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对策研究 - 图文 下载本文

第5章 结 论

第27页

第5章 结论

本文以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实地调査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收运法律法规、政策体制和市场机制等方面,对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中国城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意识不足;垃圾收集与运输过程中的部门协调能力不足;政府制定政策欠完整性;垃圾分类技术水平不足。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目前中国:缺少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法律体系;缺少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缺少市场手段对垃圾分类行为引导;缺少长效地垃圾分类监督机制与宣传力度;缺少科学的垃圾处理技术;缺少制度完善的废品回收集散交易市场。

根据国外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成功经验,导致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城市目前在进行垃圾分类与回收时,缺乏有效的分类激励机制,产业化运行程度低,垃圾收运服务完全由政府提供。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少市场化的垃圾回收方式,使责任完全由政府承担;(2)公共物品由政府单一提供的方式会造成“政府失效”;(3)缺少经济手段的引入,使生活垃圾在源头难以有效地减量化;(4)缺少市场化运行机制,难以有效激励消费者将垃圾进行源头分类。中国垃圾分类试点城市本身就有很多活跃的垃圾集散交易市场。因此,通过市场化来解决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问题,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而关键就在于以政府引导而不是主导的方式,发挥市场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中的作用,促使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与减量化。

综合以上研究,本文最后提出了促进促进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几点建议,包括:(1) 完善监督投入保障制度;(2)提升民众意识;(3)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市场化;(4)构建多级管理模式;(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条例。

第5章 结 论

第28页

参考文献

[1] 李晶,华珞,王学江.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分析与比较[J].首都师

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3):73-79.

[2] 王战.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政府监管对策研究[D].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

2011.

[3] 卢英方,孙向军.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对策探讨[J]环境卫生工

程,2002,10(1):15-32.

[4] 胡一蓉.从国外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看我国城市垃圾处理发展方

向[J].环保前线,2011(1):49-50.

[5] 刘广宵,侯青从,王风宇,董仁杰,突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分析及思

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12).

[6] 王建明.城市固体废弃物管制政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

理出版社,2007.

[7] 王靖楠. 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林

业大学.2012,4.

[8] 江源,刘运通,邵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推进循环经济学的前沿领域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9] 姜朝阳, 周育红. 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J]. 环境

科学与管理.2009.34(12):18-19.

[10] 张晓龙. 城市生活垃圾低碳处理模式初探[D].武汉理工大学.2012. [11] 孙玉梅. 城市垃圾分类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科技信

息.2011(17):16.

[12] Frank Convey.SimonMcDonnel.l TheMostPopularTax in Eu-rope?

Lessons from the Irish Plastic BagsLevy [J].Environmen-tal and

第5章 结 论

第29页

Resource Economics, 2007, 38 (1): 1-11.

[13] 王伟,周建勋,贾文超,葛亚军,吴世新. 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与技

术需求分析[J]. 环境卫生工程.2008.16(2):38-40.

[14] 宋海峰. 循环经济下合肥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2012.

[15] 孟帮燕,唐龙.日本、德国的垃圾分选校式及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11).

[16] 许金红.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1. [17] 王广起.公用事业市场运营与政府规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 [18] 张继承.生活垃圾回收市场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2010.8(1).

[19] 陶渊.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1. [20] 弘毅.市民社会理论的启示.当代中国的法律与发展[M].中国政法大学

出版社,2006

第5章 结 论

第30页

致谢

本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尹秀英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都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论文题目的选择,开题答辩到论文的修改至最终完成和顺利通过答辩,尹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尹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地度过本科生生活的地科院2009级各位同学,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完成,即将离校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四年学习生活中, 太多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以及一路上所有关心我成长的亲人

朋友们!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