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
--
目 录
1.概述............................................................................................................................................. 1
1.1 项目背景 ............................................................................................................................ 1 1.2 编制依据 ............................................................................................................................ 1 1.3 执行的相关法规与标准 .................................................................................................... 2 1.4 编制目的、编制内容 ........................................................................................................ 3 1.5 项目提出的理由和必要性 ................................................................................................ 3 1.6 本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是广州“东进”战略、新塘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5 2 城市概况及环境现状 ................................................................................................................... 6
2.1城市概况 ............................................................................................................................. 6 2.2 社会发展 ............................................................................................................................ 6 2.3 自然条件 ............................................................................................................................ 8 3 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 ................................................................................................................. 11
3.1 建设内容 .......................................................................................................................... 11 3.2 技改前工程概况 .............................................................................................................. 11 3.3 建设规模 .......................................................................................................................... 12 3.4 项目选址状况 .................................................................................................................. 16 4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现状与总结 ............................................................................................. 23
4.1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概述 .............................................................................................. 23 4.2 处理工艺路线选择 .......................................................................................................... 30 5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论证与比选 ................................................................................................. 34
5.1 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原则 .................................................................................................. 34 5.2 方案一:物化+高频超声吹脱+CMBR处理工艺(CMBR超声波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35
5.3 方案二:UASB+O-A-A-O+纳滤处理工艺 ................................................................... 37 5.4 方案三:UASB+SBR+CMF+RO处理工艺 .................................................................. 38 5.5 方案四:MEFR+UASB+反硝化+MBR ......................................................................... 39 5.6 技改工程处理工艺方案选择 .......................................................................................... 40 6 项目总平面布置 ......................................................................................................................... 43
