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是人的精神 下载本文

钱、物质成了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物质发达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所未 有的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日益苍白,甚至失去了方向,许多人陷入苦闷、焦灼、 孤独和冷漠等等精神上的折磨之中。这种现象同样影响到当今的青少年一代,如 今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娇生惯养,物 质上不愁吃、不愁穿,但近年来频繁发生在学校校园中的暴力事件,甚至自杀、 他杀事件,让不少人都深深有感于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危机。而我们当今的教 育现状,非但未有助于这种状况的改善,甚至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代 教育过于强调教育的社会、政治、经济功能,过分拘泥于升学率、就业率,片面 强调知识的灌输、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个人精神的培育,更谈不上对人生境 界的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们也强调人的精神的发展,但大多是限于政 治思想教育的范围,甚至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也要与政治思想挂钩,实际上并 未真正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灵世界,并未重视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当今教育大力 倡导“关注学生”、“学生本位”、“以人为本”,但现实中的教育遵循的仍然是一种 知性教育的模式,追求的仍然是升学率和就业率的提升,使得本应是丰富人的心 灵、完善人的生命的教育日益堕落成为仅仅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工具,这样的教 育培养的是“才”而不是“人”,只能养成人们对物质和利益的崇拜,使人的精神 境界处于功利境界这样一个较低的层次,而不能真正实现人的心灵的超越。“教育 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① ,“教育的灵魂在于教育要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 ② ,失

去了对人的灵魂的关注的现代教育自然也“遮蔽了自己的灵魂” ③ 。

教育本应帮助人们实现心灵自由的生命状态,但当代教育的过度向外探求,使 其反而成了限制人的心灵自由的帮凶。现代人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灵越来 越压抑,对知识的无止境的追求,对外物无限制的攫取,使现代人迷失了自己。 科技越来越发达,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存压力却越来越大,精神也越来越

[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年版,第 4 页。 ②

刘济良著:《生命教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14 页。 ③ 同上。 29

苦闷,一些心灵较敏感的人始终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挠:人到底需要什么?人到底 需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人生的意义到底在何处?“科学理性不能代替人生问 题,科学知识不能代替心灵境界??开放的心灵既能增加知识,又能提高境界, 这才是真正的‘自作主宰’。” ①

人类精神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只有从精神本身入

手,才能解决精神的问题,人生需要境界,让心灵安息在此境界中,作为庸碌生 活的超越。

超越性是人的本性,人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 现实中存在的人的精神堕落的现象并不能作为对人的精神超拔向上之否定,而是 人的精神在寻求超越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妨碍了人的精神境界的向上提 升。教育应该帮助强化人们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愿望,帮助人们树立提升人生境 界的信心及克服人生境界提升的阻力,激励并引导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人生境 界,达到人生最完满的状态,而不是继续“充当加剧人类精神危机的角色” ② 。这

是作为关于“人”的教育所理应关注的问题。

(二)教育具有提升人生境界之功能

教育学的教科书大多把教育的基本功能概括为两个方面,即促进个体发展的 功能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关于教育的这两大功能,从教育产生的时候起就客 观地存在着,但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教育家 和思想家的主张上,一直存在着分歧,教育中究竟应该社会本位还是个体本位也 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但是,不管怎样,促进个体发展一直都被认为是教育的 基本功能之一,而且教育促进社会发展这一功能也必须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 “教育固然对社会发生作用,但这种作用必须通过培养的人参与社会实践而实 现。” ③

人是教育的直接对象,教育的直接功能便是其个体发展功能。

但是,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人的发展究竟包含哪些方面的发展?

蒙培元著:《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7 页。 ②

谭维智:“精神关怀:教育本质的回归”,《当代教育科学》 2003 年第 13 期。

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 页。 30

回答这类问题是建立在对人的认识的基础上的,对人本身的认识也是一切教育活 动和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提。人是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体,人的发展也必然 包括物质生命的发展和精神生命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因此,教育个体发展功能也 就包括促进人的物质生命的发展和促进人的精神生命的发展两个方面。物质生命 是基础和前提,精神生命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教育具有促进人的精神发展 的功能也是教育成为一种真正关乎人的教育的根本所在。人的境界也就是人的精 神世界,是人的精神所达到的某种层次和水准,教育具有促进人的精神发展的功 能,自然也就具有提升人生境界的功能。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洞穴中的 囚徒”这个隐喻形象说明了教育促使人们“心灵转向”的功能的发挥。柏拉图认 为,可以通过“教育力”将人们的精神或灵魂从“低处”引向“高处”,从“黑暗” 引向“光明”,从“丑恶”引向“美好”,从“虚假”引向“真实”,从“意见”世 界引向“理念”世界,这个“心灵转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生境界的提升过程。 “恰当的教育能够引导人在黑暗中寻求理想之光。” ①

我国解放前的教育哲学家李

石岑先生也认为,教育的目的或功用就是提升人的境界。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经验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精神修养和思想觉悟水平 的提升,是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

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并引导学生超越知识、超越有限,追 求精神的升华、生命的完满,实现内心的充实完善和人格境界的提升。

(三)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教育

教育应该关注人生境界的问题,也具有提升人生境界之功能;反过来说,人 生境界的提升也需要教育来参与其中,甚至可以说人生境界的提升离不开教育。 历史上出现的各种人生境界学说在阐发自己的境界思想时,几乎都涉及到了教育, 提出了相应的教育观点。儒家主张通过“修养”来提高人生的境界。儒家“修养” 的过程其实就是“道问学、尊德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孔子叫“践仁”,孟子叫“存 ①

彭湃:“境界教育:当代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缺失”,《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年第 2

期。 31 养”、“扩充”,《大学》叫“明明德”,《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的修习方法,《大学》则提出一套“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过程。道家的“绝圣弃智”、 “绝学无忧”也并不是完全不要教育,而是反对儒家经世致用式的教育,主张的 是一种自然的教育,以使人洞见本性、返朴归真。佛家有关心性修养和境界提升 的学说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提倡“产婆术”,主张引导学生自 己发现真理,帮助学生的心灵走向光明。尼采主张教育不是教人以知识,而是教 人以智慧,主张教育应该受主要力量的指导,救人先救己等等。当代学者张世英 在谈到人的境界的形成时也提到了教育的影响作用,他认为“任何一个人都是无 穷关联的网络上的一个聚集点”,因此,“每个人的境界都是由天地万物的无穷关 联形成的”,所谓的“无穷的关联”包括自然的关联、历史的关联、文化的关联、 教育的关联等,也就是说,一个人境界的形成要受到自然因素、历史因素、文化 因素以及教育因素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人生的境界就是在这“无穷的关联”影响 下“长期沉积、铸造起来的一种生活心态和生活方式”。 ①

人生境界是世界在人的心灵中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是人的心灵对客观世 界的主观把握,而人的心灵具有无限性和创造性,是一种不断生成、不断超越的 存在。因此,人生的境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不断提升的可能性,即人生 的境界可以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不断迈进。人生境界本身的这一性质也为教育 提升人生境界提供了前提,因为,如果人生境界本身不可改变,也就无所谓提升 了。同时,人生境界的提升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人生的理想境界也不是轻而 易举就可以达到的,否则,也同样不需要教育来参与其中。下面我们从人生境界 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来进一步说明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教育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