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 下载本文

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政治学是指研究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

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

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四、简答题

为什么说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答:(1)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

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这是国家权力强制性在政府机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合法赋予;(2)政府又必须得到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社会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这是国家权力的政治合法性在政府特性方面的延伸。(3)国家权力特性在政府构成和运行中的这种体现,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政府的特有的权威性,即政府权力与其所统治和管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政府的职能才能得到实现。

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有哪些?答:(1)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2)良好社会必须是

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3)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4)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政治认知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答:政治认知过程包括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阶段:(1)政治知觉是

政治主体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整体概念;(2)政治印象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觉的基础上对认知客体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记忆;(3)政治认知判断则是政治主体在前两个过程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从而形成对认知对象的综合分析。政治认知过程要求认知主体获得相应的政治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政治认同意识,所以,它是整个认知心理过程的基础,对政治心理的发展和政治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革命对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有哪些?答:(1)政治革命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政治革命改变了社会发

展的政治环境;(3)政治革命更新了政治体系;(4)政治革命变革了政治观念和政治文化;(5)政治革命为社会政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哪些内容?答: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了3个内容:(1)尊重不同的思想

和信仰,在思想上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3)每个人在行动与会论中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6、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2)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3)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它只是用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同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关政府生活。

7、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来驾驭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受”,“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予盾来维持统治 五、论述题

详述民主应有的限度 答:民主的限度,就是指民主作为一种制度所适用的有限范围,这一范围是: (1)民主须以不侵

入“私人领域”为限度,民主的悖论就在于政府虽然是个人的工具,但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却对个人的权利构成危险。解开这一悖论的现实办法,就是将“公民自由”的概念引入政治领域,从理念上和实践上划分“公域”和“私域”、政治领域和非政治领域的界限,将民主的范围限定在“公域”即“政治领域”之内。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个人拥有的私人生活空间和公共生活空间同等重要。然而,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在外延上似乎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作为公共生活的民主范围的最大化,就意味着私人生活和个人自由(即“消极自由”)范围的最小化。民主的理想模式并不在于二者择一,而在于寻求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合理界限。民主应该被排除在私人生活的领域之外,就是指任何人或任何公共权力都不能以民主的名义或民主的方式侵入上述领域。公共权力踏入私人领地的唯一理由只

能是履行一个“仲裁人”的职责和功能。(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社会”是一个与“国家”相对而存在的概念。民主对于国家来说是最好的形式,但对于社会来说却未必如此。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组织方式,也是公民利益凝聚和表达从而形成最终的国家意志即“公意”的基本途径,因而也是国家和政府的基础。各种社会组织有自己的结构、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也有其独特的利益和自主的范围,国家权力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如果在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上无所限制而随意干预社会组织的内部事务的话,实际上也就侵犯了社会组织成员的个人自由。(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民主政治实则是“多数人的统治”。极端的或教条的民主主义者往往认为,既然权力已经掌握在绝大多数人的手中,那么,就不应该对这种权力作任何限制,多数人拥有的权力越多越好。事实上,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点。多数的无限权威意味着多数的暴政,因为,一旦多数拥有了无限的权威,那么,任何持有与多数不相同的见解的个人或少数人,便很难得到尊重和保护;多数可以不让少数陈述意见,甚至可以随意地处置少数,而少数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却无处伸冤。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多数的无限权威将为不断反复的、怨怨相报的暴行种下祸根。民主必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这就是说,“多数统治”的最大边际不能超越少数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每个人)作为政治共同体成员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利范围,这种权利范围正是人们组成一个社会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公共准则”(即法律)的基础。综上所述,民主必须是有限的才算是合理的。

怎样理解和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如何有效地规范和制约权力,防止权力异化和腐败,是廉政建设的重要课题。“权

