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测试卷(B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夜缒.而出(zhuì) 阙.秦(qué) 惊愕.(è) 玉玦.(jué) B.切齿拊.心(fū) 濡.缕(rú) 彘.肩(zhì) 斗卮.酒(zhī) C.秦军氾.南(fán) 忤.视(wǔ) 刀俎.(zǔ) 创.伤(chuānɡ) D.皆为戮.(lù)没 不悖.(bèi) 参乘.(shènɡ) 瞋.
目(zhēn) 【答案】 C(A项,“阙”应读“quē”。B项,“拊”应读“fǔ”。D项,“瞋”应读“chēn”。)
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其.还也 以其.无礼于晋 B.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事所以..
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嘉为先言于.秦王 良曰:“长于.
臣” 【答案】 C(C项,“所以”表示原因。A项,“其”,前为“还是”,表祈使语气;后为代词,指郑国。B项,“微”,前为“低微”;后为“无,没有”。D项,“于”,前者为“对”;后者为“比”。)
3.下列加点字与“函封之”中的“函”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D.瞋目视项王,头发上.
指 【答案】 B(“函封之”的“函”,是“用函(匣子)”的意思,名词作状语。而B项的“盟”,是名词作动词。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答案】 A(《左传》是编年体著作) 二、(9分)
阅读《鸿门宴》中的一段文字,完成5~7题。
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5.在下面四个句子中补出的宾语“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B.樊哙侧其盾以(之)撞 C.则与(之)斗卮酒
D.窃为(之)大王不取也
【答案】 D(A、B、C三项中补出的“之”分别作动词“止”、介词“以”、动词“与”的宾语,而D项中“为”(认为)的宾语是“大王不取”,其间不应加“之”。)
6.下面对选文内容所作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哙遂入,披帷西向立”,是指樊哙面向东而立。 B.“客何为者”一句是“客为何者”的宾语前置形式。
C.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王,并予以斥责。到此,《鸿门宴》一文情节发展到了最高潮,紧张气氛到达了极点。
1
D.樊哙在鸿门宴上说的话,其实只是对前文中刘邦对项王说的一番话的重复和补充,只不过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而已。
【答案】 A(“西向”即“面向西”。)
7.樊哙闯帐,面斥项王,在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斗争中起的作用是( ) A.使刘邦一方变劣势为优势 B.使刘邦一方摆脱了被动的处境 C.使项王决定放弃杀害刘邦的念头 D.使项、刘双方的斗争更加扑朔迷离
【答案】 B(联系全文事件发展脉络及情节间的关系。)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谈,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
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
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 阴:暗地里 B.大军卒.至,一举便定 卒:通“猝”,突然 C.闻数.有笺谏璋 数:多次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
谢:推辞
【答案】 D(“谢”:认错,道歉,谢罪)
9.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庞统足智多谋的一项是( )
①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②今因此会,便可执之 ③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④先主痛惜,言则流 ⑤阴选精兵,昼夜兼道 ⑥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 B(①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恳奉养父母,属于品行端正。④刘备痛惜流涕是因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弱冠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从
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由
C.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次劝谏刘璋攻
D.庞统大度耿直,面对刘备做得不对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坚持原则,不
【答案】 C(“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错,原意是曾多次写信劝刘璋打发刘备回荆州)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涕庞统为国捐躯,英年早逝此他渐渐出了名。其选择。打荆州。向刘备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