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华师考试: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2014.7ok 下载本文

21

五、论述题

1、试论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P287)

答 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此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取向。第2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第2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此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第3阶段:好男孩—好女孩的取向。第4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注意中心是权威或规则。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此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第5阶段:社会契约的取向。第6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

2、能够联系实际,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培养方法。(P328-331)

答: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认知和移情是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中介变量,两者之间存

在着相互作用,除此之外,社会学系也是儿童亲社会行为获得的重要机制之一。培养方法如下:

1.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他人对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

2.移情训练法: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方法。 3.榜样示范法:榜样学习在道德教育及亲社会行为领域的研究中曾引起广泛的注意。对榜样模仿问题的研究最突出的首推班杜拉。班杜拉认为,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自身的人格特征。因此,设置一定的社会情境,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儿童有意无意间进行模仿,可以有效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第八章 儿童的攻击

一、选择题: 1、把攻击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的心理学家是( C哈吐普 )。 2、( C劳伦兹)认为攻击是人的本能。

3、提出挫折---攻击假说的心理学家是( A多拉德)。 4自我调节机制不包括 ( C自我调整)。

5、提出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的心理学家是( B道奇 )。

二、填空题 1、启动儿童攻击行为的外部因素包括消极事件启动 、诱发性启动 、榜样性启动 。 2、社会学习理论任务攻击的保持机制需要三个方面外部强化 、不恰当的惩罚 、替代性强化 。

3、认知理论将攻击分为五个过程对输入性信息的译码 、 解释过程 、 寻找反应 、 决定反应 、 儿童进入执行自己选择的反应阶段。

4、儿童欺负的特点包括未受激惹性(有意性)、重复发生性、欺负者和被欺负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_。 5、男孩习惯用 身体 欺负同伴,女孩习惯用__言语和心理__欺负同伴。 6、影响儿童欺负的因素_家庭__、__学校__、__同伴群体__。 三、名词解释:

1、工具性攻击: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P340) 2、敌意性攻击:是以人为指向的,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P340) 3、攻击意图归因:指儿童在与他人交往中对他人意图、动机的认知和理解。(P364)

4、欺负:欺负行为是指有意的造成接受者身体的或心理的伤害。通常采取打、推、勒索钱物等方式,也包括讲下流的故事或社会拒斥等。(P366)

5、冷认知: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但却缺乏移情能力的现象称为“冷认知”。(P372) 四、简答题:

1、简述四种代表性的攻击理论。答:1.习性学理论。劳伦兹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2.挫折—攻击假说。多拉德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由挫折所致。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4.认知理论。攻击的认知理论强调人类认知对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

2、攻击定义的四种取向。答:1.解剖学定义:攻击是指那些导致对方逃跑或给对方造成伤害的行为或行为模式。2.前提条件定义:强调共计发生的前提条件—即伤害意图或伤害的有意性。3.行为后果定义:强调要以个体的行为所造成的伤害性结果作为攻击的界定标准。4.社会判断定义:攻击实际上是人们根据行为者和行为本身的特性而对某些伤害性行为作出的一种判断。 五、论述题

1、试论述社会学习理论关于攻击的机制。 答: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是一种习得性的社会行为。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儿童对攻击的社会社会学习过程由4个子过程或机制构成。1.获得机制: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也叫模仿),由4个相互联系的子过程组成:注意过程、记忆重现过程、动作复制过程、动机过程。二是直接学习,这种直接学习的显著特点是行为的后果对儿童产生即时强化。2.启动机制: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取决于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启动或激发。启动儿童攻击行为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消极事件启动、诱发性启动、榜样性启动。3.保持机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保持机制包括以下3个方面:外部强化、不恰当的惩罚、替代性强化。4.自我调节机制:儿童攻击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由3个子过程组成:自我观察、判断、自我反应。

第九章 儿童自我的发展

一、选择题:1、提出利用点红实验研究自我的心理学家是( B 刘易斯 )。 2、最早提出自我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 詹姆斯 )

3、研究自我的心理学家库利和米德提出下列哪个理论 ( A镜我理论 )。 4、下列不属于自尊结构模型的是 ( C 七维结构 )。 5、儿童大约在( A、1岁)产生自我意识 。

二、填空题 1、自我包括两个特征 分离感 、_“稳定的同一感”_。 2、儿童自我发展按照顺序包括_自我认识_、___自我命名__、__自我评价__。

3、自我概念的功能_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__ 、 _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_ 、 决定个体的期望 。 4、__詹姆斯__提出自尊的定义,认为自尊=成功/抱负水平。 5、将自我控制分为6个阶段的心理学家是__洛文格__。

22

三、名词解释:

1、自我:自我是由知、情、意统一构成的高级反映形式。“知”即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等;“情”指自