6.1 渗滤液污水处理厂总平面 .............................................................................................. 43 6.2 管线布置 .......................................................................................................................... 43 7 项目主要构筑物及设备清单 ..................................................................................................... 47 8 电气及自控系统设计 ................................................................................................................. 50
8.1 设计依据 .......................................................................................................................... 50 8.2 配电系统要求 .................................................................................................................. 50 8.3 控制系统 .......................................................................................................................... 50 8.4 整机要求 .......................................................................................................................... 50 9 公用辅助工程 ............................................................................................................................. 52
9.1 给排水设计方案 .............................................................................................................. 52 9.2 道路及绿化设计方案 ...................................................................................................... 52 9.3 化验室配置 ...................................................................................................................... 52
--
--
10 节能节水措施 ........................................................................................................................... 54
10.1 给排水实际方案 ............................................................................................................ 54 10.2 节水措施及水耗指标分析 ............................................................................................ 55 11环境保护 .................................................................................................................................... 56
11.1环境概况 ......................................................................................................................... 56 11.2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与排放标准 ................................................................................. 57 11.3污染源及防治措施 ......................................................................................................... 57 11.4 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措施 ........................................................ 58 12 管理机构、劳动定员及建设进度设想 ................................................................................... 60
12.1 管理机构 ........................................................................................................................ 60 12.2 运行管理组织架构 ........................................................................................................ 60 12.3 组织管理措施 ................................................................................................................ 61 12.4 技术管理措施 ................................................................................................................ 61 12.5 生产班制与劳动定员 .................................................................................................... 61 12.6 建设进度 ........................................................................................................................ 62 13 项目招标与投标要求 ............................................................................................................... 66
13.1 招标范围 ........................................................................................................................ 66 13.2 招标组织形式 ................................................................................................................ 66 13.3 招标方式 ........................................................................................................................ 66 14 劳动保护及安全卫生 ............................................................................................................... 68
