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3分) C(A项,偷换概念,用“一鼎象征九州”偷换了原文“以一鼎象征一州,九州定鼎”;B项,曲解文意,原文“令人叹为观止”曲解为“至今仍然无法企及”;D项,改变范围,原文“用金银等”缩小为“只有用金银” )
2.(3分) D(错在“继而对比论述古今金属艺术”,论述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特点与论述当代金属艺术产生的原因,不构成对比关系。)
3.(3分) D(错在“只因”缩小范围,突破传统的原因不仅仅是“引入新材料与新技术” (二)
4. (3分)B ( “为了印证队长的话:他们是特务,牛鬼蛇神”错,应是反映小朋友们的幼稚无知,也为后面“我”对他们态度的转变埋下伏笔。)
5. (6分)①第一次是因为人的恻隐之心的自然流露。②第二次是因为被人关怀的感动与知错后的愧疚。③第三次是因为即将分离的眷念与不舍。(3分)这样写,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不断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3分)
6. (6分) ①(情节上)与前面写他们的到来和“我”偷书”的情节相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严谨;②(人物上)烘托人物精神世界的富足,表现人物的美德,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主旨上)表现了他们对“我”的期盼,对知识、精神生活的追求,深化了主题。 (三)
7.(3分)C“都在逐年增加”错,省市购书款并非逐年增加。
8.(3分)C( A项,结合材料一第一节内容分析可知,上迅速“爆红”的原因错;B项,结合材料一内容“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分析可知,“历史悠久庄严肃穆”错;D项,结合材料四内容分析,“实现了阅读的‘零门槛’”错。)
9.(6分)①政府方面:一方面加大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及购书专项基金的投入,提高硬件标准;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改善服务态度,降低阅读的门槛,提升软件实力。②民众方面:充分认识读书的价值,逐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共同营造“书香社会”的良好氛围。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
10. (3分) B
11. (3分) C (会试第一名称“会元”。“鼎元”是殿试第一,即“状元”的别称。)
12. (3分) A ( “不善经营”于文无据。其中“至公考为文学”中的“公考”,意为“陈公的父亲”;“考”原指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为文学”,是“致力于文学”的意思。)
13. (10分)(1)陈公为人襟怀坦白,平易近人,即使对待下属官吏,也没有骄矜的面容和严厉的神色;但是能(仔细)审察(部下)是否有才能,提拔官职一定符合他们的才能。(采分点:坦白和易:襟怀坦白,平易近人;虽:即使;矜容厉气:骄矜的面容和严厉的神色;能否:是否有才能;进退:偏义复合词,提拔官职。句意通顺)
(2)(但他)对于家庭亲戚和故交朋友,帮助救济却极为优厚,一年四季馈赠慰问从不间断,他所住的官家宿舍,前来借住的人常常住满。(采分点:故旧、助恤、馈问、无间、句意通顺) (当:符合;于:对于;岁时:一年四季;所在:所住的。) (二)
14.(3分)B(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
15.(6分)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得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三)
16.(6分)【答案】(1)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2)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3分)答案:D(此项的开头语“看天”与括号前的“满目晴空”连接紧密,且此项按从上到下、先分后总的逻辑顺序来展开,因此选D。)
18.(3分)答案:D解析:题目所提供的四个成语都是用来赞赏美好事物的多与美的,但词义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要同中求异,正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①句的“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意在强调玉雕的美而不是说数量,当选“美不胜收”。而②句“摆满”和“品种齐全”等词语说明东西很多很全,当为“琳琅满目”。③句的“扑面而来”说话人是被动接受,选“应接不暇”更恰当;而人是主动去看,东西多,眼睛顾不过来应当选择“目不暇接”。
