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 下载本文

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以及支持它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英国、法国、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到1918年大战结束时,共有31国参战,其中参加协约国作战的有27国。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非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如德国要求夺取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把势力扩张到南美,同时扩大其在巴尔干的势力。英国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地位,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等等。③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的一次分赃会议,更体现了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五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对它的最初冲击

一、名词解释 热那亚会议:1922年4月10日~5月19日在意大利热那亚城讨论欧洲经济问题的国际会议。亦称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意、日、苏俄等29国代表,美国派观察员列席会议。

会议召开的背景和经过 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后,力争巩固已经取得的和平共处局面,于1921年10月28日照会英、法、意、日、美等国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列强和苏俄的关系并缔结和约。资本主义国家中主张与苏俄建立经济联系的势力有所增长。帝国主义国家中有的集团鉴于武装干涉未能扼杀苏维埃政权,转而采取外交、经济压力企图迫使苏俄屈服。1922年1月6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法国戛纳开会,根据英国首相D.劳合????????乔治提议通过决议召开热那亚会议。戛纳决议提出举行热那亚会议的 6项先决条件:任何国家均不得将本国的所有制、国家经济生活和管理制度强加给别国,每个国家有权选择自己喜爱的制度;保障外国资本、财产和利润不受侵犯;凡希望得到外国贷款的政府,应明确承认该国历届政府的一切债务,归还或赔偿被接管的外国人财产;保证财政货币流通以利贸易;放弃颠覆别国的宣传;停止对邻国的敌对行动。 2月25日,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R.普恩加莱在布伦会谈,决定取消原定在会议上讨论德国赔款和修改《凡尔赛和约》问题;约定只有苏俄政府接受协约国提出的各项经济要求,各国政府才能予以承认。3月20~28日在伦敦召开协约国专家会议,秘密研究“俄国问题”并拟定备忘录(史称《伦敦专家备忘录》),要求苏维埃政府偿还沙皇和临时政府以及地方当局总计180多亿金卢布的债务,发还或赔偿被收归国有的外国人在俄财产,取消对外贸易垄断制,允许外国人在苏俄享有治外法权,由协约国监督苏俄财政。备忘录同时确认苏俄可按照《凡尔赛和约》第 116条的规定向德国索取赔款。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欢迎召开欧洲经济会议,任命人民委员会主席В.И.列宁为代表团团长,外交人民委员Г.В.契切林为副团长,并决定,列宁因工作繁忙不能离开俄国,由副团长代行团长一切权力。为了应付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2月22日苏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8个苏维埃共和国签订议定书,委托苏俄在热那亚会议上代表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利益。1922年 3月底,苏俄代表赴会途中在里加与波罗的海沿岸3国(拉脱维亚、波兰、爱沙尼亚)达成在会议上一致行动的协议。 4月初在柏林与德国就建立两国正常政治、经济关系进行谈判。双方保证在会议上保持密切接触。 会议的议程和结果 4月10日,契切林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宣读苏维埃代表团声明,阐述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双方必须在平等互利、互相承认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苏俄准备把一部分耕地、森林和矿产资源租让给外国经营开发。提议各国普遍裁军。坚决拒绝任何不平等交易。 契切林的建议引起与会者和舆论界的关注,但因西方列强代表坚决反对而未列入议程。在接着召开的分组会议和全体会议上,主要议题是赔偿债款问题。4月11日,苏俄代表团收到《伦敦专家备忘录》。4月14~15日,在同英、法、意、比代表谈判中,苏维埃代表提出了反要求:协约国应赔偿武装干涉和封锁给苏俄造成的 390多亿金卢布损失。劳合乔治为争取苏俄放弃反要求,表示准备削减战时债务并延长支付债款利息的期限。法国代表反对作任何让步和妥协。直到会议结束,双方仍未能达成协议。 在热那亚会议过程中,4月16日,契切林和德国外交部长W.拉特瑙在拉帕洛签订《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通称《拉帕洛条约》)。决定两国自订约之日起在法律上互相承认,恢复外交关系。条约规定双方相互放弃赔偿要求,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贸易并进行经济合作。这样,西方列强建筑在损害俄德两国利益基础上的复兴欧洲经济计划宣告破产。《拉帕洛条约》的签订是苏德两国的外交胜利。它使苏俄突破帝国主义图谋建立的反苏统一战线,也有利于德国摆脱受协约国摆布的处境。