14.1 影响职工安全卫生的主要因素 .................................................................................... 68 14.2 劳动、安全卫生措施方案 ............................................................................................ 69 14.3 消防 ................................................................................................................................ 70 15 防火设计 ................................................................................................................................... 72
15.1 防火设计依据及原则 .................................................................................................... 72 15.2 总体布置 ........................................................................................................................ 72 15.3 建筑物防火设计 ............................................................................................................ 72 15.4 建筑物室内装饰材料 .................................................................................................... 72 16 风险分析 ................................................................................................................................... 73
16.1 项目主要风险因素 ........................................................................................................ 73 16.2 风险程度分析 ................................................................................................................ 74 16.3 风险防范对策 ................................................................................................................ 74 16.4 渗滤液处理系统维修风险及防范对策 ........................................................................ 75 17 投资估算 ................................................................................................................................... 77
17.1 投资估算范围与内容 .................................................................................................... 77 17.2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 77 17.3 资金来源 ........................................................................................................................ 78 17.4 投资估算 ........................................................................................................................ 78 18 社会评价 ................................................................................................................................... 84
18.1 项目对社会的影响 ........................................................................................................ 84 18.2 环境效益 ........................................................................................................................ 85 18.3 经济效益 ........................................................................................................................ 86 18.4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 86 18.5 社会评价结论 ................................................................................................................ 86
--
--
19 结论和建议 ............................................................................................................................... 88
19.1 结论 ................................................................................................................................ 88 19.2 建议 ................................................................................................................................ 88
--
--
1.概述
1.1 项目背景
