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课比赛经典教学案 - 图文 下载本文

.WORD.格式.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4、能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组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步骤,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思路

2、通过CuSO4、NaOH 与 Na2CO3、稀 H2SO4 实验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等 加工信息的方法

3、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本质原因的分析,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本质的学习,树立“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研究历程的科学史料,体验科学家揭示自然规律的艰辛和曲折 二、教学内容分析

从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来看,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其运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将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即从“质”到“量”的过渡。同时,质量守恒定律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从教材设计来看,教材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质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而后,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实验事实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定律。由此来看,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关键是要做好探究实验。 三、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储备分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物质的构成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对化学变化的一般过程有一定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天平使用技能。

已有生活经验分析:对化学反应变化过程中质量守恒存在质疑,蜡烛越烧越短、樯橹灰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WORD.格式.

飞烟灭,这些生活常识似乎在诉说着一个道理:化学反应的过程中质量不一定守恒。 认知过程分析:就物质来看,是从单一物质的质量到各物质质量总和最后到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就对理论认知看,从实验证明守恒到从微观和本质角度去理解守恒。 可能存在的认知障碍:从开放体系到密闭体系、从分步称量到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转换;从物质质量到微粒质量的理性思维转换。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2、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六、教学模式

本节课以主动探究知识、发展智能为旨的探究教学模式为主,便捷的掌握系统知识的接受教学模式为辅。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释反思—交流应用”的程序来探究。整个设计不仅注重了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主,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融入到课堂中,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化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真正做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体现教学的双边性。 七、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上课制 八、教学准备

1、用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课件 2、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粉末、稀硫酸 3、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烧杯、托盘天平、镊子、气球

九、教学思路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WORD.格式.

让回忆所学过的判断化学反应的依据,列举所学过的化学反情景设置 提出问题 应。鼓励学生猜想反应物质量总和和生成物质量总和的三种可能的关系 猜想与假设 ⒈反应物质量总和大于生成物质量总和 ⒉反应物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 ⒊反应物质量总和小于生成物质量总和 制定方案 进行实验 一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测定 二组: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测定(开放) 三组: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测定(密闭) 收集证据 发现规律 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实验做小结,从而自然地得出结论,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用简洁语言叙述,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易混、易错点进行强调 解释讨论 反思评价 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的“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学生讨论得出宏观物质的质量总和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之所以不变原因,四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个数无增减、原子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两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 强调深化 迁移应用 迁移:给出一组由易到难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推测化学变化中的物质组成、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进行相关的计算 课后实战 收获成功

十、教学过程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WORD.格式.

教师活动 一、情景设置,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判断化学反应的依据是什么? 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能列举一下吗?ppt呈现 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看来大家对化学反应现象印象比较深刻,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化学反应变化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的新物质质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结合所学化学反应及现象作出猜想。 三、设计实验 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实验原理: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 碳酸钠+稀硫酸=硫酸钠+二氧化碳+水 实验药品:碳酸钠固体、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仪器:两支试管、一个烧杯、托盘天平、一个滴管、玻璃棒 请大家根据实验目的利用桌上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四、实施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并告诉学生其任务为: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测定实验数据 2.分析实验结果: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发生什么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思考并回答:判断化学反 复习旧知识,调动学应的依据为有新物质的生成。 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展示所知:蜡烛的燃烧、镁条的燃烧、碱式碳酸铜的分解、硫的燃烧等等。 回答三种可能: 1、增大(镁的燃烧)。 2、减小(蜡烛的燃烧)。 3、相等。 调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大胆猜想并阐明自己观点,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先称量反应前反应物的质量,反应结束后再称量生成物的质量,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 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小组合作 进行实验 观察现象 记录结果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