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浅谈锡剧进入无锡地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 下载本文

打等乐种非常熟悉。而锡剧的音乐素材也被大量的运用到他创作的二胡作品中。

以《二泉映月》为例。《二泉映月》可以说是阿炳二胡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首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气息的二胡曲打动了千万听众的心,不仅受到中国听众的喜爱,在世界乐坛上也享有盛名,更成为多个世界著名交响乐团的保留作品,堪称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颗闪耀的明珠。仔细研究这首曲子,我们会看到它与锡剧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泉映月》的开始部份:

谱例1

锡剧“簧调”过门:

谱例2

(因簧调腔是降B宫调,为了比较上的方便,已将《二泉映月》开始部分移高小三度,同时“簧调”过门放慢一倍记谱。)[6]

相比之下,这一《二泉映月》的开始乐句在节奏、力度上的变化要多一些,演奏技巧上,对长短弓的使用、长音的处理以及换弓前顿音的使用,都赋予这段短暂音乐一种特有的深沉。比之簧调的过门音乐,这一开始部分表现的内容要深刻得多、复杂得多,然而,不管怎么变,它与簧调的旋律却基本相同。

再如《二泉映月》:

谱例3

第 5 页 共 11 页

簧调开篇

谱例4

《二泉映月》的这一乐句在全曲中出现了八次之多,歌唱性强,是极富特色的又一主要旋律。而在簧调开篇中的这一旋律又是锡剧曲调中极富特点旋律。[7]

因此,我们能否这样推断:阿炳在创作这首二胡曲时是以锡剧音乐为素材,继而发展了这首六分多钟的精彩乐曲。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地方戏曲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之间是有很大关联的,这让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地方戏曲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民俗风情,体会到地方戏曲是当地优秀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提倡以母语音乐文化为重要教育资源,继承和保护地域文化及原生态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引入具有地方色彩的地方戏曲艺术是具有一定意义与价值的。

(二)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引入地方戏曲的意义 1.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有报道称中国现在学钢琴的孩子人数已达2000万,学小提琴的达到1000万,还有学芭蕾的等等。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长柯蒂斯·普赖斯更是称中国将成为西方古典音乐的“救星”,改变古典音乐在西方听众日渐减少的惨淡局面。[8]该观点或许有些偏颇,但冷静想想,我们中是不是有很多人一提交响乐就认为那是高雅音乐,对其尊而敬之;一提民族戏曲就皱眉头,认为这是落后于时代脚步的,更有些人将戏曲定为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专利品”。面对西方艺术和流行文化的双重压力,中国的民族戏曲文化正在日渐消亡。

锡剧作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曾有着辉煌的历史。 60年代初,锡剧事业鼎盛,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在江苏省内各大城市进行演出,所到之处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成为当时上海各大剧院争相抢夺的“红角”,更被尊为“锡老大”。可现如今,锡剧事业不景气,不仅退出了上海这个大舞台,就是在它的发源地无锡,也很难看到一场正规锡剧团的演出。锡剧又回到了它的起跑点,出现在农村赶集、

第 6 页 共 11 页

婚庆节日的小戏台上,成为农民闲时的娱乐节目。但与之前的起点有所不同的是,现在的锡剧不再家喻户晓,老少皆爱,它只属于中老年人,并成为青少年眼中的“落伍艺术”。这也是锡剧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缺少青少年这个观众群。这与锡剧艺术在青少年中宣传普及不够是有很大关系的。家长只知道要孩子学钢琴学舞蹈,以备考试之需,而无锡地区的学校,在青少年的正规教育阶段,也很少甚至没有锡剧艺术的熏陶,这样就使城市的中小学生基本失去了接触锡剧的机会,更不用说对锡剧产生兴趣了。将锡剧引入无锡地区中小学音乐课堂,使学生有了解和接触锡剧的机会,从而慢慢培养他们对锡剧艺术的兴趣,这才是当务之急。面对西方世界文化艺术的强大攻势,只有充分了解本民族、本地区的优秀文化艺术,才能正确的面对和接受世界的多元文化。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应从小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将地方戏曲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也是体现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2.有利于母语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时对现在中小学生起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母语音乐文化、地域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界已经被广泛的提出,民族传统艺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地方戏曲作为一种母语音乐文化资源,生生不息的存在于中国大地之上,它记载了一方人民的风土人情、喜怒哀乐,表达了生长在这一地区的人民的性格与生活习性,是一种近距离的人文文化,是具有高度人文价值的艺术形式。[9]通过对地方戏曲的学习可以引导中、小学生正确看待并尊重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这也是母语音乐教育的一种体现。

另外,现在的中小学生都酷爱流行乐,但由于各种媒体出于营利性的目的,对传播的歌曲并没有很好的筛选,致使一些不健康的歌曲在网络、电台上盛行。如《香水有毒》、《那一夜》等,这些歌曲传播的是一种不道德的爱情观和及时享乐的不良思想。柯达伊在他的《儿童合唱队》一书中写道:“低级趣味极其迅速的传播开来,在艺术上,就不像服装那样无所损害。因为穿着低级趣味的人并不危害他自身的健康,但艺术上的低级趣味却是一种真正的精神疾病,它将人的心灵禁锢起来。使之无法接触经典作品及其赋予生命的‘营养’。没有了‘营养’,

[10]精神就会萎缩或发育不全,整个性格就会打上怪异的烙印。”现在的青少年中,

“早熟”现象严重,这一现象的产生与这些不良歌曲的大肆传播是有一定关系的,

第 7 页 共 11 页

这些歌曲的传播将会对青少年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而同是讲爱情,锡剧却有着积极地教育意义。锡剧的传统曲目大多以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如锡剧《珍珠塔》,它讲述的是家道中落的河南官宦之子方卿与表姐陈翠娥不顾姑母方朵花的阻拦,冲破封建礼教束缚,最终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方卿因家道中落,便去襄阳姑母处借贷,遭到姑母奚落,愤而辞归,立誓无官不进陈门。后方卿中试封官,乔装再至陈府,以唱道情①见姑母,不料姑母本性难移,终于自食其言,羞愧的头顶香盘,跪接方卿。这展示了方卿的不甘示弱、大智大勇、自强自立,同时教育我们恃强凌弱,嫌贫爱富的思想是不可取的,终将自食恶果。表姐陈翠娥不应方卿落魄而嫌弃他,也不应母亲反对而退缩,还以珍宝珍珠塔相赠的行为,体现了陈翠娥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且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这又对现如今社会的“拜金”思想起了很好的教育作用。《珍珠塔》是锡剧的典型曲目,它传递的是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及积极向上的道德观。锡剧中还有一些曲目是教导后人要保持创新思想及告诫后人骄兵必败的,如《红花曲》、《姑嫂练武》;教育后人要保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如《农家宝》等等。这些都是现在的许多流行歌曲中所没有的。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同时也是督促青少年正确成长的地方,进行“免疫工作”是学校的任务。加强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教育,让地方戏曲更接近中小学生的生活是刻不容缓的!

二、地方戏曲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引入当地的地方戏曲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各地中小学以当地的地方戏曲为切入点来进行戏曲教学,更容易使学生对戏曲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可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自教育部公布将京剧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这则消息后,社会各界便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其中争议最多的有两点。一是笔者先前提到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不应“独尊京剧”,而应“百花齐放”的问题;第二就是师资问题。作为试点的学校在引入京剧后发现,由于师资的不足,教学显得很困难。如广东、甘肃、浙江、江苏等地,这些地区因为平时接触很少甚至根本不接触京剧,所以当地的教师对京剧知之甚少,更别谈进行教学、教唱了。要知道,一个教师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

第 8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