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是人的精神 下载本文

不能说知识学习、科学教育对人的精神境界毫无积极作用,事实上,人生境 界的提升也离不开人的认知、理解能力的发展,但是,“科学至上”、“理性至上”、 “知识中心”的科学主义教育却走向了一种极端。这种教育漠视学生的精神世界, 缺乏人文内涵,只见物不见人,是一种以“教艺”取代“育人”的本末倒置的教 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和整体人格的培养。各学科的教学,包括一 些人文学科,由于过于注重理性知识的传授,也都逐渐丧失了其应有的陶冶心灵、 培育精神、提升人性的人文内涵,自然丧失了提升人生境界的价值意蕴。教育要 想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就必须超越这种唯科学教育的取向,加强人文教 育,提高各学科教学的境界性。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人 文学科的教育内容,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学。要改变当前“重理轻文”的价值取向, 提升人文学科的地位,平衡文理科的比重。其次,切实增强教育的人文内涵,提 高各学科教学的境界性。这里不仅包括对科学学科教学的人文性和境界性的提高, 而且包括人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性和境界性的真正实现。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要 超越单纯的科学知识、技能教学,启迪科学精神,通过对科学之真的领悟,去发 现世界的美,激发内心的善,从而促使其整体思想境界的提升,促进其完整人格 的实现;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要真正发挥这些人文学科对人的境界提升的独特 优势,而不仅仅是徒有人文学科之名,而行以科学学科之实。最后,加强科学学 科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沟通、融合。人生境界是人的整体的存在状态的反映,是对 世界、对人生整体的理解、感悟和把握,而学科教学的一个典型缺陷就是把一个 整体的世界分离开来,要克服这个缺点,就是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和融合, 在不同学科的相互交流、渗透之中引导学生对单一学科知识的超越,促进学生对 整体人生的理解与把握。

① 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教育研究》 2004 年第 6

期。 41

(四)注重知行合一 在行动中提升学生的境界 提升人生境界离不开“知”,离不开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但是,“知” 并不是目的,不是为“知”而“知”,而是为了成就一种理想人格,为了实现人生 在世的价值和意义。这样,人生境界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一般的认识问题,而且关 涉到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处世,也即如何“行”的问题。人的境界虽然体现的是 人的心灵世界,但境界的提升也不能仅仅依靠一种形而上的玄思,而是需要一定 的修养和实践,需要在实际的行动中身体力行之。

强调“明道”与“践行”的统一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不仅 是我国传统教育实施中的一种基本方法或一项基本原则,也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教

育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明道”是一种“知”,但不是或不仅仅是指科学知识和客 观真理的“知”,而是一种存在认知,一种对人之为人的自我认识,一种道德认知、 意义认知。中国传统哲学中这种主客统一式的认识论不同于西方哲学中主客二分 式的认识论,而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哲学更倾向于境界哲学的一个原因所在。“知” 德与“行”德是密切联系的,仁之所以成为一种境界,不仅靠“知”,而且靠“行”, 强调知行统一、重视修养和实践是中国境界哲学中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思想。孔子 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①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②

荀子则认为:“君

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③

《中庸》则提出了系统的

境界修养方法和步骤,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④

南宋

的朱熹更是在继承孔孟之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孔孟关于言行一致的思想, 主张知行统一。他认为,“知与行工夫须着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 笃,则知之愈明。二者皆不可偏废,如人两足相先后行,便会渐渐行得到,若一 边软了,便一步也进不得。” ⑤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行,足无

《论语·宪问》。 ②

《论语·里仁》。 ③

《荀子·劝学》。 ④

《中庸·二十章》。

《朱子语类》卷十四。 42 目不见。” ①

明代的王阳明在批评当时人们将知行分离的基础上,强调“知行合一”, 指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②

知与行是“合一并进”的关系,“知 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③

境界是人的心灵境界,却通过人的言谈举止而表现出来。一个人境界的高低 不仅要看他知道了什么,还要看他实际上做了什么,“知”与“行”本不可分离。 在教育中,如果“知”不能转化为“行”,不能在“行”中接受考验,那么,这种 “知”只是外部强加于学生的,而不是发自学生的内心深处,没有得到学生真正 的价值认同,也就不能真正作用于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只有在可以使学生发生 切身体验的行动中,才能强化和巩固学生已有的思想境界,并不断获得关于事物、 关于人生的新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再次影响其行动。如此循环往复、知行合一, 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内在超越,在行动中自觉主动地实现其人生境界的提升。 因此,教育要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知识的灌输和授受, 而是要超越知性教育的思维框架,强调内外合一、知行统一,使教育与学生的日 常生活联系起来,在行动中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并在学生发生真实体 验的基础上提升其人生境界。

(五)加强教师自我修养 以教师的境界提升学生的境界

教师被称为“太阳底下最神圣、最光辉的职业”,这不仅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神 圣性、光荣性的肯定与赞美,更是对教师道德人格修养的一种期盼和要求。教师 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所面对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感 情的人,一个境界高尚、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的教师对学生精神境界的感化作用 是一般的言传说教所不可比拟的,很难想象一个品质低下、行为龌龊的教师对学 生的精神品质的教育能起到多大的效果。由于教师职业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 师人格的修养、精神境界的提升就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教师所 ①

《朱子语类》卷九。 ②

《王阳明·传习录》。 ③

同上。 43

面对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的人生境界就不仅仅是教师自身存在的本体价值 的体现,而且还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或者教育的一种重要影响因素,去影响学生 的人生境界,从而也具有着工具性的价值。因此,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 仅要学识渊博、学有专长,而且要人格高尚、德高望重。为人师表,不仅要在学 问上为人师,还要在道德人格、精神品质上为人师。在中国历史上,师有“人师” 和“经师”(或“业师”)之别。学有专长,专于一技,可以为“经师”,也就是纯 粹的教书匠;只有德才学识兼备、人格高尚足以为人楷模的才能为“人师”,而我 们一直所推崇的也是这种“人师”而非“经师”。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如此之高,想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是非常不容易的。但 是,“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已然从事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该承担起其应有的责 任和义务,就应该严以律己、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就应该在学问、人品上皆足以成 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①

教师是学

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思想观念还不成熟, 世界观、人生观还处于形成阶段的中小学生,其精神境界的提升更是离不开教师本身 人格魅力的召唤。就像我们不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别人一样,一个境界低下的教师 是培养不出境界高尚的学生的。想培养有境界的学生,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加强自我修 养,成为有境界的教师;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教师必须首先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就应该具有自我超越的意识和勇 气,应该关注其生命存在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应该从高处着眼、超越当下,去追寻 高尚的人生价值和理想。从职业的角度讲,不仅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修养知识的 学习,而且要使教师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教育事业的神圣性和崇高性,从而树立坚 定的“学为人师”的职业信念,并坚持“知行合一”的职业道德实践,主动热情地投 身到教育事业中去,处处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人格修养去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以自 身高尚的人生境界去影响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论语·子路》。 44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