某新塘镇陈家林(古郎山)垃圾填埋场由某市新塘镇人民政府建于1995年,占地面积约44亩,距离广州东部水源地——新塘水厂吸水口约13公里,主要是用于收集处理新塘镇居民生活垃圾,项目地理位置图见图1.1-1,垃圾填埋场边线图见图1.1-2。受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该填埋场非卫生填埋场,处理方法主要是采取泥土填埋覆盖方式,平均日处理垃圾量350~400吨,年处理量约14万吨。由于该垃圾填埋场不符合填埋规范,现有的渗滤液处理设施简陋,处理效率不高,给周边环境,特别是下游的饮用水源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现对新塘镇陈家林地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进行技术改造,以消除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威胁。
1.2 编制依据
(1) 《关于国家环保总局对我市新塘镇陈家林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实施监
察的情况报告》(增环报【2007】75号);
(2) 《关于征求“某市开展新塘镇陈家林地区环境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实
施方案”意见的函》(增环函【2007】241号);
(3) 《关于国家环保部对我市环境污染问题实施监察后的办理情况的报
告》(增环报【2008】50号);
(4) 《关于翡翠绿洲周边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及采取措施的报告》(增环报
【2007】18号);
(5) 《某市开展新塘镇陈家林片区环境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方案》; (6) 《关于查处广州市某市陈家林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的监察通知》(环监
【2007】44号);
(7) 《广州市环境卫生总体规划》(1999~2010); (8) 《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2001~2010年);
(9)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修订)(建标【2001】77号); (10)《广州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11)建设单位委托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编制《某市新塘镇陈家林
--
--
地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
1.3 执行的相关法规与标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 (3)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1992年6月28日) (4) (5) (6) (7) (8) (9) (10)《广州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规定》(11)《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2)《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13)《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14)《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15)《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16)《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1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18)《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19)《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20)《工业建筑防腐规范》(2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2)《建筑结构荷载规定》(2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2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6)《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
(1993年8月10日) (2000年) (CJJ65-95)
(2000午5月1日) (2002年1月1日)
(2004年5月1日) (2001年) (GB8978-1996)
(DB44/26-2001) (CJ3082-1999) (GB18918-2002) (GB16889-2008) (CJJ17-2004) (GBJ14-87 1997版) (GBJ15-88) (GBJ69-84) (GBJ46-82) (GB50009-2001) (广东省标准DBJ15-2-90) (GB50011-2001)
(JGJ79-2002,J220-2002) (GB50010-2002) (GBJ68-84)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卫生技术语标准》《广东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广东省城市垃圾管理条例》《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27)《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28)《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5-93) (29)《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2000年修订版) (30)《建筑电气设计技术规范》(GBJ10-83)
(31)《工业与民用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2) (3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
1.4 编制目的、编制内容
1.4.1 编制目的
建设新塘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总局环监【2007】44号文件,切实治理新塘陈家林片区环境污染的必经之路,对改善陈家林片区环境状况,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保护东江水资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符合某市新塘镇可持续发展战略。 1.4.2 编制内容
根据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建设特点,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为: (1) 工程项目所在地城市概况和现状资料调查分析;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
(3) 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需求分析和建设规模(渗滤液产生量); (4) 渗滤液处理工艺方案论证与比选; (5) 建设进度的设想;
(6) 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安全卫生及节能节水措施; (7) 防火设计、风险分析和项目投资估算; (8) 效益分析; (9) 结论和建议。
1.5 项目提出的理由和必要性
1.5.1 实施本项目是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总局环监[2007]44号文件的必经之路