力”是人类赖以组成社会并在社会中有序工作、生活的重要手段和保障之一。虽然中西方思想家对“权力”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共同之处都是把权力看成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对于他人的控制和影响力,而且认为这是权力本身在人际关系中的主要特征。这个特征着重表现为权力的决策性、支配性以及对人的依附性。权力本身的这种特性使权力在客观上蕴藏着扩张性和易腐败性。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说:“权力不受约束必然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用权力约束权力”。而权力又分为公共权力和私权力,各级官员是公共权力的实际持有者,他们必须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少数人甚至个人的利益。即公共权力的行使一旦超越授权范围,表现出无限制的扩张和滥用,就必然导致权力腐败,使权力蜕变为一种危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的力量。因此,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规则和法律对权力加以限制和制约,防止权力的行使者滥用权力,把权力变成为他们谋取私利,满足私欲的“私权力”。如此,才能建立廉洁、高效、勤政的政府,使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服务。要做到“以权力制约权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 明确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原则。这是指不同权力体系之间或同一权力体系内部不同权力之间的制约。“以权力制约权力”是一种权力制约机制,是建立在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上的。无论是西方的“三权分立”还是孙中山的“五权分立”,都是权力制约理论的表现形式。权力制约理论要求在各权力系统之间,均衡分配权力,既互相独立、分离,又互相对应、制约、抗衡,保持一种权力的均衡态势,相互牵制。从权力制约的本质内涵而言,“以权制权”是比较符合权力制约的真实内涵的。抛开“三权分立”的弊端,可将权力制约权力作为一种可行的思路,这一思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随着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必将会形成“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制约机制。我们反对照搬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并不是否定权力行使的制约,而是通过决策民主化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监督体系,逐步形成符合全体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的制约机制。

第二 ,进一步强化法治原则。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必然要求国家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各种权力主体的职权范围和界限要由法律来规定,用法律限制、约束、制裁权力的各种滥用。“法无规定民自由”,但法无规定,权力却不能滥用。法治本身是民主之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在法律面前均有平等的身份和机会,保障每个人的权利与基本自由的实现。同时,法治要求各种权力归位:立法机构依照法律程序立法;行政机构要限制自由裁量权,依法行政;司法机构独立地行使司法权力。除了上述一些基本原则外,法治还要求:以普遍有效的法律作为社会控制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方式,国家权力和政府必须置于法律的严格约束之下,具有独立的法院及其它司法制度的综合系统及发达的各种法律团体、法律知识体系。只有真正实现了“法治”,才能有效根除“人治”,打破“为政在人”、“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等传统的“人治”信条,唤起人们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真正使法律观念牢据心中。

第三 , 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必须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形成互相配合的严密体系。在我国,权力监督制约体系应以权力制约为先导,以权利制约为基础,以法律制约为规范,辅之以其它各种手段。法律对权力起确认和规范作用,权利是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既从国家权力所有者的角度体现整体人民所拥有的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各项权利,同时又从个体角度体现公民的权利保障。而法律和权利的决定作用的发挥程度却直接取决于权力结构构成的合理程度,只有当权力结构构成合理,所有权和实施权的监控关系存在,法律和权利的决定作用才能真正发挥。权力作为一

种体现主体意志的实体力量如果没有同它相等的实体力量与之抗衡,无论其它手段多么完备,也不能很好地实现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正如一位大贪官所言,我官做到这么大,谁能来监督我。

第四 ,实 现“以权力制约权力”,在当前必须解决好以下这些问题:一是要继续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由于体制上的一些弊端,形成了法律面前不是人人平等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个人、组织和行政机构的权威高过法律的权威,违宪现象常有所见,违宪的审查和监督机构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党大于法”、“权大于法”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依法治国的体制保障尚有许多繁难的工作要做。二是要做到有法必依,转变法律实施机制的失灵现象,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保护主义、“人情”政治等现象的发生。三是解决好司法人员的腐败问题,消除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危机。四是加强和完善现有的权力监督体系,如立法机关的权力监督,党内系统的纪律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监察、审计),司法系统的司法监督(检察)等,此外,还要大力加强新闻舆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

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善治良好的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善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 善治模

式的主体系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惟一性被默认为一个可更迭的原则, 便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 除了政 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到公合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 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 系,百是平等合体,依赖互动的关系。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 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作为政府管理模式善治与市场, 社会自治组织, 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 存感动私人领域和三领域的治理并了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 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公民社会。 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都和公民自愿性团体, 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 任, 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 便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本分化有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会的程度, 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 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多个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

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要点提示: (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

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的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

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

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答:(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

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

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答:、(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

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是什么?答:“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

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