《洛桑条约》(1923):1922年11月20日,以英、法、意、日、希、罗、南斯拉夫等协约国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和会。1923年7月24日协约国与土耳其签定了《洛桑条约》。主要内容是:(1)黑海海峡问题 条约规定,任何国家的船只不仅在平时,而且在战时(在土耳其中立的情况下)都可以自由通过海峡;在土耳其参战的情况下,中立国军舰可以自由通过海峡,其他国家的军舰能否通过由土耳其政府决定;海峡地区解除武装,由非黑海国家组成国际委员会监督。(2)摩苏尔的归属问题 因为摩苏尔生盛产石油,英国坚持该地区应脱离土耳其而归属伊拉克,土耳其则与美国达成协议,摩苏尔归属土耳其,美国可以开采摩苏尔的石油。所以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留给了英土继续会谈。(3)协约国承认土耳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洛桑条约》的签订使土耳其摆脱《色佛尔条约》的奴役枷锁、获得在本土范围内的独立。

贝尔福宣言:贝尔福宣言是英国政府支持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的最早的政策性文件。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部长贝尔福(1848-1930)代表英王陛下政府以通知的形式致函犹太复国主义联盟副主席莱昂内尔-沃尔特。罗思柴尔德勋爵,宣称只要巴勒斯坦现存的非犹太团体的公民利益和宗教权或其他国家犹太人民所享有的权利和政治地位不受到损害,英国则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这一宣言得到所有协约国政府的确认,成为1920年圣雷莫会议上国际联盟委任英国统治巴勒斯坦的主要依据。《宣言》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提供了依据,也埋下了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纠纷和冲突的祸根。

道威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帝国主义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条约》(见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12月由法、比、意、英、美 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经同年7月16日至8月16日之伦敦会议(英、法、意、日、比、希、葡、罗、南、美参加)讨论并通过,同年9月1日生效。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主要内容是: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并由协约国贷款8亿金马克(折合1.9亿美元)以稳定其币制,在赔款总数尚未最后确定的情况下,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即由第1年度(1924-1925)10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到第5年

度(1928-1929)增至年付25亿金马克;德国支付赔款的财源来自关税、烟酒糖专卖税、铁路收入及工商企业税。发行 110亿金马克铁路公债、50亿金马克工业公债。德国的金融外汇、铁路运营以及税捐征收事务受国际监管。德国以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1924年8月16日,计划被双方接受。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期,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大量涌入德国。1924~1929年德国支付赔款 110亿金马克,获得外国各种贷款约 210亿金马克。1928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1930年为杨格计划所取代

《洛迦诺公约》: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办的会议上经过的8个文件的总称。 1924年以后,因为道威斯方案的支援,德国实力日增。法国深感威胁,请求保持《凡尔赛和约》规则的国土和边境现状。德国亦试图调整对法联系,争取复原大国位置。英、法、德等七国在美国支撑下举办洛迦诺会议。条约于1925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其重要内容囊括: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德、比、法、意、英《互相保障公约》,又称《莱茵保安条约》,规则德、法、比相互保障德比、德法边境不受进犯,恪守《凡尔赛和约》对于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则,英意充任保障国,承当支援被侵略国的任务;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间的《仲裁公约》,规则德国和比、法、波、捷用和平形式解决彼此间的纠葛,每一组缔约国辨别建立一个常设调停委员会处置双方间的问题;法波、法捷间的《保证公约》,规则在抵抗蒙受无故攻击时相互增援。条约保障德国与西部邻国的边境现状,对改善法、德联系,稳固欧洲形势有积极意思,但未给予德国与其东部邻国的边境以保障,即不自由德国向东扩张。条约签署的后果,使法国受到减弱,流失作为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权,本身平安需求英、意的保障。德国是重要受益者,获得与法国对等的位置,为其复原政治大国奠定根底。希特勒上台后,于1936年3月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并公布不再受《洛迦诺条约》的自由,1939年4月正式公布废止《洛迦诺条约》。

二、问答题

1、简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按照改变后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世界,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关系,建立了帝国主义的统治秩序,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包括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两部分。