目前,新塘镇每日产生生活垃圾达500吨,均送往该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产生的垃圾渗滤液通过垃圾填埋场东南面200米处的氧化塘(1.5亩)简单处理后直接排入附近小沟渠,经夏埔涌进入东江北干流,给周边环境,特别是下游的饮用水源造成了严重威胁。
--
--
2007年9月11日,国家环保总局下达了《关于查处广州市某市陈家林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的监察通知》(环监[2007]44号)。2007年7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华南环保督查中心、广东省环保局、广东省环境监测站对某市新塘镇陈家林地区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新塘镇陈家林地区生活垃圾填埋场不符合填埋规范,现有的渗滤液处理设施简陋,处理效率不高,要求某市对新塘镇陈家林地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进行技术改造,以消除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威胁。因此,本项目的实施,是落实贯彻国家环保总局环监【2007】44号文件的必经之路。
1.5.2 实施本项目是改善陈家林地区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
2007年6月25日,某市新塘镇陈家林地区“翡翠绿洲”、“凤凰城”等居住小区业主向国家环保总局潘岳副局长投诉了陈家林地区的环境问题。其中就包括新塘镇垃圾填埋场污染,
鉴于陈家林地区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某市环保局除及时对被投诉企业进行调查处理,对区内污染企业加强监管、严格执法外,还特别制定了方案(增环函【2007】241号),协助新塘镇政府对垃圾填埋场污染情况作进一步处理,以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因此,本项目的实施,是逐步解决陈家林地区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该地区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 1.5.3 实施本项目是保护东江饮用水源的需要
2008年8月16日,某市环境监测站对陈家林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见表1.5-1。
表1.5-1 陈家林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废水监测结果
单位:mg/L(除pH及注明除外)
监测项目 pH值 SS CODcr BOD5 氨氮 色度
监测结果显示,悬浮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氨氮等污染物均严重超
--
监测结果 8.03 926 6030 443 476 3000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特别排放限值 —— 30 60 20 8 30 超标倍数 —— 30.87 100.50 22.15 59.50 100.00 --
标,化学需氧量超标最严重,超出《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特别排放限值100.5倍。本生活垃圾填埋场距离广州东部水源地——新塘水厂吸水口仅13公里。高浓度的垃圾渗滤液废水再不及时有效处理,将有可能渗溢到周围地表水中,并顺着沟渠或溪流进入东江水系,污染东江水源,进而威胁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从保护饮用水水源,保障居民饮水安全角度出发,本项目的实施是保证东江饮用水水质不受垃圾渗滤液污染的重要途径,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1.6 本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是广州“东进”战略、新塘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珠三角城镇群及基础设施网络化格局趋于完善,珠三角区域合作与一体化进程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基础与条件,“泛珠三角合作框架协议”极大地拓展了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空间腹地,推动产业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梯度转移,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近年来,广州实施经济发展“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战略性转移,对某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某加快融入广州的整体发展,成为广州乃至整个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区域。
新塘镇作为某市南部中心镇、重镇,是广州东部版块的黄金走廊。从2000年开始,新塘陈家林地区就陆续建设了“凤凰城”、“紫云山庄”、“翡翠绿洲”等楼盘。原来规划为危险品仓库区的陈家林地区现在也步入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腾飞阶段,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陈家林地区也越来越成为居住、旅游、商贸和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宜居地区。因此,环境的改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将是该地区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未来广州“东进”战略,新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
2 城市概况及环境现状
2.1城市概况
2.1.1 地理位置
某市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流域下游北岸,珠江三角洲东北部。东交博罗,北接龙门,西连从化,西南临广州市白云、黄埔两区,南隔东江与东莞市相望。行政中心荔城街道办事处西距广州60公里,东距惠州城区90公里,南距深圳120公里,水路距香港70海里,区位优势明显。
新塘镇是某市南部工业、商业重镇,广东省中心镇,在区境西南部。 2.1.2 历史沿革、人口现状
新塘镇因驻地在宋代为东江一大河湾,后渐成河滩,明代在河滩上垒石围塘,石堤渐为圩集,故名新塘圩。民国27年(1938)某县治设于此。1950年称新塘镇,1955年改区。1958年成立新塘公社,1979年改镇,1983年又改为区,1984年再建镇。2004年某市实行镇级行政区划调整,新塘镇管辖原新塘、永和、仙村、沙埔、宁西5镇的行政区域范围;2005年,永岗、禾丰、贤江、新庄4村划入广州市萝岗区。新塘镇现管辖16个居委会和71个村委会,总面积251.51平方公里,总人口40多万(其中户籍人口21万,外来人口19万)。
2.2 社会发展
2.2.1 经济发展水平
2006年新塘完成工业总产值414.66亿元,增长24.02%。4月份,五羊本田新工厂建成投产,至年底实现产值31.67亿元;黄川摩托荣获“广州市著名商标”称号,摩托车产业成为全国乡镇一级最大集群基地。9月19日,广本某工厂建成投产,至年底实现产值35亿元。新塘环保、宁西、沙埔银沙、东凌、民营制衣等工业基地的入园项目相继动工建设。豪进摩托车新工厂、广英服装新工厂的建设如期推进。15万吨再生有色合金项目落户,促进产业组团发隅,牛仔服装、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三大支柱产业产值250.2亿元,增长13.9%,占工业总产值的60.33%。
