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保险意识浅析 下载本文

居民保险意识浅析

11051139 11级保险班 陈佳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开放,我国居民的保险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保险产品已贯穿于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仍较欠缺,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状况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本文通过对居民保险意识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最后得出了提高居民保险意识,促进我国保险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和意义。

【关键词】保险意识;现状;原因;对策

一、引言

我国保险业自恢复国内业务以来,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长,成为全球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2001年,中国保险市场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 2%,与世界平均水平7. 83%相差2. 6倍,居世界第56位;人均保费20关元,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393. 3关元的5%,居世界第73位;居民储蓄动机问卷调查显示,以养老、教育、防病、失业等为储蓄动机的存款占比高达44. 5 %,以2002年数据推算,我国8. 7万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中,约有4万亿元与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但在如此巨大的市场面前,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加快保险业发展。并且为了保险业的长远发展,当前国内居民的保险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研究现状

(一)我国保险发展现状

追溯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建国后到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人们对于风险控制的手段由个人自主转为由国家统筹,而我国的保险行业在这一时期也处在了停滞时段。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的主要经济形态,人们保险需求的上升,保险行业在中国又有了一定的发展。最后是本世纪初至今,这是我国保险行业的快速成长时期,居民的收入水平小断提高,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以及大量保险公司的出现都使得我国小断向着保险大国的目标前进。商业保险俨然成为现代经济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现代金融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小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更成为了政府提高社会管理成效的重要的市场化机制。

(二)居民保险意识水平现状

现阶段我国居民的总体风险意识滞后,保险观念单薄。以2005年北京市的一项对市民保险意识的调查为例,调查的部分结果如表一。

表一 居民对保险的认知程度

对保险的了解与认识 所占调查者比重 11.09%

数据来源:《北京市市民保险意识调查报告与分析》

19.8% 48.11% 21.00% 十分了解 比较了解 略知一二 完全不了解 对于保险态度,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505人中258名被调查者认为保险“可有可无”,占比51% ,126名被调查者认为“保险是骗人的”,“很反感”占比24.95%,只有121 名被调查者选择“保险是必须的,防范风险或者投资理财”,占比约23.96%。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居民在保险意识和保险知识上比较缺乏,缺少利用保险规避和转嫁风险的知识能力,为此,我们应强化保险意识教育,提高其防范风险的能力。

三、居民保险意识落后原因

(一)保险意识概述

保险意识是指人们对保险这一客观事物的认识、观点、思想、理论和心态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保险现象的感觉、认识和理解,包括人们对保险的愿望、要求和情绪,包括社会对保险本质、作用及实施办法的理论观点和整个保险思想体系。

保险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商品经济及保险业的发展,同时又对保险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起能动的促进作用。保险意识的作用可分三个方面表述:1、对保险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保险业越发达,其国民的保险意识就越高,国民保险意识高的国家,民众对保险的要求就越迫切,保险业的发展就越迅速。2、保险意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保险意识的提高,保险业的发展,又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3、保险意识与其他社会意识有着相互影响作用。保险是“千家万户保一家”,提高保险意识,有利于发扬互助共济精神,建设文明社会;保险是用科学的管理风险手段,分散危险和补偿经济损失,普及提高保险意识,有利于移风易俗破除迷信。

(二)保险意识落后原因 1、 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老百姓风险观念或保险意识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为主,而其中又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忍让、和谐、规范和驯服。因此,在这种文化氛围下,老百姓很难具有风险意识。文化教育程度的高低影响着社会对人的本身价值衡量标准的高低,而对风险预测、认识、处理的水平决定着人们对保险需求的程度。发展。据人口调查统计,1998年在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 5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 98%,初中占30. 57%,小学占36. 81 % , 1998年文盲人口为14870万人,人口文盲率为11. 95%。在这样的文化程度下,就有很多人对利用概率论和大数法则原理,计算出灾害事故发生的或然率和损失率,再计算出合理的保险费率,均摊给具有同质风险的投保人,不能够很好地理解。

2、 历史因素的影响

商业保险在世界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古代,自周至汉,历代统治者都曾大规模地兴建“常平仓”之类,隋唐之后,又普建“义仓”,这都是平时征粮以备荒救灾之举,这应该说是我国最早的保险。但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保险,却是在帝国主义列强涌入我国进行经济掠夺时才产生。险公司做一些保险业务,但寥若星辰。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决定发展我国的保险事业,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一大二公”的共产风混淆了“财政与保险”的界限,国内保险停办达十多年之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内保险业务才得以恢复。而由于经济体制等原因,保险业的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定的制约,我国的保险市场,特别是中介市场至今发展缓慢。由于发展时间短,我国居民对保险还很陌生,尤其是在农村,保险还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3、经济因素的影响

经济因素从居民的角度来说,直观的讲就是收入。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商业保险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商业保险是带有商业性质的保险形式,是以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