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园区建设。落实园区建设工作责任制,推动“四大园区”建设新突破,重点推进征地、招商引资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力促一批企业投产。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都杨片)年内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亿元,引进企业50个(其中投产30个),引资额突破50亿元;佛山顺德(新兴新成)产业转移工业园要加快二期项目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主导产业,提高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年内引资30亿元;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要充分整合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关联企业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年内引资30亿元,努力争创省级示范园区;罗定双东环保工业园以及郁南大湾分园要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瞄准电子、电镀、五金、化工、纺织等产业招商,年内引资50亿元(其中双东园区引资30亿元,大湾分园引资20亿元)。与此同时,以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为基础,整合相关资源,申报设立“广东省云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狠抓劳动力培训转移。积极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进村”、“结对培训”等培训模式,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序化、技能化和规模化。年内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全面加快市教育园区建设,年内完成市中专新校区一期(含市体育中心)、市技工学校实训基地、实验小学和云安凤凰中学等项目主体工程建设。
四、加快人居环境示范市建设,打造“值得作为故乡的城市” 全面实施《云浮市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缔造行动纲要》,努力把云浮打造成为“宜居的珠三角后花园”、“宜业的珠三角产业延伸区”和“值得作为故乡的城市”。
做大中心城区。加快云城、云安同城化和都杨新区建设,完善连接“一江三组团”交通网络,年底完成沿江公路(六都至都杨段)建设,构起“一江三组团”城区框架,为打造与地级市相适应的中等城市奠定基础。加快各县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碧桂园、臻汇园、东方时代广场、恒晖苑、三河洲三期等房地产项目和市人民医院新院、城区供水管网等公共服务项目,以及南山河防洪工程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三旧”改造,启动几个示范改造项目并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 做优生态环境。全面实施《云浮市以宜居城乡建设为目标推进绿色生态工程实施方案》。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大力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实施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工程。规划建设全市生态文化旅游慢行绿道系统,实现与珠三角绿道网相衔接。抓好宜居城市二期工程,加快“上山”、“进城”项目建设,分期推进城区慢行系统建设,为市民提供健康、生态、幸福的人居环境。推进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宜居社区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
五、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力加快投资总额75.23亿元的11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年内完成投资20.76亿元,努力提升全市服务业整体水平,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3.6%,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全面实施特色旅游发展规划,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和宣传推介力度,加强旅游合作,大力发展六祖文化、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乡村民俗等特色旅游。完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新兴龙山禅泉、郁南新永光度假村等上规模、上档次旅游度假项目建设。积极参加“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和“华人华侨旅游年”主题活动,办好云浮市2010年旅游文化节。
大力发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编制全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启动云浮新港(六都四围塘码头)物流园区建设。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组织家电、汽车、农机、摩托车、建材下乡等活动,扩大农村消费。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业,积极发展保险、中介等新型服务业,健全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大力开拓市场,扩大开放。加快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和边防检查等口岸联检单位的设施建设,落实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优化口岸通关环境,提高通关效率,降低进出口成本,促进对外经贸业务健康发展。深入研究国内外市场的新变化,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培育新的出口企业,帮助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申报出口经营权,壮大出口规模。积极组团参加省组织的广东名优产品北京展销会、第六届泛珠洽谈会、第六届山洽会、中博会等经贸招商活动,办好第七届石展会,以此推介我市投资环境,加强经贸合作,提高知名度。 六、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大农业投入。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力度,严格保护耕地,继续利用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0万亩以上、产量在66万吨以上。全面落实惠农政策,抓好病险水库加固、机电排灌、现代标准农田和农业综合开发、沼气池等工程建设,年内完成金银河、罗光、共成、向阳和云霄等五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新建农村沼气池2000座。试点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打造一批新农村示范点。认真执行省以县为单位考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插红旗”制度,加快农村水、电、路等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条件。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围绕打造“珠三角健康食品生产基地”目标,充分利用我市生态环境优势和农业产业化基础,
重点发展优质畜禽、优质大米、特色果蔬等健康食品以及食品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推广标准化、无公害农业生产,加强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培育农业品牌。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农产品现代购销、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等农村服务业,推进郁南县两广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散功能较强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动植物疫病检测防控等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打造国家级畜牧业产业化示范中心”工作,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七、加快改革创新,在先行先试上取得新突破