2006年,第三产业实现产值64.43亿元,增长14.16%。碧桂园凤凰城、锦绣香江等大型房产社区做强做大、顺欣、富好城、现代城等先后开盘,金地·荔
--
--
湖城等品牌房产项目动工建设。新都·盛世名门成为首个“中国人居环境金牌建设试点项目”。锦绣香江翡翠绿绿洲别墅小区荣获2006“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广园东·东方名都在2006年中国地产经济主流峰会“金筑奖”上连获“人居地标建筑”、“最佳居住文化营造贡献名盘”荣誉。盈毅地产在“2006年中国地产金鼎奖”上获得“最具竞争力品牌”称号。新塘候机点启用,成为国内首个镇级异地候机点。太阳城大酒店成为某市唯一荣获“广东省百佳餐饮企业”称号的企业。
2006年农业总收入78935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5450万元,林业收入698万元,畜牧业收入10620万元,渔业收入4644万元,第二产业收入62040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74496万元,其他收入31200万元。早晚造粮食种植面积44029亩,其中水稻面积27879亩,玉米面积9800宙,番薯面积4600宙。蔬菜播种面积68900面,总产12.6万吨,平均亩产1580公斤,总产值达2.06亿元,成为种植业中较大的收入项目,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9.8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868元。 2.2.2 工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新塘镇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产业集聚的四大可持续发展优势,规划并推进了宁西、新塘环保、豪进、沙埔银沙、东凌等五大工业基地建设,引进了广州本田二厂、五羊本田摩托车两大生产力骨干项目,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制造业工业项目,牛仔休闲服装和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三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产业聚集和组团发展。成功走出了一条“大工业、大商贸、大房产”的富民强镇之路。一些重点项目纷纷抢滩落户新塘投资置业,现有广州本田汽车、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提爱思汽车内饰、豪进摩托、康威集团、创兴牛仔、广英牛仔等一大批龙头企业。时至今日,新塘、沙埔、仙村已经形成颇具特色的工业产业带。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制造业、牛仔休闲服装等三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新塘镇经济产业已形成以经营牛仔休闲纺织服装、摩托车及其零配件、汽车及其零配件、建材、家具、造纸、食品、塑料、家电、制品业等19个行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 2.2.3 民营工业发展情况
民营工业是新塘的特色产业,也是新塘的支柱产业,约占全镇工业的90%。特别是牛仔服装已成为新塘民营经济的特色,并成为新塘一张通往世界的名片,拉近了同世界产业接轨的距离。目前新塘有牛仔服装及相关配套企业2600多家,
--
--
占新塘工业企业的60%。有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各类服装纺织制衣设备6万多台套,拥有国际最先进的棉纱染色设备、牛仔面料织机以及制衣、水洗、漂染、防缩等最先进的后整理设备,形成了纺纱、染色、织布、整理、印花、制衣等完善的生产系统。在新塘,每天可加工生产250万件牛仔服装,年产牛仔服装超2亿件(条)。现拥有注册牛仔品牌1000多个,涌现出增致、凯蒂猫、米高、小魔鱼、康威等一批国内外较为知名的品牌,牢牢掌握牛仔服装产品潮流趋势,成为中国牛仔服装的风向标。2002年新塘镇被国家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牛仔服装名镇”,成为广州市东部板块一颗璀璨的明珠。 2.2.4 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新塘投资环境的改善,使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建起了以占地13万平方米的新塘牛仔商贸城和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沙埔牛仔面辅料商贸城为产业龙头的大商业格局。目前有天和、新客隆、嘉荣、真美、家家乐、人人乐等大型百货进驻,发展了新兴步行街、群星步行街等商业区,形成了钢材、家电、摩托车、小商品等大型批发市场,促进了商业和物流业的发展。还有集旅游、饮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上档次的太阳城、新好景、凯旋门等酒店,使第三产业成为新塘的一大经济亮点。碧桂园、锦锈香江等大型房地产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中心等一批上档次的大型商业中心正在建设。第三产业已逐步由小商品、小批发向大商业过渡,有力拉动了新塘第三产业的升级。
新塘镇作为广州东部现代化的新城区,已经步入珠江三角洲重点文明城镇的行列,是名副其实的广州东部版块的“黄金走廊”。
2.3 自然条件
2.3.1 气候
某市新塘镇,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经过北部派潭镇附近,东江下游,珠江三角洲河网区的东北隅。受海洋调节和季风交替的影响,夏季不热,冬季不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为21.6℃,平均最低候温为12.1℃,平均最高候温为28.5℃。春季,由于受冷暖空气交替影响,天气多变,阴雨多,阳光少,空气潮湿,气温在12.7℃~21.7℃之间。夏季,热带海洋风增强,天气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空气闷热,极端高温为38.2℃,平均为27℃。4~6月多季风雨、占全年降雨量46.7%。7~9月多台风雨,占全年
--
--
降雨量36.27%。秋季,受北方干冷空气影响,候温下降,最低为12.l℃。12~1月,常有寒潮侵袭,偶有霜天,极端低温-1.9℃。按照气候学低于10℃为冬季的划分标准,某没有冬季,但人们仍将天气较凉的11~1月称为冬天。
全年主导风向为NE,频率为23.0%;次主导风向为E,频率为15.0%;静风频率为10.0%。年平均风速为2.2m/s,SSW平均风速最大,达2.5m/s。降雨量集中在4~9月的雨季,其中以6月分最多。雷暴终年可见,其中8月份雷暴活动最频繁。热带风暴、龙卷风、暴雨、洪水、风暴潮及冰雹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2.3.2 地形地貌
某市地势自北向南降低,依次大致分为中低地谷地、丘陵河谷平原、冲击平原三种类型,各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新塘镇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某市南部,本地区地貌上处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北部,主要地层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和第三系红层。第四系松散堆积层(Q4):以淤泥、冲积砂层和粘性土层为主,总厚度约25~30m,属软弱或中软土层,其中的砂层不排除可液化性。第三系红层(N):以泥岩、页岩、砂岩及砾岩为主,上部有厚约3~6m的风化残积土层,属中硬土层。场地地下水属潜水型孔隙水,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 2.3.3 矿产资源