19.(3分)答案:D(A.搭配不当。“全球化”与“频繁”搭配不当。B项,结构混乱,“还要有专业的安全保障和对自然规律的充分认知为基础”句式杂糅;C.“许多”与“等”语意重复,且“许多”修饰的对象有歧义。) 20.(5分)示例:
①“建树”词义太重,用词不当,应改为“提高”。
②“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应改为“考上大学”。 ③“慧眼识金”自称“金”,用语不得体,应改为“不放弃”(意思对即可)。 ④“超凡入圣”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过于夸张,应改为“超越别人”。 ⑤“刮目相看”不得体,改为“非常敬重”。 21.(6分)示例
心如止水,充耳不闻,不管风吹浪打,道出了良好心境的真谛。 查缺补漏,亡羊补牢,温故可以知新,道出了及时复习的真谛。 虚怀若谷,不耻下问,虚心使人进步,道出了谦逊好学的真谛。 四、22.写作(60分) 22.略。
试题分析:这则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要对故事的结果进行分析,蜗牛最后死了,但死本身并不可悲;问题是蜗牛最后死在了“草丛中”,它生前没有任何行动,这才是可悲之处。蜗牛没有行动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大目标自知做不了,便不做;二是小目标根本不屑做,最终什么也不做.究其根源,蜗牛的悲哀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由此可以立意为“做比想更重要,心动不如行动”“做好小事,就是大事”“目标要合适,行动须切实,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固步自封”“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正确认识、定位自己”。 参考译文:
陈公,讳名步瀛。陈氏家族早年居住在歙县,陈步瀛的曾祖父陈时宾迁居江宁,于是就成了江宁人。祖父陈应陛。父亲陈士鋐。家里先前经商,到了陈步瀛父亲,致力于文学,喜欢施舍周济他人,钱财都用尽了,生了四个儿子,陈步瀛是老四。陈步瀛长大后,家里更加贫困,他精勤奋勉地做学问,在文章方面很杰出,考中了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的第一名,被选为庶吉士。(他在庶常馆考试后)散馆(为官),改任兵部主事,又提拔至(兵部)武选司(担任)郎中。
陈公(步瀛)在兵部任职的时候,操办的事情,(严谨清楚),(属下)官吏不能做违法的事情。守丧期满除服,兵部尚书奏请(皇上)补授(兵部)车驾司郎中的官职。两年后,被授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次提拔,为甘肃按察使,审问案情公平。正遇上平凉府盐茶厅回民叛乱,数个郡县的叛民结起伙来,人心惊动不安。叛乱的人在通渭石峰堡聚集,总督李侍尧就假托追赶逃跑的贼寇,往西到靖远县躲避去了,只留下了陈步瀛,扼守陇上作为防御。陈步瀛也发怒了,不避危险艰难,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部拘押起来,又抓住了分别在其它县作为内应的人。第一次交战官军失利了,陈步瀛推测贼兵趁着胜利一定会向东进犯陕西。因为隆德,平凉阻挡住了下陇的险要位置,可是防守保卫的力量单薄弱小,就调回了原先的军队分兵把守,然后把消息上奏给朝廷。后来,贼兵果然向东进犯,(被阻挡住)不能通过。陈步瀛奏报皇上,皇上认为他懂得用兵,命令大臣率领军队赶来(增援)。并且下诏让大臣凡事都跟陈步瀛商议。陈步瀛推算叙说当前形势,事情道理没有不穷尽的。又筹措粮食给养,使军队进入险峻的山区都能及时补给。一个
多月过后,贼兵被平息,陈步瀛虽然没有亲临战场,但功勋足以相比。皇上就提拔他做了布政使,不久又(将他)调任到安徽,赐给他顶戴花翎来褒奖他。
乾隆五十年,江淮发生大饥荒,米价每升达到了五六十钱,暴民聚众抢夺粮食。陈步瀛走遍了所管辖的地方,颁布皇上的诏令,督促官吏赈济、抚恤灾民,防卫、抓捕盗贼,保全了疲惫贫困的百姓。从夏天忙到秋末,安徽渐渐得以安定,但陈步瀛却因为过度劳累生了病。后来,又被皇上提拔为贵州巡抚,到达驻地后,旧病发作去世,死时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享年六十岁。
陈公为人襟怀坦白,平易近人,即使对待下属官吏,也没有骄矜的面容和严厉的神色;但是能(仔细)审察(部下)是否有才能,提拔官职一定符合他们的才能。安徽布政司的官署吏员都是江宁人,陈公对待他们有恩德情谊,却从不因此扰乱公法。陈公自身把节俭简陋当作生活的准则,他在陈州的时候,曾经全家吃稷谷(粗粮)。但他对于家庭亲戚和故交朋友,帮助救济却极为优厚,一年四季馈赠慰问从不间断,他所住的官家宿舍,前来借住的人常常住满。年少时善于写文章,喜欢读书,到年老了还孜孜不倦。继承他学业的弟子有很多成材的,秦中丞承恩与陈步瀛是同榜进士,又是同一年做的巡抚,人们把这件事当作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