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份试卷合集)河北省保定高阳县高中联考2019-2020学年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下载本文

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钟书语),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

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0日24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内”。 B.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译者能够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一定能将原作风格传达的铢两悉称。

B.诸多优秀作品因为具有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的精气神,所以虽然有些瑕疵,但也不害其为名著。

C.译作整体之美不一定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所以,文学翻译批评家在批评时不必关注细节有无瑕疵。 D.文学翻译批评家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原有的风味”上,独具只眼,发现其整体之美,否则,就失去活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进入了职场就一切归零,学历什么都是浮云,你的工作经历、能力、情商,比你的学历重 要多了。这个说法对不对?对的。但前提是,进入职场后,而且是一个好的职场。可以说在接 近 100%的情况下,学历低的

人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同一个职场,因为在筛选 简历的时候,他们就被淘汰了。

那些鼓吹经历比学历更重要的大企业,他们所谓的“经历比学历更重要”,是在进入他 们的单位后。进入单位前,他们对学历的选择比谁都严苛。不信的话,你只要上 985 高校和 三流院校的学生就业网站上看一下就知道了,到 985 高校招人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国企、 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或者看看每年国家电网、人民日报、央视这些单位公示的录用名单, 看看这些被拟录用的人的学校,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几乎清一色都是 985 高校,而且频率最高 的还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

(摘编自人民日报《学历不重要吗?高学历能否带来高工资?》)

材料二:

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最高的行业TOP10

材料三:

“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 义。”不过在工

作中庞浩也看到了自己在发展前景上的学历短板,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 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如今我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已超过 60 万人,20 年间,研究生扩招疯涨了 11 倍,甚至超过 了本科生。研究生如此扩招,研究生就业势必遭遇“高学历泛滥”困境,造成很多岗位的学 历要求超过岗位本身的需求。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使得买方市场 处于优势地位。而买方市场的优势又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 风气。

(摘编自中国民生网《学历提升了,就业收入是否有增加?》)

材料四:

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这包括,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工,也包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要明显高于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实际上,我们的大学中既然设置了这么多的专业,定然来自社会的客观需求,都有其合理 的依据。而且,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超过了 86%。而且,半年之后所 有的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 91.8%。这意味着,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 都会在茫茫社会与复杂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将目光放长远,很难说未来什么样的专业 能吃香。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商品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一些看似强大无比、能吃 一辈子的专业,很可能因为技术的创新而倏然落伍。正如诺基亚、雅虎、柯达等巨无霸的倒 塌,许多专业很可能在几年之内就失去社会土壤。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 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十年之后,谁也无法想象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能消灭哪些专业和工作。此语 境下,能否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才是让每一位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本领。

(摘编自中国网《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寻找人生方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很多大企业更看重求职者的工作经验而不是学历,这与庞浩的“做研究工作,主要看成 果,并不只看学历”的观点是一致的。

B.根据材料二,就整体学历水平而言,银行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和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综合占比最高。

C.若干年后,一些专业可能会失去社会土壤,我们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 D.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大学所有的专业在毕业时就业率都能超过八成,半年后就业率超过九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985高校的毕业生都选择在“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等就职,尤其是北大、清华等 顶级名校的毕业生。

B.大学设罝的专业都有其合理的依据,我们无论学什么专业,都会在社会和职场屮找到适 合自己的岗位。 C.从人均月薪万元以上的行业来看,非银金融和银行的人均月薪较高,因此,学生报考专业 时会首选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