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是人的精神 下载本文

年第 4 期。 ② 同上。 36

在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要把人生境界的问题引入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范围,引导 学生关注其内在精神的修养和心灵的陶冶,启发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和感 悟。教育要使学生意识到,物质生活的丰富、生存问题的解决满足不了人们对自 身存在意义的追问,解决不了人们的安身立命问题,因此不能使人们的心灵获得 最终的安宁与幸福;也要使学生明白人生境界与其个人生命的息息相关,是最贴 近其自我感受的最大的真实,人生境界的提升是生命的完善、人生的升华,是个 体生命质量的提升。

意识是行动的“导火线”和“发动机”,学生没有提升人生境界的意识,就不 会有提升人生境界的行动。潜在的境界意识被唤醒之前只能处于沉睡状态而不能 有所作为,而一旦人的境界意识被唤醒,灵魂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震颤和冲动, 内心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敞亮,瞬间萌发出提升其人生境界的强烈愿望和强大 动力。因此,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唤醒学生的境界意识,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提 升其人生境界,这是教育发挥提升人生境界之功能首先应该做到的。

(二)培养反思批判精神 增强学生的境界提升能力

人生境界的提升意味着较高的人生境界对较低的人生境界的否定和超越,意 味着对现存生命状况的不满。而人只有在对现实不断的反思与批判中才能不断发 现自身现存状况的有限和不足,才能产生实现生命超越的愿望和动力,人生也才 有继续向上提升的空间。如果一个人对其人生状况不存在什么不满,自然不会产 生任何的超越意识,其人生的境界也就丧失了向上提升的可能性。事实上,人是 不可能满足于其现有的存在状态的,总是对现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满,总是 在追求一种更美好、更理想的可能生活及一种更完满的人生状态。可以说,人就 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这种超越是建立在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的,没 有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就无所谓超越。“人在‘批判’中否定着世界,生成为人, 升华着人性,寻找着人的意义。” ①

因此,教育要想发挥提升人生境界的功能,就

陆杰荣著:《哲学境界》,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46

页。 37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精神及能力,尤其是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精神及能 力,给学生以提升人生境界的工具和手段。

中国传统哲学以心性修养和境界提升为其兴趣所在,因此,中国古代的教育 家大都重视这种自我反思与批判精神的培养。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 ①

在孔子看来,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离不开对人自身

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反思与追问,离不开这种“内省”的精神品格。他的学生曾 子受其启发,继承了这一思想,“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乎?” ②

这同样是一种反思式的思维方式,即通过一定的外在媒介 物来反思自身的存在,通过对“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不习”的反思来省视 自身,印证自身的存在。可见,中国古代倡导的这种“内省”的功夫实际上就相 当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自我的反思批判精神,当然这种反思批判精神主要是从道 德修养的意义上讲的,是对自身道德品质及精神境界修养状况的反思与批判。中 国古代哲人正是在这种“内省”中寻找着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寻找着实现 生命超越的方法和途径,反映到他们的教育思想上,则是主张通过这种“内省” 功夫的培养,使学生在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不断的反思与批判中,修养身心、完善 人格,实现生命的超越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人的生命是自由自觉的存在,超越性是个体生命的品质。人的生命在一次次 不断地自我超越中印证着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使生命个体不断打破原有的平 静和单调、弥补现存的不足和缺陷,使生命之流奔腾不息并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 状态,从而创造着丰满的人性和可能的生活。人生境界的提升与生命的这种超越 本性是联系在一起的,而超越意味着否定,需要借助于反思和批判来完成,因此, 教育要促进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就要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精神,锻炼学生反思批 判的能力。反思是批判的前提,在于发现问题,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在 反思的基础上,才能批判和否定已有境界的不足,产生克服不足的愿望和动力, 并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从而提升人生的境界,获得生命的超 ①

《论语·里仁》。 ②

《论语·学而》。

38

越、人生的升华。培养人的反思批判精神的教育本身也必须具有反思批判精神,“教 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它遵循的是一种‘应然’的逻辑,它应该永远对现实 说‘不’,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 ①

教育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地启发学生对

其人格品质和人生境界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使学生看到其人生境界继续向上 提升的空间和可能性,有针对性地克服其精神发展中的不足。从本质上讲,提升 人生境界的教育就是“一种引导人类自我超越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引导人们超越 有限追求无限、超越匮乏追求完满、超越现实追求理想、超越知识追求精神升华 的教育活动。” ②

(三)加强人文教育 提高学科教学的境界性

人文教育,顾名思义,是一种以人为目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以培养学

生的人文素养为己任。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 是灵魂。关于“什么是人文精神”,学术界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确定的表述,但是也 有一些公认的基本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仅要把人看作是一种肉体的存 在,还要看作是一种精神性存在,要以人为指向和尺度,强调人之为人的尊严和 价值。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是一切致力于人的道德精神价值领域的 教育的高度抽象,它以个体生命的发展和完善为最高旨趣。而致力于人生境界提 升的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启迪人的价值和意义世界的教育,可以说是 一种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的教育。因此,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教育的人文性也是 教育提升人生境界的一个重要路径。

在刚刚过去的 20

世纪,是人类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科技进步的速度

之快和力量之神奇就连身处其中的我们也会惊叹不已。科技确实改变了世界,人 类的物质财富迅猛增长,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也越 来越便捷。但与之伴随的却是人们道德水平、思想境界等人文精神的急剧下降, ①

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08 页。 ② 彭湃:“境界教育:当代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缺失”,《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年第 2 期。 39

利益成了人们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也成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纽带,坦诚、真挚 和仁爱在这个越来越功利和冷漠的社会里显得是那么地难以祈求!人类面临着深 刻的人文危机,而我们的教育却在这场危机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功利主义 价值观的影响下,教育表现出唯科学教育的倾向,学校强调的是科学技术知识的 教育,人文学科被边缘化。哲学、文学、历史学、伦理学等在注重就业率的高等 教育阶段成了不受欢迎的冷门专业;音乐、美术等在以升学率为导向的基础教育 阶段成了可有可无的学科,而这些学科却对人的精神境界的形成和提升具有举足 轻重的影响。甚至,有些人文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日趋“科学化”和“知识化”, 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哲学、文学、伦理学等这些本来蕴含着深刻的 人文内涵、能够促进生命的涌动和升华的学科内容,却在追求科学化、标准化的 前提下变成了冷冰冰的概念知识体系,放弃了对真、善、美、自由、公正、智慧、 爱等这些人间终极性价值的思考和追寻,从而未能很好地发挥其促进人生境界提 升之功能,丧失了这些人文学科的真正灵魂之所在。

就科学教育本身来说,它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教 育,还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而我们的科学教育也仅仅是 强调了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忽视了对科学精神的追求。“知识的 学习对于人来说,其本质的意义应是为完善和提升自我,是为了人与世界的和谐 发展。” ①

但是,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下,在唯科学主义的意识主导下,人们屈

从于其征服和占有的欲望,妄图通过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知而支配和控制世界。 这样,就仅仅注重了知识的外在工具性价值,而没有进一步追问知识本身的价值, 忽视了知识学习对人的境界提升和人格完善的意义。更有甚者,在一切都被商品 化的商品经济社会里,就连知识学习的认识意义也不复存在,“知识也被商品化, 成了人们用以交换他所要占有物品的商品,人们不再为了认识而去学习,而是为 了分数、学历、文凭、证书??这一切‘知识的代码’而学习,人们认为标有了 这些‘代码’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可以占有他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学习的 ① 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教育研究》 2004 年第 6 期。 40

本义荡然无存,学习意义的异化到达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