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发回了一份长达八千字的电报,在电报中首先分析了苏联对外政策的前提和根源。凯南认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前提是它的国际政治观,即苏联领导人相信苏联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世界观源于俄国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而历史的不安全感使得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扩张性;目前,苏联的扩张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口号的伪装之下进行的。凯南指出,苏联对外扩张的根本目的是削弱西方主要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增加苏联的力量及其势力范围,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共产主义统治全球。鉴于苏联对外政策的性质及其目的,凯南认为美国和苏联之间不可能达成永久的妥协,因此建议美国政府采取一种实力对抗政策。一方面,西欧各国羸弱不堪,美国必须为其提供安全保护;另一方面,苏联\对理智的逻辑无动于衷,但对实力的逻辑却极为敏感\,因此,美国政府应充分显示其实力意向,它就\无须诉诸任何形式的大规模军事冲突\而解决美苏之间的问题。乔治??凯南也因此而得名。
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的通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争夺全球战略的重点—欧洲的扩张计划。1947年6月5日,国务卿G.C.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故名。他说。当时欧洲经济濒于崩溃,粮食和燃料等物质极度匮乏,而其需要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它的支付能力。如果没有大量额外援助,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危机。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1947年7-9月,英、法、意、奥、比、荷、卢、瑞士、丹、挪、瑞典、葡、希、土、爱尔兰、冰岛16国的代表在巴黎开会,决定接受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德国西部占领区和的里雅斯特自由区也宣布接受),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了要求美国在4年内提供援助和贷款224亿美元的总报告。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计划原定期限5年(1948-1952),1951年底,美国宣布提前结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美国对欧洲拨款共达131.5亿美元,其中赠款占88%,余为贷款。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缓和了美国国内即将发生的经济危机。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称“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简称“北约”。是战后美国为了维护其在欧洲的地位,联合西方国家建立的军事政治组织。其建立标志着战后长期对峙的两大集团之一------西方集团的核心的形成,加深了东西方的对立,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冷战。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18日、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6日、西班牙于1982年正式加入该组织。 进入90年代,随着华沙
条约组织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欧洲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约的职能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1991年12月,北约首创成立了由北约国家、前华约国家、独联体及波罗的海三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1949年1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脑会议一致通过了同中欧、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方案。1997年5月,为“把北约与伙伴国的政治军事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强欧洲和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北约国家与伙伴国家外长共同决定成立欧洲北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 该组织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华约解体后,北约谋求扩大其使命,如维持和平和通过对话促进区域稳定等。 该组织的主要机构为北大西洋理事会(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计划与分析委员会、常任代表理事会、国际秘书处和军事委员会。北大西洋理事会为北约的主要决策机构,它经常举行大使级的会晤,每年至少举行两次外长级会晤,必要时举行首脑会议。军事委员会为北约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下辖欧洲盟军司令部、美国—加拿大区域联合防空计划小组等,军委会每年开会两至三次,负责就北约防务问题向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提出建议,其主席由军委会成员选定,任期两到三年。除法国、西班牙和爱尔兰外,所有成员国都指派一些本国军队由北约统一指挥。1991年12月,北约设立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作为同它原来的东欧集团对手中的国家进行对话的一个论坛。 北约成立以来的主要活动是通过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就高级国际重大政治问题密切磋商、协调立场;在军事方面研究和制定统一战略和行动计划;每年举行各种军事演习。