(1)1919年,6月28日,一战的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主要讨论如何处置德国等战败国的问题。在美、英、法首脑操纵下,签定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土等条约,对战败国及其领土进行了再分割,由此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该体系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新秩序,使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战败国尤其发动战争的德国进行了严惩和限制,暂时调整和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利于战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体系下的矛盾重重,一方面,和约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另一方面,战胜国之间分赃不均,矛盾依旧。同时,还有帝国主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因此,世界并不太平。

(2)《凡尔赛和约》虽然签订了,但是美国国会认为美国的利益没有实现,因而美国国会没有批准,又因为战后的美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此,美国为了DIZHI日本独家占有中国,拆散英日同盟,消弱英日的海上力量,挽回在巴黎和会上的损失,筹划召开了新的国际会议。1921年11月22日,美、英、法、日、意、中、荷、比、葡九国在华盛顿开会,1922年2月6日会议结束。华盛顿会议上先后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这些条约修改和补充了《凡尔赛和约》中一些条款,解决了巴黎和会上未解决的问题,建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新的国际关系,即华盛顿体系。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束缚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也限制了英国在这一地区势力的发展,为争霸亚太地区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暂时调整缓和了列强在亚太地区尤其中国的利益冲突,

它意味着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战后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战后的国际关系新格局最终形成。

2、试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在对外关系中的主要特点及其表现。

答: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对俄国的此举非常不满,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过程中,协约国一直将苏维埃政权排除在外。为了进一步阻止布尔什维主义的蔓延,协约国在1919年—1920年,组织了对俄国的三次大规模武装进攻,企图消灭社会主义俄国。在这种情势下,苏维埃俄国对外关系主要方面有:

(1)粉碎协约国的武装进攻。为了保卫十月革命得来的胜利果实,苏联成立了红军,粉碎了英美法意对苏俄的三次武装进攻,捍卫了苏维埃政权。

(2)突破经济封锁。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资本主义列强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企图阻止苏俄的经济发展。为此,苏俄展开积极外交活动。1921年3月,苏俄在伦敦与英国签订了《临时贸易协定》,两国建立通商关系并互派享有相当外交特权的商务代表。这一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苏俄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此后,苏俄先后与德国、挪威、奥地利、丹麦等国签订了贸易协定。1922年4月10日,苏俄参加了热那亚会议,这是苏俄政权建立之后参加的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苏俄的对外关系由此进入到了一个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时期。在对中国的关系上,苏俄宣布废除沙俄时期与中国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3)突破外交孤立。苏俄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在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后的1924年,英国政府第一个承认了苏联。随后,挪威、希腊、奥地利、瑞典、丹麦和FaGuo等国家先后承认苏联,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美国拒绝承认苏联。获得了多数国家的认可,标志着苏联成功打破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外交的孤立

3、试述巴黎和会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及主要表现。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亚非广大地区裹挟进了国际政治的漩涡中,经过战争的洗礼,亚非地区的民族意识觉醒。一战结束后,这些地区民族主义高涨,极力要求民族独立。具体表现有:

(1)中国的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作出了决定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二十一”条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大学等各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会和游*示*,发动了五四运动。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学生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各地学生、商人和工人的支持,爱国运动迅速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中国国内的巨大的反对声浪使中国赴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后的1921年,中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反帝反封建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2)朝鲜的“三?一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前夕,朝鲜民族主义者要求派代表参加和会,但是遭到列强的拒绝。1919年3月1日,汉城学生召开大会,宣读了《独立宣言》,进行了游行示威,遭到了日本当局的残酷镇压。随后,三?一运动引发了朝鲜各地的抗日示*和起义,起义达半年之久。在日本的镇压下,三?一起义失败,但它动摇了日本在朝鲜的殖民统治。朝鲜人民不断地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要求民族独立的解放运动进入到了下一个阶段。

(3)印度人民的反英大起义。印度在19世纪的四五十年代就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提出了独立要求,但是遭到英国的拒绝。1919年3月英国殖民当局颁布了《罗拉特法案》,目的在于镇压印度人民的抗英运动,印度人民举行了游*和示*活动,英国殖民当局残酷镇压,并且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随后,印度的国大党领袖甘地号召人民发起了不合作运动,把印度人民的反英运动推向了高潮。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战后活跃的新阶段。

(4)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由于埃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英国一直对其进行控制。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