我的情绪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意”指自我控制和调节,包括自我控制和自我掌握等。(378) 2、自我概念: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知觉。 ,它所表达的是人们关于自己身心特点的主观知识,所回答的是“我是谁”

的问题。(P382) 四、 简答题:

1、儿童自我发展的趋势。 答:1.自我认知的内容从反映外部的、可观察的、具体体的、有明确参照系统的自我特点到反映内部的、不能直接观察的、抽象的、参照系统模糊地自我特点。2.儿童自我的结构从简单的结构到分化的、多重的结构,并逐渐出现层次性,最后形成复杂的。整合的自我结构系统。3.儿童的自我评价一方面从以他人评价标准发展到独立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儿童又在不断脱离自我中心,自我评价的客观化程度逐渐提高。4.从自我的功能来看,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儿童渐渐能够比较实际地判断社会交往情境,并根据这些判断而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

2、自我概念发展的一般趋势。答: 1.从简单到分化。2.儿童一般自我概念的发展曲线是起伏变化的。3.儿童自我概念结构的复杂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4.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3、简答三种自尊分类内容。答:1.现实自尊和理想自尊。2.总体自尊和分化自尊。3.内部自尊和外部自尊。

4、简答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发展的五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为神经生理调节阶段;第二阶段属于知觉运动调节阶段;第三阶段属于外部控制阶段;第四阶段属于自我控制阶段;第五阶段属于自我调节阶段。 五、论述题:

1、例试论述如何培养儿童的自尊。答:从主体特点、家庭因素、同伴关系、教师、学业成就、控制源这6个方面解释。

第十章 儿童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1、最早研究自我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詹姆斯 )。

2、 ( A 群体社会化理论)理论认为,在另一性别不在场时,性别分化的行为减少。 3、儿童性别概念的认知发展不包括下列哪项内容( B性别角色 )。

4、 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主要由( B柯尔伯格 )提出。 5、下列内容中发展最早的是 ( A性别认同 )。 二、填空题

1、研究表明,我国男性__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__高于女性,女性___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___动机高于男性。 2、利用图片测试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心理学家是___爱莫勒西___。 3、研究认为儿童的__性别角色成见___发展呈现U趋势。 4、儿童__2__岁就能说出自己的性别。

5、父亲和母亲中,对儿童的性别行为发展更期重要作用的是__父亲__。 三、名词解释

1、性别恒常性: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P431) 2、性别稳定性: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P431) 3、性别概念:关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的理解。(P427) 4、性别角色行为:与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定义相一致的行为表现。(P427) 5、性别图式:个体据以对有关性别的信息进行组织的认知结构。(P427) 四、 简答题:

1、儿童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主要表现在:1.认知方面的性别差异:(1)数学与空间能力差异;(2)言语能力的差异;(3)分析能力的差异;(4)学业成就与成就动机的差异。2.个性与社会性方面的性别差异:(1)玩具偏好的差异;(2)游戏和玩伴选择中的差异;(3)抚养性方面的差异;(4)攻击的性别差异(包括攻击倾向差异和反应性差异);(5)亲子关系。

2、简答儿童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性别差异。答 :1.玩具偏好的差异。2.游戏和玩伴选择中的差异。3.抚养性方面的差异。4.攻击的性别差异(包括攻击倾向差异和反应性差异)。5.亲子关系。

3、简答代表性的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答:1.生物学的解释。研究者认为,男女良性之间的心理差异以及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发展主要是由两性在遗传及生物因素方面的差异所决定的。2.社会学习理论。重视父母对儿童“性别适宜性行为”的强化在儿童性别角色形成中的作用,也认为儿童对同性别榜样的观察学习或模仿也起着重要作用。3.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只有首先形成关于其性别的认知结构之后,才会表现出性别化行为。而性别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性别恒常性”。儿童只有在认识到其性别将永远恒定时,才会表现出一贯的性别化行为。4.性别图式理论。性别图式是指人们关于男性特点和女性特点的朴素理论观。该理论认为,性别图式具有以下功能:(1)引导行为的功能;(2)组织信息的功能;(3)推论功能。5.群体社会化理论。哈雷斯认为,同伴群体在儿童的角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双性化”方式教养的孩子其具有性别特征的行为和态度并不减少。 五、论述题

1、结合实例试论述父亲或者男教师对于儿童性别认知发展的积极影响。答:父母,特别是父亲对男孩的行为与对女孩的行为有很大的差异。在塑造儿童的性别行为、完成性别社会化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由于父亲是家庭经济的支撑着,他们因而也希望男孩承担起这一角色,因此他们对男孩的行为与对女孩的行为差别较大,特别是在家庭外部的活动中,父亲更注重通过强化、约束等方式发展男孩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性,他们尽管也鼓励女孩的独立性,但更强调发展女孩的同情心和身体方面的魅力。父亲对儿子的严厉性、体罚和物资奖励都多于女儿,而母亲在这些方面不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