柏林危机:1948年在柏林发生的一次美苏斗争,历时11个月,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而告终。史称这次斗争为“柏林危机”。这次危机是美国蓄意分裂德国、恶化美苏关系而制造的一次事件。 战后,德国战败,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1945年6月5日,占领区当局在柏林开会,联合发表《关于德国占领区的声明》,规定东区由苏联占领,西南区由美国占领,西北区由英国占领,西区由法国占领;柏林由四国共管。随后成立了盟国管制委员会,对德国实行管辖。1945年以后。为了解决德国问题,四国曾举行过数次外长会议。1948年2月,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外长会议在伦敦召开。在此次会议上,美国加紧推行分裂德国的步骤。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推行欧洲复兴政策。这次会议于6月7日结束后发表公报,决定在德国西占区拟订“基本法”,召开“制宪会议”;美、英、法拟议建立德国西部国家;在德国境内西区进行币制改革;六国组成国际管理机构对西区的工业生产进行管理等。伦敦会议是由美国操纵的,排斥苏联在德问题上的发言权,试图单独解决德国问题,并在德国西部建立一个国家,以此为桥头堡,建立反苏阵线。对此,苏联非常不满。1948年3月20日,苏联宣布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6月19日,针对美国于6月18日宣布将于20日在德境西区进行币制改革的声明,苏联发表了政府声明,指出大柏林属苏占区内,是苏占区的一部分;宣布为了防止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破坏,苏联将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控制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道。柏林危机由此开始。 22日,苏、美、英、法在柏林召开会议讨论柏林货币问题。苏联代表在会上宣布,苏联决定在柏林发行新货币,美国随即宣布把德境西区货币改革扩大到柏林西区。由于柏林是由四国共管,苏美都声称有权在柏林推行新货币,并且命令柏林行政管理当局执行各自的货币政策。23日下午,柏林市政当局采取折衷方案,决定在苏占区实行苏联发行的新币,在柏林西则实行美英法的新币。 24日,苏联针对这种情况,全面封锁了柏林,中断柏林铁路、公路、水路交通线。美国以此提出抗议,英法政府支持美国的立场。三国随即也宣布对两个德占区即苏联占领区和美、英、法占领区之间和柏林西区与苏占区之间的交通、运输和贸易进行限制。柏林危机全面爆发,一时苏占区和德境西区关系非常紧张,交通、运输中断、居民来德被限制,柏林市政管理陷入混乱,人心惶惶。战争气氛笼罩着柏林。美国为了进一步实现其分裂德国的阴谋,推波助澜,大肆宣传核恐怖,并有意制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假象。以迷惑人心。美国还运
送了大量武器、物资到美、英、法占区。 8月2日,斯大林指出美国破坏德国的统一,使西方失去共管柏林的法律基础,建议用柏林苏占区的新币代替西区的新币。美、英、法驻苏大使在听取了斯大林的建议后,提出了各自的立场,坚持其分裂德国的政策。 1949年1月31日,斯大林在会见美国国际新闻新欧洲分社社长时就柏林问题建议;如果美、英、法三国同意把建立单独的西德国家推迟到研究整个德国问题的外长会议召开时,那么苏联可以取消对柏林的交通管制。 4月8日,美、英、法三国外长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德国的协议,单独就西德的成立以及西德与三国的关系作出规定。 经过苏联与美、英、法的谈判,5月5日达成协议,四国政府在莫斯科、华盛顿、伦敦和巴黎同时发表公报宣布:5月12日解除德国各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交通限制;5月23日将在巴黎召开四国外长会讨论德国问题。 5月8日,西德制宪议院委员会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通称“波恩宪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国批准了该宪法。 5月12日,柏林的“封锁”全面解除,至此柏林危机结束。5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首都为波恩。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
板门店:在朝鲜西南部砂川河畔,京义线上一小村。位于北纬38°线南5公里,开城东南8公里处。1953年朝鲜停战谈判签字的地方。现为朝鲜南北方联络特别委员会会址所在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由于美国的参战, 中国应朝鲜人民军的请求以志愿军的形式参加了这次战争。在朝中两国军队的努力下,经过艰苦的战争,于1951年6月10日 与美国“联合军”和李承晚军队实现了停火,并在开城拉开了谈判的帷幕。但美国此时没有谈判的诚意,还先后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并派出战机对中朝军队的阵地和交通设施进行轰炸,中朝军队奋起抵抗,粉碎了敌人的军事冒险。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美国国内以及西方阵营矛盾发展的情况下,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同意停战,1953年朝中方面首席代表和美方首席代表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和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等两个文件。《朝鲜停战协定》规定:(1)确定以三八线附近的实际控制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以建立一非军事区;(2)自协定签定后12小时起,双方停止一切敌对行动,停止自朝鲜境外进入增援的军队和武器;(3)协定生效后60天内,双方应将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分批直接遣返,将其余未直接遣返的战俘交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处理;(4)双方军事司令官向有关各国政府建议,在“停战协定”生效后3个月,召开双方高一级的政治会议,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以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因此,板门店由此扬名于世界,并成为国外观光客的旅游点。大凡到北方访问的客人一般都被安排去板门店参观。韩国也把板门店作为一条旅游路线。但是来这里观光的游客不准穿牛仔裤、凉鞋、短裤或者运动服等,头发也必须整齐。如不遵守上述规定,就有可能被对方指责。此外,游客也不准随意走动。乘坐的车辆也要在外围的波尼法斯军营换乘联合安全区的专车,经过两道宪兵哨卡检查后,方可进入板门店。