全面组织实施《云浮市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先行先试,努力在体制机制上创造优势,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新鲜经验,形成推动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创新管理机制。深入实施“三规合一”机制,完善相关规划,积极争取省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加快建立以《云浮市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为核心的“一套规划、统一编制、分头实施”的规划体系,构建“一个平台、统一标准、分类管理”的规划管理体系,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实施与管理上的统一。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扩面工作,年内网络覆盖扩大至整个城区,并逐步向县、镇、村延伸。落实共建共享机制,努力调动各级、各部门发展积极性。改革考核措施,量化考核指标,充分发挥考核机制对促进科学发展的导向作用。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把“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与建立农村社会救济、农业保险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积极探索集扶贫开发、社会救济、社会保险为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城乡统筹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进以“居住证”为核心的“一证通”制度,推动农民向城镇转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同时,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引领云浮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创建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开展土地流转市场建设试点,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的激励机制,畅通农村投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三农”融资难问题;积极发展涉农保险业务,开发涉及种养的新险种,降低农业产业风险;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农村基层干部激励机制,逐步落实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养老保险、离职补偿等激励保障措施;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抓好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加强林权动态管理,促进林业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年内基本完成林改主体改革。 八、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抓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学校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今年力争毛入学率达80%;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制度和绩效工资改革工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以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创新环境为重点,加大科技项目建设投入,深入开展产学研科技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
加快文化、卫生、体育、人口计生等事业发展。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进程,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大力促进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加快规划建设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和云浮石艺(创意)产业园,培育新型文化产业。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保护,进一步挖掘禅宗六祖文化、南江文化、石艺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精华,打造云浮城市品牌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公共卫生重点项目投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全民健身条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竞技体育上台阶、上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依法管理、政策推动、村民自治、综合治理新机制,全面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任务。组织实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完成减排目标。加强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和拥军优属、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省双拥模范城成果。
保障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切实抓好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社会救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等措施,提高保障水平,年内把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要达到当地人均收入的60%以上。加强残疾人事业、老龄事业和慈善事业发展。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年内解决25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廉租住房351套。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推进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坚持市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和领导包案制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推进“平安云浮”建设,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力推动和开展法治县(市、区)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处置突发重大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九、加强财税金融工作,提高保障支撑能力
积极培育财源。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源监控与征收,严厉打击偷、漏、逃、抗税行为,抓好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城市公共资产和国土资源经营收益征缴以及其他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制定完善有利于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的财政激励政策,营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政策氛围。强化预算执行刚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和公共事业的投入,继续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各项要求,压缩一般性开支,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提高金融机构存贷比。坚持政、银、企定期会商制度,切实做好“四大园区”、“五大百亿产业集群”和今年确定的60项重点工程(项目),以及“三农”项目的融资协调工作,着力提高金融机构存贷比,保持金融贷款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提高金融对经济的保障支撑能力。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执行力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积极支持政协委员发挥参政议政作用。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地发挥作用。充分利用“三网融合”平台,通过行风评议、政风行风热线、市长热线、城市论坛等形式,扩大公众参与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的渠道,推动政府工作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规范化。
提高行政效能。推进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抓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网上审批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转变机关作风。加大公务员学习培训力度,全力创建学习型机关。大力倡导抓落实的良好政风,提高行政执行力。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确保政令畅通。坚决制止“乱作为”,防止出现“不作为”。加大对重点专项工作和重点工程项目的督查力度,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以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为重点,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坚持勤俭办事,反对铺张浪费,努力建设一支开拓进取、团结务实、奋发创业、勤政廉政的公务员队伍。 此外,继续加强物价、统计、人事人才、编制、民族宗教、档案、外事侨务、港澳事务、台务、地方志、消防、保密、气象、工会、青年、妇儿、侨联、文联、残联、社科联、工商联、红十字会、贸促会以及驻市外机构等工作。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我们更大责任,人民群众寄予我们更多期待。我们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落实市委、市人大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就一定能够克难奋进、抓住机遇,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全面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广东富庶文明大西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