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地理各类考点 - -2005-2015十年高考大气部分 - 图文 下载本文

十年全国卷高考考点---大气

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新课标I) 图2为45oN 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共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澳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4~6题。

4.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

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答案】4.B

【解析】图示区域位于45°N,位于西风带,距海(180km)较近,西侧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多,植被较好,东侧为山地背风坡,降水少为高原荒漠,所以影响降水多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5.该区域位于 ( )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 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 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答案】5.D

【解析】该地位于西风带,西侧植被较好,东侧为高原荒漠,说明距西侧海洋近,因此为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6.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答案】6.C

【解析】 45°N纬度较高,且位于山区,海拔较高为针阔混交林。

图2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式,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

东移。读图4,完成9~11题

9.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A.偏东风 B. 偏南风 C.东北风 D. 西北风 【答案】9.B

【解析】甲地位于低压中心东侧,所以吹偏南风。

10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A.14日14时 B. 14日19时 C. 15日4时 D. 15日11时 【答案】10.B

【解析】在低压中心控制下,可能出现暴雨。甲地距低压中心以东约100km,低压中心向东接近甲地约需要12个小时,所以暴雨开始时间约为14日19时。 11.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式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A.华北平原,3、4月份 B. 四川盆地,1、2月份 C.黄土高原,10、11月份 D. 东南丘陵,4、5月份 【答案】11.D

【解析】此月份该地气压较低,应为夏半年,10、11月份黄土高原气温开始降低,气压应该升高,所以选D。

(2011新课标全国卷)36.(28分)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6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7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10分) 【答案】(28分)(1)(10分) 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

差(河流短小); 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命题立意】:本题通过图文材料考查了新加坡的气候特征、水资源利用等问题。解题时要根据图文材料先进行区域定位,再结合新加坡的地理环境进行综合分析。

(2011年大纲全国卷)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候,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图4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小时气温状况割面,离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均20千米/时。据此完成9~11题

9.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10.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11.该区域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答案】9选D,10选B,11选D。

【思路点拨】解答试题,需注意以下关键点:

(1)在大气垂直方向上,上下温差越大,空气越易对流运动,大气越不稳定,反之,大气越稳定。

(2)当大气垂直方向上温差较大时,可能会发生强对流现象,产生对流雨。 (3)北半球中纬某区域是该地的纬度特点,图中的海拔高度及地表起伏状况是该地的地形特点。

【精讲精析】

第9题,比较三地的上下温差分布,可知丙地上下温差最小,大气最稳定。甲地上下温差最大,对流最旺盛。

第10题,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乙区域有湖泊分布,水汽较多,温度较高,则空气密度较小,空气最易上升运动;当正午时,西部地区的冷空气正好移到乙地上空,空气会强烈对流下升,产生强对流天气。此时三地的大气状况如下图所示:

第11题,该地位

于中纬度地区,且海拔高度在200~500米,属于丘陵地区,分析四个选项,只有D项符合题意

另解:9、10、11题【答案】D B D 【分析】本题组以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地形和8时气温的垂直分布剖面图为载体,考查热力环流及大气的运动状况、垂直等温线剖面图的判读、天气系统移动及特定时刻的天气现象、判读图示所属的区域(区域定位)等知识。重点考查热力环流的原理、综合分析与知识应用能力。本组题图像和材料新,静态分布与动态变化相结合,并提供新情境和新知识,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难度大。

第9题,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垂直方向自下而上,温差越大,对流运动越强,温差差越小,气流越稳定。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和试题中提供的新知识,近地面与高空比较,气温差异大,地表湿度大的地区,地表大气密度越小的甲乙两地,大气对流运动活跃而丙地近地面大气最稳定。其中甲地比乙地垂直方向上温差大,甲地比乙地大气更活跃 第10题,正午前后应该指当地12点前后,图示甲地西侧高空的冷空气移至乙地附近(8时至12时历时4小时,移动速度每小时20千米,共计自西向东移动80千米),垂直温差大,而且空气中水汽丰富(湖泊、材料中“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均提示乙地水汽丰富),近地面大气密度乙地小,容易导致乙地产生强对流天气。 11题、图中地势起伏和缓(200米左右)、海拔多在250—500米之间,应为丘陵。东南丘陵大部分在低纬,小部分在中纬(北到长江、南至珠江、西到雪峰山、东临大海)解题关键是海拔和相对高度。

(2010?全国文综Ⅰ,6~8)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