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载本文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方式、和方法已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显著提高。这给我们的初中物理课堂带来了活力,也使当前新一轮的课改呈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但当我们在深究课堂学习的效益及如何为学生的一生可持续发展之后,便会发现:课堂上的思维训练浮于表面的东西较多,也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尚需质疑。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内容比较抽象、枯燥的物理课来说,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显重要。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一堂课上得好与坏,这跟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步骤、方法以及创设的课堂情境有很大的联系。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实验后,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且记得牢。如讲“平面镜成像”一节中,可以演示了一个“猜牌”小魔术,学生的求知的渴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揭示魔术的秘密是“平面镜”后,学生立刻对平面镜成像很感兴趣,于是很愿意去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并取得较好实验效果。

二、动手动脑,开展小组探究活动

实践证明:科学知识并不全是教师讲懂的,往往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悟懂”的。当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有兴趣,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所以获得的知识也就最牢固。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求知兴趣,可按座位前后四人结合成课堂活动小组,认真选举好组长,教学中凡是学生能通过讨论解决的问题尽量交给他们自己解决,凡是能做成的学生实验和可见度小的演示实验,尽量安排学生去做。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小组活动中,学生兴趣昂然,为取得讨论发言权,积极寻找理论根据,在高度兴奋中获得知识,排除疑点。一般课堂小组活动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针对同学们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如:“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中的“容易”两个字能否改成“能够”两个字?(2)教师备课时有意安排的讨论题,如: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开展小组实验:通过实验及看见的现象,在小组内开展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如:在进行“汽化”教学时,沸腾现象的特点、条件,沸点的概念就是通过小组实验掌握的。课堂开展小组活动,教师要放得开,收得拢,教师本人要进入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紧的地方画龙点睛地讲它一下,帮助学生走完认识某个具体概念的全过程,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生动活泼的小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排除了疑点,并且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 三、重视观察实验和动手实验

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一条是进行观察和实验。大量事实说明实验对初中生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重要手段,物理教师的任务不仅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实验机会来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单纯的对实验的兴趣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之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熟练的实验技巧,科学的分析方法。为达上述目的我们努力做到物理课节节有“物”,在实验前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明确此次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观察什么现象?在实验过程中提问检查学生的观察结果,对观察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为了使学生养成勤奋观察的习惯,可以经常布置课外观察作业。如:讲惯性应用时,布置的观察作业是:在生活中寻找三个能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例子,并要求用学过的知识解答,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能写出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课堂上把学生举出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分析,当学生知道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被老

师当作例题进行分析后,学习物理的兴趣更浓了,观察也更勤了,许多疑难问题也相应出现在笔记本上,如:“眼睛离平面镜越近,看见后面的景物越多,那么平面镜成像规律是不是就不成立了?”“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走进温暖的房间时,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为什么衣服上,毛巾上不会出现水珠呢?”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计划地安排在相应的课堂上,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起到了课外观察,课内升华的效果。 课堂实验不仅要求教师做好,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使学生亲手去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除了课本要求的分组实验和小实验组织学生做好外,课堂上的演示实验通过预习都想办法移交给学生去做,一种方法是叫个别学生登台表演,全班同学观察,发现问题集体纠正。另一种方法是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边实验边教。如:在讲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实验步骤引导下,观察现象,得到感性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现象得到理性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了概念教学,为使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在单元小组竞赛中还可以安排实验竞赛题。如:比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安装滑轮组、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等的实验速度及准确性,比设计实验的可行性。竞赛时大部分学生能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学生在比、学、赶、帮、超中进一步掌握了实验技巧。

实验不能只停留在会做、会看,还必须开动脑筋思考,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中所有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我们应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实验结论。学生没在解题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我们都尽量创造条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规律。只有将观察实验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才能激发求知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四、教师少讲,精讲

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精讲内容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精讲不是照本宣科,不做必要的引申,也不是讲得越少越好,而是用精练、概括的语言把重点、难点、疑点讲深讲透,填补学生预习和讨论中的“空白”,这样学生听起来认真,又克服了依赖思想。教师讲解虽没有固定的形式,但大体上从以下三种方式出现(1)关键问题重点讲,备课时,根据教学要求确定精讲内容,讲解时,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以解决问题为原则。如:初中物理“汽化”这一节通过筛选决定精讲①蒸发有制冷作用;②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由于课堂上教师讲解的不是面面俱到,所以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本的阅读,也为课堂练习巩固赢得了时间。(2)发现问题及时讲,课前把一些一般性的学习内容布置给学生自学或预习,上课时先不讲直接用,在用中发现问题,再有针对性地点拨,启发式讲解,如:“电流”这一节比较容易,预习后找出一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讨论中完成,教师深入小组发现大部分学生只对“金属中自由电子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不理解,其它练习都完成的很快,课堂上我们及时讲解了这部分的内容,由于教师讲解的是学生迫切要求知道的,他们听讲很认真,并且记得也牢。(3)对待差生个别讲,由于课堂讲授时间短,因而有时间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差生差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见的有,反应慢和懒惰两种。辅导时,前者着重于课程辅导,主要是结合新课适当地补充知识上的缺漏,指导他如何阅读教材,分析问题,交给他们学习方法;对于后者,则侧重于课本知识的检查过关,激励他们自强好胜,赶上和超过好学生。总之,教师讲课的原则是一是目的明确,中心突出。二是心中时刻装有学生。

五、注重设计练习梯度

练习是知识掌握和巩固的重要环节,作业的布置和检查是练习必不可少的手段,为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为使各类学生都有收获。可以推行三类型作业,一类是基本要求对全班而言,要求全班同学必须完成。二类是较高要求对70%~80%的学生而言。三类是哲理性较强的习题,这是为20%~30%的反应灵敏的学生设计的。作业的形式一般以讨论、记忆、理解形式,只有少量书本作业。单元复习是将知识系统化的必经之路,搞好单元复习,

除教师的引导启发外,必要的检查和测验也是不可忽略的。为了搞好单元复习,可以采用测验以组记分,优胜组的组员都可以在教师后面的竞争栏内得一面红旗,这样充分发挥小组作用,好学生主动帮助差等生,差等生也生怕拉分不体面,由于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力量,在整体上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六、教会学生读书

学生一生的发展是离不开读书的。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在物理课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课前读书预习的习惯,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教材内容来确定)。开始基于学生的预习能力较差,可采取提纲式预习方法,如:八年级物理“光的反射”一节出如下预习题(1)什么叫光的反射?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2)在书中图示上标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3)光的反射定律包含了几层意思?(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有什么区别?举出生活中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例子来。以预习提纲引路,指导学生开展定向思维,了解新知识的梗概,初步明确学习目的。

随着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预习要求提高到课文分析式。学生按照过去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独立归纳新课的知识要点,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了思维的广阔性,使学得的知识更全面,更深刻。待绝大部分学生能圆满完成后,预习再上升为质疑式,要求学生在书上勾勾画画,预习书本上的内容只是:(1)不懂的概念和内容。(2)与书中不同的看法的部分。(3)对老师讲课的要求和建议。对质疑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有计划地将学生质疑出的问题安排在讲课中。在阅读、思考、质疑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习惯,也为老师精讲提供了线索,对提高课堂效率起了决定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