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茶业发展述论 下载本文

茗为生,来往于淮蒰江,时四方无事,广陵为歌钟之地,富商大贾,运逾百数。可见,扬州在茶叶贸易、茶叶运输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五代十国时期,苏南地区相对安宁,茶叶生产继续发展。但此时期江苏茶业的具体资料缺乏,难以对此进行详细阐述。入宋以后,国家再次统一,江苏茶业进入新

的发展时期,茶区包括海州、平江府、常州、扬州、江宁府等地,与唐代相比,茶区已推广到最北面一带。海州茶区指今连云港市、赣榆、沭阳一带,南宋时被金国占领。金朝承安四年(1119 年)“三月,于淄 ( 山东淄博) 、密 ( 山东诸城) 、宁、海( 江苏连云港) 、蔡( 河南汝南) 各罢一坊造新茶。依南方例,每斤为袋直( 值) 六百文,以商旅卒未贩运,命山东河北四路转运司,以各路户口均其袋数,付各司县鬻之”,[ 10 ](P297)从中可知,海州茶区属于金朝的重要茶区,其基础则是北宋时奠定的。道光《海州文献录》卷十六《考证》云: “《宋史·食货志》谓: 海州茶善而易售”。扬州茶区茶产于扬州市及其江都县一带。雍正《江都县志》卷七《历代风俗》载:“《宋史·地理志》: 扬州土壤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说到物产“茶”,则云:“( 太平)《寰宇记》云: 蜀冈有茶园,其香味如蒙顶所产,岁入贡”。江宁府茶产于南京一带,栖霞山、牛首山产少量茶。平江府茶产于苏州及上海嘉定一带,有苏州茶场。南宋初,买茶定额 6500 斤,即洞庭山茶,每岁入贡。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杂录》云:“洞庭山出美茶,旧入为贡,《茶经》云: 长洲县生洞庭山者,与金州蕲州味同,近年山僧尤善制茗,谓之水月茶; 以院为名也,颇为吴人所贵”。虎丘寺产茶也很有名,“虎邱茶,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点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宋人呼为白云茶”。[ 4 ](P 187)常州茶区茶产于常州、无锡、宜兴等地,宜兴设有茶场,仍产著名紫笋茶,但名声已明显不如唐代。宋代,茶在闽、浙、蜀、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而包括苏南茶区在内的江南茶区,是宋代最主要的茶区,不但“江南产茶既盛”,并且“在东南草茶内,最为上品”,故“其茶行于东南诸路,士大夫贵之”。[ 4 ](P479)宋初,官府榷东南茶后,在淮南设置了十三山场六榷货务机构,[ 15 ]两浙所属苏州、常州设有买茶场,六榷货务包括江苏的真州( 江苏仪征) 、海州( 江苏连云港) 两处榷货务。[ 10 ](P256)可见,江苏茶业在宋代仍占重要地位。虽然从明代许次纾“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

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胜”[ 4 ](P149)可知,阳羡茶地位已不如唐代。然而,阳羡茶充贡时间不但一直沿至清朝,而且名声很大,仍不失为宋代名茶,与顾渚紫笋、日铸茶、婺源谢源、隆兴黄龙、双井茶并称“皆绝品也”。[ 10 ](P266)文人雅士也对阳羡茶十分推崇。苏轼曾说:“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 16 ](P1406)当然,自五代时期起,北苑茶开始兴起,宋代皇帝更是“最重建州”,并将顾渚山贡焙南移东南,这样,唐代“岁贡特盛”的阳羡茶地位迅速下降,由原来的饼茶改为散茶,即“不复研膏,只谓之草茶而已”。[ 4 ](P260)

三、江苏茶业的曲折

元朝统治时间不长,茶史资料存世不多,记载江苏茶史的资料更少。大体而言,元朝茶业基本保持了宋朝水平,特别是苏南茶区,仍有相当地位。宜兴贡茶数量仍不少,阳羡茶仍有相当名声。《宜兴县旧志》卷三《杂税》载:“元贡荐新茶九十斤,贡金字末茶一千斤,芽茶四百一十斤”。耐人寻味的是,元朝还在江南重新设置了贡茶机构,管理茶贡生产。常湖

