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 图文 下载本文

山大涌(怀集)三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发展壮大,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封开)和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怀集)建设加快。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处于广州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到香港、澳门只需3小时车程。国道321、324线和广肇高速公路、广茂铁路贯通全市,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二广高速公路三水至怀集段建成通车,珠外环高速公路、广佛肇高速公路、南广和贵广铁路、广佛肇城际轨道正在推进,集空、铁、公、水于一体的立体式、多元化的交通网络正在形成。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肇庆新区各项工作全面启动,成为广东省重大发展平台。中心城区“东扩南连”加快,星湖大道、砚都大道、肇庆大道、信安大道和波海公园、牌坊广场、东门广场等主干道、主题广场、主题公园等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1100多公里绿道网覆盖全市。土地、水源、矿产、植被等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大气、水体等环境质量稳定达标,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各县(市)县域新城和中心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三)面临问题

——经济发展规模仍偏小。肇庆市土地总面积约占广东省总面积的十二分之一、珠三角地区的四分之一,但2012年全市GDP只占全省的2.6%、珠三角地区的3.1%;人均GDP只相当于整

— 9 —

个珠三角地区人均GDP的43.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占全省的1.7%、珠三角地区的2.5%。

——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心区(端州、鼎湖、四会、高要、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和山区四县(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发展差距明显。2012年,占全市总人口50.5%的山区四县,经济总量只占全市总量的31.2%,是中心区的43%。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农村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城市。

——产业空间布局不明晰。全市产业分布“散、乱、弱”,缺乏特色鲜明、规模庞大、先导性强、价值链长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集群不明显,企业创新能力和创税能力不强。各县(市、区)间产业结构雷同度比较高,产业层次比较低。

——土地开发保护不协调。土地利用方式相对粗放,空间利用率不高,近三年全市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量仅为7万元/亩左右,还不到珠三角平均水平的30%;部分地区土地开发利用不合理,造成土地闲置与建设用地紧张同时并存的局面。(表1:2000—2012年肇庆市建设用地总量变化表)

— 10 —

表1:2000—2012年肇庆市建设用地总量变化表

单位:平方公里

年份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建设用地面积 871.88 864.66 788.89 762.27 674.61 665.93 654.93 640.81 631.83 630.46 629.81 624.90 624.12 占全市百分比 5.85% 5.81% 5.30% 5.12% 4.53% 4.47% 4.40% 4.30% 4.24% 4.23% 4.23% 4.20% 4.19% 比上年增加面积 7.22 75.77 26.62 87.66 8.68 11.00 14.12 8.98 1.37 0.65 4.91 0.78 3.81 增长率 0.84% 9.60% 3.49% 12.99% 1.30% 1.68% 2.20% 1.42% 0.22% 0.10% 0.79% 0.12% 0.61%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经济发展方式未根本转变,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全市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但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较脆弱,部分环境敏感区域和景观生态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存在部分水土流失、湿地萎缩、植被破坏等问题。环保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较滞后,特别是新建工业园区、县级行政中心、部分中心镇及沿江重点镇的污水、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设施相对滞后。

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实

— 11 —

施“两区引领两化”战略,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肇庆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可持续发展,完善体制机制,探索新时期肇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路,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努力建设成为珠三角连接大西南的枢纽门户城市和能够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的城市。

(二)规划原则

——结构优化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调整各类空间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树立新的开发理念,创新开发方式,规范开发秩序,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着力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

——差异化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状况、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明晰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和可操作的管制措施,实现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差异化功能布局。

——集约开发原则。按照要素集聚、生产集约、资源节约的要求,合理引导资源要素相对集中分布,经济发展相对集中布局。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各类空间规模和分布,促进空间集约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均等化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平等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均衡配置。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延伸,加大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和保障力度。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