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人教版)达标检测知能提升:第15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 下载本文

2020 高考 物理

一、选择题

盘吉尔怪石林(如右图所示)处于吐鲁番西部的“三十里风区”内, 岩体多为石炭纪火山岩和角砾凝灰岩(一种火山碎屑岩),呈青灰或褐红色,岩石中含丰富的碳酸钙。在欣赏盘吉尔怪石林的过程中,需要沿铺设好的木栈道天梯拾级而上。据此回答1~3题。

1.形成盘吉尔怪石林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波浪侵蚀 C.流水侵蚀

2.铺设木栈道主要是为了( ) A.减少游客破坏 C.增加木材销售量

B.降低地面坡度 D.减缓石林的生长 B.风力侵蚀 D.冰川侵蚀

3.组成盘吉尔怪石林岩体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外核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盘吉尔怪石林处于吐鲁番西部的“三十里风区”内,这里风力强劲,风速快,风力侵蚀作用强。故形成盘吉尔怪石林主要的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第2题,铺设木栈道,可以减少游客踩踏、触摸盘吉尔怪石林,减少人为破坏。第3题,组成盘吉尔怪石林的岩体多为石炭纪火山岩和角砾凝灰岩(一种火山碎屑岩),均为岩浆岩,其来源于地球内部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答案:1.B 2.A 3.B

(2020·衡水十三中质检)山西黑是一种黑色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辉绿辉长岩,呈深黑色,以斜长石和辉石为主。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4~6题。

4.山西黑属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5.山西黑的形成过程是( ) A.岩浆侵入、地壳运动、风化剥蚀 B.地壳运动、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固结成岩、岩浆侵入、侵蚀搬运 D.岩浆侵入、风化剥蚀、地壳运动

2020 高考 物理

6.每年夏季,随着降水增多,山西黑表层形成青苔,青苔会( ) A.加速岩石成土过程 C.挤占生物生存空间

B.产生分泌物延缓风化 D.破坏植物生长的土壤

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山西黑是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读图可知,甲由沉积物堆积形成,为沉积岩,乙为侵入型岩浆岩,丁为喷出型岩浆岩,丙为变质岩。第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山西黑为侵入型岩浆岩,应是岩浆上升后侵入岩石,然后冷凝形成岩浆岩,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岩石上升出露地表,受到风化剥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的。第6题,青苔在岩石表面会加速风化过程,使岩石的成土过程变快,但不会挤占生物生存空间和破坏植物生长的土壤。

答案:4.B 5.A 6.A

(2020·湘赣十四校联考)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7.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形成 C.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B.风力侵蚀残留 D.流水沉积作用

8.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 )

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C.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D.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解析:第7题,由“河湖相土状沉积物”,可判断先有流水沉积过程;后经风化、流水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图中地貌形态;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表会较平坦,则D正确。第8题,雅丹地貌分布区多出现在常年大风的地区,迎风坡因风力强而侵蚀作用强,破坏更严重而残留物少,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背风坡因风力小而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

答案:7.D 8.B

(2020·郑州一模)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读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线状沙丘示意图,回答9~11题。

2020 高考 物理

9.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 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10.该抛物线状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11.抛物线状沙丘表面常有耐旱植被着生,不同部位的植被覆盖度各不相同,植被覆盖度往往与不同部位所受的外力作用密切相关。图示沙丘植被覆盖度最低的部位最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9题,结合材料“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进”可知,该地区主导风向为西风,故选B。第10题,抛物线状沙丘凹进一侧为迎风坡,风力侵蚀作用强,故位于凹进部位的甲、丁两处以侵蚀作用为主;风力作用可将凹进区域的风沙物质侵蚀,搬运至背风坡堆积,背风坡呈弧形凸出,故乙、丙两处以堆积作用为主,故选D。第11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区域盛行西风,迎风坡风力强劲,水汽蒸发量大,地表土壤十分干燥,加上侵蚀作用强,不利于植物生长,故位于迎风坡凹进区域的甲、丁两处植被覆盖度低于背风坡的乙、丙两处,B、C错;甲、丁两处虽然都位于迎风坡凹进区域,但丁处坡面与风向近于平行,甲处坡面与风向近于垂直,甲处侵蚀作用更强,故甲处植被覆盖度低于丁处,故D错,A对。

答案:9.B 10.D 11.A

(2020·辽宁朝阳凌源抽测)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北部库赛湖的地理位置及该湖泊中M点的湖底沉积物剖面,湖泊附近陆地砂砾较多。据此回答12~14题。

12.图中M点的湖底粗颗粒沉积物形成的地质作用及季节分别是( ) A.风力作用 春季 C.海浪作用 秋季

B.流水作用 夏季 D.冰川作用 冬季

13.图中湖泊N点附近的水深较浅,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青藏高原的抬升 C.泥沙的大量沉积

B.区域降水量稀少 D.断层使湖水渗漏

2020 高考 物理

14.近些年连续观测发现,M点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其原因可能是( ) A.青藏高原风力减小 C.全球变暖,气温上升

B.入湖水量逐渐增加 D.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解析:第12题,库赛湖位于青藏高原,冬季温度低,风力强劲,风力搬运作用使大量的陆地砂砾在冰面沉积;春季气温回升,湖泊解冻,冰面上的粗颗粒物质沉积到湖底形成粗颗粒沉积层。夏季流水搬运的粗颗粒泥沙在湖泊边缘沉积,细颗粒泥沙在湖泊中心沉积;冰川前沿不可能进入湖泊中心。第13题,湖泊中N点位于河流入湖口附近,河流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湖口沉积,N点湖底地形不断抬高,所以其湖水深度较浅。第14题,M点湖底的粗颗粒沉积层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说明风力搬运、沉积作用减弱。青藏高原的风力在短期内变化不大;粗颗粒沉积层厚度变薄最可能是该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风力搬运的粗颗粒物变少。

答案:12.A 13.C 14.D

(2020·长沙模拟)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位于江苏省宜兴城西南约25千米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积约为5 000平方米,长约800米,全洞由上、中、下、水四层洞穴组成。洞洞奇异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长120米,游人多以洞中泛舟为一乐事。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狮象大场是一个面积达1 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高达7米的钟乳石笋兀立洞口,名抵柱峰。据此回答15~17题。

15.溶洞内石钟乳、石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溶蚀 C.流水沉积

16.每一层石灰岩洞穴形成时( ) A.地壳持续上升 C.地壳持续下降

B.地壳间歇性上升 D.地壳稳定 B.风化作用 D.流水搬运

17.善卷洞的四层洞穴形成,经历了几次地壳运动( ) A.三次上升运动 C.三次下降运动

B.四次上升运动 D.四次下降运动

解析:第15题,石灰岩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溶洞,而溶洞内的各种钟乳石和石笋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故选C。第16题,石灰岩洞穴是石灰岩被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出现不同层次的洞穴,说明每一层洞穴被溶蚀期间地壳稳定,没有受外界干扰而中断,D正确。若同层洞穴形成期间地壳运动活跃,石灰岩溶蚀过程被中断,又重新溶蚀,便无法形成连续的洞穴层,故A、B、C不选。第17题,善卷洞形成过程中若没有发生地壳运动,石灰岩被溶蚀后只形成一层洞穴。入口在中洞,最下面是水洞,上洞的规模最大,形成时间最长,说明经历了地壳抬升,流水往地势更低的地区溶蚀。目前洞穴分四层,说明地壳抬升了三次,A正确,B错误。地壳下降,流水继续往低处溶蚀,则洞穴不会分层,排除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