5

等处茶园都提举司,掌常湖二路茶园户达 23000 户,“采摘茶芽,以贡内府”,规模着实不少,它于“至元十二年置司,统提领所凡十有二处。十六年,升都提举司。又别置平江等处榷茶提举司,掌岁贡御茶。二十四年,罢平江( 即苏州——— 引者) 提举司,并掌其职”。[ 10 ](P299)这说明,苏南茶区占有重要地位。明代芽茶、叶茶大兴,团茶、饼茶衰落,包括苏南在内的江浙太湖流域,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江苏茶区主要集中在苏南,少数茶叶自古享有盛誉。现属上海的嘉定县岁贡芽茶 385 斤。[ 6 ](P186)苏州附近茶产非常著名,吴县西山所出茶,“谷雨前采焙极细者贩于市,争先腾价,以雨前为贵也。[ 6 ](P186)洞庭山所产茶,“虽有,不能多,其余诸山皆产,惟龙井、天池两种为最”。[ 6 ](P186)石湖有茶,“近山诸坞多有之。谷雨前摘细芽入焙,谓之芽茶,又谓之奴茶。一裹入市,市人争买之,或以馈送”。[ 6 ](P187)阳山产茶,“颇异别土者,汲泉烹之,其色碧绿,香而味佳,诚不厌啜”。[ 6 ](P187)茶“产湫上,不过数十株,与祠前所产,总名白龙,人甚珍之。至文殊所称龙井,仅数株,托根绝壁,下临井险,采摘为限,以入汤三绝,又出白龙上。但每岁所收,不足供玉川几日之需,远方无由罗致”。[ 6 ](P187)苏州所产茶以虎丘、天池最有名,在全国堪称屈指可数的名品,时人交口称赞。[ 17 ]屠隆《考窼余事》专门介绍了 6 种最著名茶,分别是虎丘、天池、阳羡、六安、龙井、天目,前 3 种名茶是苏南产,六安产皖北,后二种产浙江。该书对虎丘茶的介绍是“最号精绝,为天下冠。惜不多产,皆为豪右所据。寂寞山家,无由获购矣”。天池茶,“青翠芳馨,瞰之赏心,嗅亦消渴,诚可称仙品。诸山之茶,尤当退舍”。阳羡茶,“俗名罗碭,浙江长兴者佳,荆溪稍下。细者,其价两倍天池,惜乎难得,须亲自采收方妙”。陈师《茶考》则说,“天池为上,性香软而色青可爱,与龙井不相上下”。张谦德列举了天下 40 余种名茶后,指出:“品第之,则虎丘最上,阳羡真碭、蒙顶石花次之,又其次,则姑胥天池、顾渚紫笋、碧涧明月之类是也”。[ 4 ](P145)罗廪也列举了虎丘、罗碭、天池、顾渚、松萝、龙井、雁荡、武夷、灵山、大盘、日铸“诸有名之茶”。[ 4 ](P164)明代“品茶者,从来鉴赏,必推虎丘第一。以其色白香同婴儿肉,此真绝妙论也”。[ 10 ](P385 - 386)虎丘茶,“最号精绝,为天下冠”,天池茶,“出龙池一带者佳,出南山一带者最早,微带草气”。[ 4 ](P326)虽然明代各种文献中,虎丘、天池的排名评价略有不同,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虎邱、天池茶,今为海内第一”,[ 4 ](P306)由此可见其显赫地位。这两种名茶并非产在一处,天池茶,“出苏州天池山”,虎丘茶,“出苏州虎丘”。[ 4 ](P303)天池山一带植茶业相当发达,“土人以茶为业,隙地皆种茶”。 [ 4 ](P307)虎丘茶为寺僧管理、所有,虽茶园面积不大,但却以品质超群,制造精良而闻名天下。因此,明人王士性说:“余观茶品固佳,然以人事胜,其采、揉、焙、封法度,锱两不爽”。[ 4 ](P306)甚至有人认为,“苏州茶,饮遍天下,专以采造胜耳”。但不管怎么说,苏州茶制造工艺确为一流,并传播到徽州,推动了松萝名茶的创制,皖南各地茶“以虎丘法制之,味与松萝等”。[ 4 ](P345)虎丘茶能有如此盛名,与悠久的产茶史密不可分。宜兴为苏南另一著名茶产地,洪武十年(1411 年)“岁贡芽茶四十斤,岁进芽茶一万三千斤”,[ 6 ](P188)后减为芽茶 80 年,南京礼部 20 斤,各茶户办纳。嘉靖十六年(1537 年) ,南京户部给宜兴张渚茶引所茶引8298 引,每引征银 3 厘,共银 24 两 7 钱 4 厘。[ 18 ](P54)许次纾《茶疏·产茶》云:“若在顾渚,亦有佳者,人但以水口茶名之,全与碭别矣”,说明宜兴茶产多,茶质好。茶产地主要集中于南岳山、蒿山、唐贡山。南岳山“即古之阳羡产茶处。每岁季春,县官亲往祭省于此,然