项目所在地区域处于华夏系构造带与岭南东西向构造带的交接处,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与喜马拉雅等4个构造发育阶段,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迄今已探明的矿产,按工业分类法分类:
(l)黑色金属矿有铁、钛铁、锰等。(2)有色金属矿有锡、钨、铜、辉铋、方铅等。(3)贵金属矿有金、银等。(4)稀有金属矿有铌、钮、错英石等。(5)稀土矿有独居石、稀土等。(6)冶金工业矿有铝土等。(7)化学工业原料矿有黄铁矿等。(8)技术原料矿有水晶、石英等。(9)陶瓷原料矿有钾长石,及其次生矿瓷土等。(10)建筑材料矿有石灰石、花岗岩和河砂等。其中花岗岩质地优良,耐酸耐碱;河砂含矽量84.4%,可开发量约7000万立方米。(11)能源矿有煤,还有可制作化肥用的泥炭土。 2.3.4 水资源
流经新塘镇的水系众多,但主要为东江北干流水系。
--
--
东江是珠江三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桠髻钵,向西南流经龙川、河源、惠州、惠阳、博罗等市、县至东莞市石龙镇分为北干流和南支流,注入狮子洋,经虎门出海。干流全长520km。
东江北干流起自东莞市石龙镇王屋洲尾,流经东莞市石龙、石碣、高埗、中堂、麻涌镇,沿岸有沙河、增江和西福河,最后汇入珠江黄埔航道,全长约41.30km,平均江宽546米,平均水深5.6米,相应集水面积1007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646米3/秒,90%保证率流量为115米3/秒。东江北干流属一天两涨两退的感潮河段,新塘河段上游受东江博罗、增江麒麟嘴迳流影响大,下游受狮子洋潮水影响较大,水流和泥沙运动较为复杂,在东江口右岸可见到淤积区。东江北干流新塘段河床较浅,河宽深比为7.62。洪水期,上游迳流量大,北干流的潮流界在新塘附近;枯水期由于迳流减少,涨潮时间增长,潮汐界上移到下南至石龙之间,在增江的潮汐界可达石滩附近。
枯水期,狮子洋的咸潮沿口门上溯,可达东江三角洲顶部。历年实测资料分析表明,东江口断面受咸潮影响较大,个别年份咸水可上溯至东莞城和紫泥、东江北干流的新塘附近。
--
--
3 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
3.1 建设内容
某市新塘镇陈家林地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工程建设,垃圾渗滤液收集管网工程建设以及配套的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等辅助工程建设。
3.2 技改前工程概况
3.2.1 技改前工程概况
某新塘镇陈家林(古郎山)垃圾填埋场由某市新塘镇人民政府建于1995年,占地面积约44亩,距离广州东部水源地——新塘水厂吸水口约13公里,主要用于处理新塘镇居民的生活垃圾。平均日处理垃圾量350~400吨,年处理量约14万吨。受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该填埋场非卫生填埋场,渗滤液经填埋场周边沟渠自然收集后流入垃圾填埋场东南面约200米处的氧化塘(约1.5亩),由于处理设施简陋,处理效率不高,从氧化塘出来的尾水污染物浓度仍然很高,尾水经附近小沟渠排入夏埔涌,最后汇入东江北干流,给周围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2007年9月11日,国家环保总局根据陈家林片区群众的投诉,现场调查后下达了《关于查处广州市某市陈家林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的监察通知》(环监[2007]44号),并要求某市对新塘镇陈家林地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进行技术改造,以消除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威胁。 3.2.2 技改前氧化塘处理工艺
原渗滤液处理工艺主要为简单的好氧塘工艺,见图3.2-1。
渗滤液 沉淀池 水生植物塘 排入附近小沟渠 夏埔涌
东江北干流 图3.2-1 技改前渗滤液氧化塘处理工艺
2008年8月16日,某市环境监测站对陈家林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出水水质进行了监测(见表3.2-1)。
表3.2-1 陈家林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出水水质监测结果
--
--
单位:mg/L(除pH及注明除外)
监测项目 pH值 SS CODcr BOD5 氨氮 色度 监测结果 8.03 926 6030 443 476 3000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特别排放限值 —— 30 60 20 8 30 超标倍数 —— 30.87 100.50 22.15 59.50 100.00 监测结果显示,悬浮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氨氮等污染物均严重超标,化学需氧量超标最严重,超出《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特别排放限值100.5倍。高浓度的渗滤液尾水若再不进行深度处理,将有可能渗溢到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并顺着沟渠或溪流进入东江水系,污染东江水源,进而威胁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3.3 建设规模
3.3.1垃圾渗滤液产生的主要来源
(1)降水的渗入:降水包括降雨和降雪,是渗滤液产生的主要来源; (2)外部地表水的流入:这包括地表径流和地表灌溉;
(3)地下水的渗入:当填埋场内渗滤液水位低于场外地下水水位,并没有设置防渗系统时,地下水就有可能渗入填埋场内;
(4)垃圾本身含有的水分:这包括垃圾本身携带的水分以及从大气和雨水中的吸附量;
(5)垃圾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垃圾中的有机组分在填埋场内分解时会产生水分。
这些含有高浓度污染物质的渗滤液是垃圾填埋处理中最主要的污染源,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则会污染地表水或地下水。影响渗滤液产生量的因素有填埋场构造、蒸发量、垃圾的性质、地下层的结构、表层覆土等,其中填埋场的构造对渗滤液的产生量有很大关系,一个设计合理的填埋场可以避免地下水和大部分地表径流进入填埋场。
--
--
3.3.2 设计渗滤液处理量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透液产生量与填埋作业方式,集雨面积,降雨量、填埋物性质、社会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在垃圾渗滤液的各种来源中,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其他因素对渗滤液水量影响很小。所以,目前渗滤液产生量一般用经验公式计算,即忽略各次要因素,只考虑大气降水,且渗滤液水量是指渗滤液平均日处理规模,因此宜按多年平均降雨量的标准进行计算。
依据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市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提供的国内外填埋场渗滤液产出经验公示,结合新塘垃圾填埋场填埋面积约29400 m2计算。
采用年平均降雨量法经验公式计算:
Q=(C·I·A)/365000
式中Q为渗透液产生量(m3/d);I为年平均降雨强度(mm/a);A为填埋区面积(m2/d);C为渗出系数。
