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练习题1 下载本文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C 3. D 4. A 5. C 6. B 7. C 8. A 9. B10. B11. D12. C13 D14. B15. A16. C 17. C18. B19. C20. B 二、名词解释

1.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2. 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人行为的内部动力。

3.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4.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5. 成就动机是指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6.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也可称为自我能力感。

7. 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也称习得性无助。

8.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9.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或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或者说学习动机是激发与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0. 强化依随性是指某一操作出现后,马上呈现外部强化,这种操作出现的概率就会增强,即行为依随于外部强化而变化。反应之后出现强化这一依随关系,被称之为强化的依随性。 三、简答题 1. 答:

(一)加强学习目的、明确知识的社会意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程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定势,有助于培养其学习兴趣 (三)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 (五)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

(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七)注重学生在某一领域知识的积累 2. 强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

(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

(3)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 3. 影响学习期待的因素:

(1)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正相关); (2)学生原来的学习成绩(正相关); (3)学生在班级中的成绩所处的位置;

(4)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

4. 答: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影响:影响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时的情绪、任务效果

1.影响任务的选择。

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人会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并期望获得成功。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越强,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就会越多地选择从事这方面的活动;反之,学生会逃避那些自己感到不能胜任的活动。比如,数学自效能感较高的学生,会更多地选择数学学习活动。

2.影响努力的程度、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人自信心强,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努力实现目标;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

3.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活动时情绪饱满,信心十足,体验到的紧张、焦虑和恐惧水平低;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是垂头丧气,充满着紧张、焦虑和恐惧。

4.影响任务的完成。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确信自己能够很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从而集中注意力,适当运用有关学习策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总是担心失败,把思想纠缠在个人不足点上,因此,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5. 答:

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1、六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2、三维度:这六个因素可以归纳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3、归因模式:将三维度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归因模式。能力属于内部稳定归因的不可控制因素,努力程度属于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制因素,任务难易属于外部稳定性的不可控制因素,运气属于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制因素,身心状况属于内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外界环境属于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制因素。

6. 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动机水平下降(2)认知障碍(3)情绪不调 7. 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

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不同划分可以分为正确的或高尚的学习动机和错误的或低下的学习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不同划分可以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4)奥苏伯尔将内驱力划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8.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1)影响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影响人们对新行为的习得和已经习得行为的表现 4)影响人们活动时的情绪 9. 学习动机的功能有:

学习动机的功能主要有三种: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一)激活功能:

学习动机能促使个体产生学习行为,就这一功能来说,学习动机是引起学习行为的原动力,对学习行为起着始动作用。

(二)指向功能

学习动机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指向某一特定目标,就指向功能来说,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的指示器,对学习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三)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能维持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就这一功能而言,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行为的控制器,对学习行为起着调控作用。 10.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用人本主义的思想来解释人的需要并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成七个层次: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6)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11.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一般而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统一的,学习动机越强,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效果越好;学习动机越弱,学习积极性越低,学习效果越差。

然而,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作业难度的不同而不同。 四、论述题 1. 答题要点:

1、六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2、三维度:这六个因素可以归纳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3、归因模式:将三维度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归因模式。能力属于内部稳定归因的不可控制因素,努力程度属于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制因素,任务难易属于外部稳定性的不可控制因素,运气属于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制因素,身心状况属于内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外界环境属于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制因素。

4、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由于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因此他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予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予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2. 答题要点:

(一)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成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马斯洛将七个层次分为两大类:前四层为基本需要,后三层为成长需要。 (三)优点:

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具有普遍性,他的理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次系统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四)缺点

1)马斯洛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马斯洛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地基需要的调节作用。

3)马斯洛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3. 答:

如何培养和形成自我效能感呢?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

2.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3.目标设置。观察榜样示范时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4.成败归因。归于个人努力能增强自我效能感。 5.奖励。适当奖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6.学习监控。学生自我监控或教师的外部监控,都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7.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8.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9.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4. 结合实际谈一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2)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培养与激发学习兴趣

(4)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5)设置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