6

后采以入贡”。蒿山,“多产茶”。唐贡山,即茶山,“山产茶,唐时入贡改名”。[ 6 ](P189)

无锡慧山( 惠山寺) 茶产听松庵,明时“尚有存者”。[ 6 ](P188)弘治《溧阳县志·土产》载,溧阳产茶。南京茶产摄山( 又名栖霞山) 栖霞寺、牛首山弘觉寺、吉山小庵,但产量少、质量差,仅“各有数十株。其主僧亦采而荐客,然炒法不如吴中,味多辛而辣,点之似椒汤,故不胜也”。[ 19 ]( 卷九《 茶品》P245)栖霞茶由于改野生茶为良种茶,茶质大为提高,竟位列天下“第一”的虎丘茶之后,“次则屈指栖霞山,盖即虎丘所传匡庐之种而移植之者”。[ 10 ](P359 - 359)清代江苏茶叶产量虽不多,但茶叶质量好、名气大、价值高。所产茶主要供内销,主要茶市集中于苏南传统茶区。苏州茶产虎丘、天池、太湖洞庭东山及西山等地,这些地方存在着茶叶交易活动。郭芬《虎丘》诗云:“酒茗僧家市,瓷铜贾客收”,[ 10 ](P651)

反映了虎丘存在茶叶出售行为。太湖洞庭东山、西山所产茶成为远近争购的对象。康熙《苏州府志·物产志》载:“茶出吴县西山,谷雨前采焙,争先腾价,以谷雨为贵”。又据康熙《江苏县区志·土产》载,“茶,出洞庭包山者名剔目,俗名细茶。出东山者品最上,名片茶,制精者价倍于松萝”。显然,这些茶是用来出售的。光福镇西的马驾山一带植茶,“山中人率树梅、艺茶、条桑为业。梅五之,茶三之,桑视茶又减”,[ 4 ](P345)“土人以茶为业,隙地种遍”,[ 18 ](P68)以此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也形成了至今尚存的富有特色的苏州种茶法。苏州最为著名的茶当为洞庭东山所产碧螺春,“土人朱元正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每斤价值三两”,“地方大吏,岁必采办,而售者往往以伪乱真”。[ 4 ](P371)道光《苏州府志·物产》也云:“近时佳者名碧螺春,贵人争购之”。冯时可《茶录·总叙》云:“茶全贵采造。苏州茶饮遍天下,专以采造胜耳”。徐树丕《识小录》卷三“茶条”也有记载。正是凭借这种优势,苏州茶成为各方抢购的热门货。1908年洞庭东山茶输出3205斤,值洋2600元,均价0. 81元 /斤,1910年输出4125斤,值洋3300元,均价0. 78元 /斤,1912年输出4360斤,值洋3700元,均价0. 85元 /斤。[ 4 ](P449)这些茶主要输往东北、直隶、山东、蒙古等地。但苏州茶也有质次价低的。方武济《龙沙纪略》载:“茶自江苏之洞庭山来。枝叶粗杂,函重两许,值钱七八文。八百函为一箱。蒙古专用和乳,交易与布并行”。[ 4 ](P361)

徐珂也说到:“江浙间所在皆产茶,而质粗叶老者多”。[ 4 ](P458)常州府茶产宜兴,此地自

古就为著名产区市场,清朝时贡茶仍沿续下来,贡芽茶100斤。康熙《常州府志·物产志》云:“惟茶则产于宜兴者佳,其品类不一,而总名之曰界茶,大约以高山者为上,平原者为下。每当夏初,商贾骈集。官给茶引,方敢出境”。嘉庆《荆溪县志》“分境图说”载:“自东境滨湖诸乡而外,其余如湖碮、张渚诸山,土产殷繁,生计最盛”,即“茶笋梨栗竹木等产,不胫而走遍于天下。故其商贾贸易,廛市山村,宛然都会”。茶叶通过茶商收购运出。康熙《溧阳县志》卷三《风俗》载:“邑之南多山,饶有茶、纸、梓、竹、梨、枣、柿、漆之材”。金坛县茶“出方山,谷雨前采者佳”。[ 6 ](P190)光绪《句容县志续纂》卷六《物产》载“:茶有空青、云雾,王门桥所产亦高品”。丹阳县所产茶“近已有收买之者”。[ 6 ](P190)丹徒县茶“迤西诸山皆有之,五洲出者尤佳,名云雾茶。但土人不善焙,故名不闻耳”。该县茶质量提高很快,所产“碧萝春茶,系迤西诸山所产之一种”,宣统二年(1910年)列入南洋劝业会,获金牌奖。[ 6 ](P190)江浦所产女儿红,“茶名也,浦口人于春间采制,贩运苏沪。