C取值选:(1)填埋作业完全暴露面C取1.0;(2)对未进行填埋作业但属于本单元的区域已实施每日覆土面的C取0.75;(3)较长时间不进行填埋作业的区域并已实施中期覆盖面的C=0.1。
类比广州市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本项目C值取0.4。
查广州最大年降水量为2865mm,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23mm,采用填埋面积29500m2更保险。
① 年最大降雨量垃圾渗滤液产出量
Q最大=(0.4×2865×29500)/365000=92.6 m3/d ② 年平均降雨量垃圾渗滤液产出量
Q平均=(0.4×1723×29500)/365000=55.7 m3/d
据经验公式估算新塘镇垃圾镇埋场运营时年最大降雨量垃圾渗透液产生量为92.6 m3/d,即约100m3/d,考虑到今后发展和1.5的变化系数,设计Q取值为150m3/d。即设计处理量最大Qmax=150m3/d。
因此,设计处理量最大Qmax=150m3/d,平均Qmax=100m3/d,波动系数1.5,按24小时工作,则每小时处理量为6.25m3/h。
--
--
3.3.3 设计进水水质参数
根据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李坑垃圾填埋场工程经验,垃圾渗透液不仅具有CODcr浓度高、NH3-N毒性大难降解,其变化幅度也较大。渗透液水质的变化性情况与填埋场垃圾的成分、垃圾处理规模、降雨量、降雨强度、气候温度、地形地质情况、污水收集方式、填埋操作工艺、填埋年限、垃圾降解稳定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由于垃圾进场填埋的动态性和降雨的不均匀,渗透液水质变化幅度较大,并且,不仅同一年内各季节期水质情况差异很大,而且随着填埋年限的延长,污水中各污染的浓度、比例逐渐呈现不少逆转的变化,而且差异越来越来。水质的变化规模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经考查类比确定本工程垃圾渗透液处理系统进水水质情况见表3.3-1。
表3.3-1 新塘垃圾渗透液预测水质参数一览表(单位:mg/L)
序号 污染指标 1 2 3 4 5 CODcr BOD5 NH3-N SS 色度 前期进水水质 8000~15000 5000 1000 1500 800 中期进水水质 5000~7000 3000 1200~1500 800 600 后期进水水质 2500~3700 800 2500~3500 500 800 *数据来源于广州绿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对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李坑垃圾填埋场小试、中试工程经验
3.3.4 设计出水水质及排放去向
本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系统技改完成后,处理后的尾水达到国家《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特别排放限值和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中严者标准后进入规划的新塘污水处理厂(一期)(处理规模10万吨/日),在新塘污水处理厂建成前,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尾水用特种车辆拉至某荔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处理(处理规模2.5万吨/日),不在水源保护区内排放。本技改项目排水标准见表3.3-2。
根据《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本项目评价范围内的东江北干流(某新塘~广州黄埔新港东岸)属于饮用、工农业航运用水功能,其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项目附近的小沟渠和夏埔
--
--
涌暂时没有划分水环境功能,为了保护东江北干流的水质,小沟渠和夏埔涌的水环境质量都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本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值见表3.3-3。
表3.3-2 新塘陈家林地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系统技改项目排水标准
(单位:mg/L)
序号 1 2 3 4 5 6 7 8 控制污染物 色度 CODcr BOD5 SS 总氮 NH3-N 总磷 粪大肠菌群数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特别排放限值 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本垃圾填埋场渗滤限值》(DB4426-2001)液处理系统技改项第二时段一级标准 目排水标准 30 60 20 30 20 8 1.5 1000个/L 40 90 20 60 —— 10 —— 3000个/L 30 60 20 30 20 8 1.5 1000个/L 注:SS采用《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特别排放限值
表3.2-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mg/L(pH无量纲) 污染物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pH值 6~9 BOD5 4 溶解氧 5 CODcr 20 氨氮 1.0 SS 150 T-N 1 T-P 0.1 石油类 0.05 挥发酚 0.005 Cr6+ 0.05 Pb 0.05 Zn 1.0 Cd 0.005 Hg 0.0001 Cu 1.0 --
--
亚硝酸盐 硝酸盐 粪大肠菌群 0.15 20 2000 注:悬浮物参考《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3.4 项目选址状况
3.4.1 地理位置及现状 3.4.1.1 地理位置
某市新塘镇陈家林地区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某市新塘镇陈家林地区,东经113o32′59″~113o33′08″,北纬23o09′23″~23o09′32″,本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位于垃圾填埋场东南面(约100米),整个处理工程占地约30亩。项目东面为乡道Y461线(源章大道);东南面距离项目址约2.5公里为凤凰城,南面是翡翠绿洲(约1.48公里)和紫云山庄(约2.6公里);西面(包括西南面和西北面)隔着约1公里自然山体为刘村,包括洋城自然村、刘村自然村、元岗自然村和双井自然村;北面是自然山体。 3.4.1.2 选址现状
本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址原为山林、菜地和水塘,由于垃圾填埋场的影响,现已基本荒废,2007年被新塘镇人民政府征收,并作为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场址,场地标高约为20米。 3.4.2 厂址建设条件
2008年11月,广东省工程勘察院对项目所在地的岩土和含水层等进行了勘察,分析结果如下。 3.4.2.1 地层岩性
根据钻孔揭露,场地内岩土层自上至下有第四系耕植表土、第四系冲洪积土层、第四系残坡积层及燕山期基岩等四大层位组成。
一、第四系耕植表土:浅黄灰色~灰黄色,成份以粉质粘土为主,含少量砾砂,顶部含少量植物根系。厚度1.50~1.80m。
二、第四系冲洪积层:场区自上而下揭露冲洪积层土性有砾砂、淤泥及淤泥质土、砾砂。分述如下:
(1)砾砂:呈黄色、青灰色及灰黑色等,含粘粒不均匀,ZK2含粘粒较多。厚度1.90~3.60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