日内瓦协议:1954年4月26日,为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支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开幕。参加会议的有中、苏、美、英、法和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等23个国家。1954年7月21日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该宣言以及会议通过的关于在越、老、柬停止敌对行动的三个协定以及其他的有关文件通常统称为“日内瓦协议”。该协议的主要内容是:(1)结束在印度支那的敌对行动,在北纬17度线以南、九好公路稍北规定越南的临时分界线,以北为越南人民军集结地区,以南为法兰西联邦军队集结地区。(2)成立两个平行机构-----联合委员会和国际委员会----监察或者监督停战协定的实施,前者有双方司令部的代表组成,后者由波澜、加拿大和印度的代表组成,有印度代表担任主席。(3)印度支那三国承担义务不容许在本国领土上建立任何外国军事基地,并保证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或军事协定。(4)越南将在1956年7月内举行全国自由选举,老挝和柬埔寨将在1955年内举行全国自由选举以实现民主基础上的和平统一。(5)与会国保证“尊重越南、老挝、
柬埔寨三国的民族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法国军队将从印度支那撤出,但在双方协议以留驻少数规定地点这不在此限。日内瓦协议不仅符合印度支那人民的利益,也符合法国人民的利益。
舒曼计划:1949年12月13日,欧洲委员会咨询议会通过决议,建立成立欧洲超国家的钢铁高级机构,以协调管理西欧各国的钢铁工业。决议还建议在煤炭、石油、电力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也建立类似的高级机构。1950年5月4日,法国外交部长舒曼致函欧洲委员会秘书处,表示法国对上述建议感性趣。5月9日,舒曼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了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舒曼的这一声明,通常被称为“舒曼计划”。根据舒曼的建议,1950年6月20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开始谈判。六国达成协议,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欧洲煤钢条约签订后,苏联照会法国政府,谴责“舒曼计划努力的目标是恢复西德的战争工业,努力加紧西德的军国主义化。”
万隆会议: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会议。由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有阿富汗、缅甸、中国、印度、日本、埃及、印尼、伊朗、苏丹、巴基斯坦、黄金海岸、埃塞俄比亚、利比利亚、利比亚、约旦、柬埔寨、伊拉克、老挝、黎巴嫩、菲律宾、沙特阿拉伯、锡兰、也门、土耳其、越南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国际形势和有关亚非国家人民共同利害关系问题。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大会发言中阐述中国政府的基本政策主张,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各国代表普遍接受,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会议最后发表公报,共有10项,被人们称为“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问答题:
1、试述杜鲁门主义出笼的背景及影响。
答:(1)1945年4月2日,杜鲁门成为美国总统。此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随着法西斯势力的崩溃,美苏在战时建立起来的同盟基础不复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使美苏在战后的世界安排和欧洲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化和表面化。杜鲁门认为,罗斯福时期设计的通过大国合作特别是美苏合作的模式,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战略构想,已经不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对苏联的政策应该作出调整。1945年7月16日凌晨,第一颗原*子DAN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默多尔空军基地的沙漠地区爆炸成功,美国掌握了制造原*子DAN的秘密,随后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DAN,使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认识到了原*子DAN的威力。美国成功爆炸了原*子DAN,拥有了制造原*子DAN的秘密,这成为美国对苏联政策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基于这样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在经过18个月的酝酿,即1947年3月正式出笼,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外交政策。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是遏制战略,杜鲁门主义认为,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都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美国要担当“世界警察”的责任,防止共产主义在世界任何地方出现。因此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解救他们战后的贫困,以防止发生革命。大力发展军备,美国仅在1948年一年内就将核武器的储备从13枚扩展到50多枚。
(2)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一,使美国在谋求建立世界霸权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自此以后,美国承担起了“国际宪兵”的角色,到处伸拳插足,干涉别国内政。第二,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国的对苏政策发生了重要转变。美国政府放弃了罗斯福时期的对苏联政策,转而强硬起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成为美国的首要目标。第三,杜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