7

又以珠兰薰茶之法,尤以浦口为工”。[ 6 ](P191)江苏其他地方还有少量茶产,或许存在某些零星市场,但均无影响。输出较多的茶均集中苏州、上海,再向北输往东北牛庄等地。如1901年苏州“茶叶,江苏所产者甚少,大半系安徽、浙江、江西等省所产,从杭州运来后复在本地拣选焙制,窨以本地之桂花与闽省运来之珠兰花、茉莉茶,薰妥后运往北方,全备华人购饮”。[ 20 ](P191 - 192)与全国茶业形势一样,晚清时期江苏茶业已趋不振。以重点产茶区宜兴为例,据宜兴《荆溪县志》记载,道光后期,茶叶产地共计 2929 亩 3 厘 5 毫。太平天国时期,苏南为清军与太平军的激烈争夺地区,茶区宜兴历经战火影响,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茶叶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茶园几乎全部毁灭,据《宜荆续志》记载,茶园面积仅为496. 6 亩。[ 21 ](P10 - 11)为此,包括宜兴在内的江苏茶业也兴起了一股振兴热潮。江苏灌云云台山设有树艺公司,最初为官督民办,耗本 20 万金,民国初年尚有杂树数十万株,茶树数万株,所产云雾茶曾得 1915 年太平洋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22 ](P374)1905 年,两江总督周馥派道员郑世璜、翻译沈鉴少、书记陆碻、茶司吴文岩、茶工苏致孝和陈逢丙赴印度、锡兰考察茶业。1906 年回国后,建江南植茶公所于南京,以钟山为总部,茶园 170 亩,青龙山为分部,桃园茶园 350 亩,开展茶业试验,取得了一定成绩。辛亥革命爆发后,时局动荡,江南植茶公所停办。[ 23 ]( 卷三百八十五《 实业考》P11323) 、[24 ]民国《光宣宜荆续志》卷六《实业》载,阳羡垦牧树艺公司:“光绪三十四年,李逢庆、徐翰淦等招股设立,资本五万元,契买民山八千余亩,山亩一百余亩,湖碮、房屋基地十八亩,建造总厂,资遣客民栽植松、竹、茶、桑等树??”总的来看,江苏茶业的振兴时间较早,所设立公司也是相应较早的公司,虽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由于时局动荡,最终并没有起到显著成效。

四、江苏茶业的衰落

入民国后,江苏茶业曾一度有所恢复。1915 年,江苏茶在美国举行的太平洋巴拿马博览会上得到好评。得到大奖章的为农商部及著名产茶省份江西、浙江、福建、安徽、湖北、江苏、湖南 7 省,它们均因产“红绿茶”而荣获大奖章,说明江苏茶业在全国地位之重要。张志澄编著《阳羡茶录》说:“所产茶叶以谷雨雀舌著称,巴拿马赛会上有茶农戴长卿、洪顺记、戴麒三的出口,获得金牌奖章”。[ 21 ](P12)除前文提到的灌云云台山云雾茶曾得该博览会金牌奖章外,查相关史料,江苏获金牌奖章的茶叶为:江宁陈雨耕雨前茶、江苏 Wing Ya Gin 茶、江宁永大茶栈绿金针茶、宜兴戴长卿( 德元隆茶号) 雀舌金针茶。其中宜兴得金牌的茶内容相同。另外,江苏获银牌奖章的茶有: 忠信昌绿茶。[ 25 ](P190 - 192)这些茶均产于苏南茶区,说明苏南茶区自古至今一直是江苏主要茶区。在面积如此之小的茶区内,涌现出如此众多国际大奖茶叶,说明江苏茶品质高。从零星史料来看,民国苏北茶区仍然产茶。民国《江苏通志稿·物产》引《云台山志》,云:“茶出宿城山,味似武彝小品,以悟正庵者为最”。又引《赣榆志》说:“山茶生秦山者佳,或并谓之冬青”,说明连云港市及附近的赣榆产茶。泗阳县也有少量茶产,“惟乡人宅边所种茶树,其味甚薄”。[ 6 ](P184)江都县仍产茶,民国《江都县续志》卷七《物产》对此有记载。从总体上看,苏北茶叶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从影响上说,均不如苏南茶。曾于宣统二年(1910 年) 获南洋劝业会茶叶金奖的丹徒,民国时有云雾茶、碧萝春茶,前者产于五州翠岩室前,后者“系迤西诸山所产之一种”。[ 66 ] (P190)金坛茶,“出郁冈山者佳,出方山者尤佳”。[ 6 ](P190)苏州太湖边的光福,“土人以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