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它通过天才作曲家普契尼天衣无缝的运用,使西方人感受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美,也成为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佳话。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于感受与鉴赏领域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唱歌曲
1、跟教师的琴声发“lu”模唱旋律。
2、教师有表情地范唱,学生小声试唱歌词,强调歌唱表情和声音位置。 3、你感受到这首歌曲是什么样的风格?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柔美、 婉转)。 学生回答意思相近的教师都给予肯定,并告诉其这就是小调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小调歌曲的特点 4、欣赏江苏风景
教师:学了江苏民歌《茉莉花》后,想不想欣赏江苏的风光?(设计意图:感受《茉莉花》的柔美、细腻与江南的人文风情也有关系。) 5、你能把自己总结的歌曲风格用歌声表现出来吗?
再一次听范唱,自己同时练唱,然后教师分组检查演唱效果。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评价能力。) 四、拓展欣赏(感受与体验多样《茉莉花》)
1、欣赏人声、器乐《茉莉花》片段(黑鸭子组合、女子十二乐坊演奏、萨克斯演奏)
教师:由于人们的喜爱和民歌的变异性,有了很多版本的茉莉花,各自风格不同。 2、欣赏宋祖英悉尼歌剧院演唱会视频片段 教师:《茉莉花》不仅中国人民喜爱,还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在多种重要场合都会奏响它。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举办了一场世界性的演唱会,就在这场演唱会里,她深情演绎了《茉莉花》,将《茉莉花》再度介绍给了全世界,获得全场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热烈的掌声。为她伴唱、伴奏的人中有很多是外国人。老师有个提议,我们一边欣赏一边也来跟着合唱队担任伴唱,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观看视频) 五、寄语未来
小结:《茉莉花》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还有许许多多如茉莉花一般美的民族音乐,期待着有一天在你们的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从你们的心田飞向世界!让我们再次高歌《茉莉花》!并在歌曲结束时随音乐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民歌是各类民间音乐的基础。在中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歌。一般来说,中国民歌可以划分成三大类别:(1)山歌;(2)小调;(3)劳动歌曲。 山歌 中国民歌的一种体裁类别。一般是指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等劳动中,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编唱的民歌。大多是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山歌的音乐极富地方特色,是民歌中风格性最强的品种。山歌的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南方有“客家山歌”、“兴国山歌”、“柳州山歌”、“江浙山歌”、“弥渡山歌”等;北方有“信天游”、“山曲”、“花儿”、“慢赶牛”、“爬山调”等;少数民族地区有蒙古族的“长调”,苗族的“飞歌”,藏族的“哩噜”,壮族的“欢”、“加”、“伦”以及彝、瑶族、黎族、畲族的各种山歌等。草原的“牧歌”,水乡的“渔歌”,平川的“田歌”或“田秧歌”,都与山歌的性质相类似。山歌的风格有的悠扬秀丽,有的豪放粗犷。各地山歌都有一些代代相传的曲调,歌者即在这些曲调上即兴编词歌唱。其曲调的节奏较自由,有字密、腔长的特点。乐段结构常见的有2乐句乐段、4乐句乐段,多为单乐段的反复或变化反复。
小调: 小调,又称小曲,曲式结构比较多样、复杂,有两个或四个乐句构成的方整性简单乐段结构,如《小白菜》、《都山小调》;有三个或五个乐句构成的奇数乐段结构,如《爱二娃》;有在四句的简单乐段后加衬词连接句,再将尾句加以重复构成的六句乐段。这是河北民歌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如《献花》、《三杯酒》等;有比较复杂的两段体结构,如同《荣莉花》;也有多对上下句组成的多句体结构,甚至有几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构成的大型套曲,《王婆骂鸡》。此外,还有许多因内容而异,较为自由或独立的调结构形式。 小调在河北各地是一种流传较广的民歌体裁,但是,各地的风格不同,例如在大行山一带,由于与山西地理上的接近,这里的小调风格就与山西民歌相似。承德地区东部和唐山地区北部的小调,则近似东北民歌风味。河北东南部的卫运河与漳河流域流行的小调,又与山东民歌、河南民歌互为影响。 河北小调的内容,相当广泛而丰富,有反抗阶级压迫、外族侵略的激昂悲壮的战歌,也有表现节日喜庆,轻快、活泼、热情奔放,娱乐性较强的歌曲,还有多种多样委婉细腻的抒情歌曲。 各地流传的小调,同时还与当地的民间说唱和地方戏曲有着密切地渊源关系,互相渗透,互为影响,如张家口地区的,“二人”,就是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民歌、小调为素村或利用民歌填词,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民歌,也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如《周总理来到俺们村》等等。
劳动歌曲: 人们在劳作场合演唱的歌曲。 领唱形式在我国民间的集体劳动歌曲中经常采用,如劳动号子等。
中国民歌有多种分类法。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在有些学者的论著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 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划分为若干色彩区。如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8个色彩区,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4至第6属南方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也有将南方片及过渡区分为云桂黔、川湘鄂、江浙、闽粤台等4个地区。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据。 风格色彩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的风格色彩、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等问题。按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认识、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此外,还有根据历史发展时期分类,或出于某一专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教学反思:为了能使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我作了如下的设计:首先,用黑鸭子组合演唱的《茉莉花》导入,营造一种清新的学习气氛。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认识茉莉花,了解茉莉花。然后通过《茉莉花》的传说引出《东边升起月亮》,并介绍中国民歌《茉莉花》也随着这部经典歌剧的流传而享誉世界,藉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及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茉莉花的旋律,并回答问题“你是否觉得这段旋律似曾相识,能否说出曲名及哼唱这首歌的旋律”,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课题《茉莉花》。学生通过教材提供的知识点,初步了解《茉莉花》及小调类民歌特点,使学生初步感知细腻柔美的江南风情,并感受歌曲的情绪。由于《茉莉花》的旋律学生非常熟悉,教材中的曲谱较为简单,学生很快掌握歌曲旋律。整节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只有在歌曲结束句的演唱上,由于学生气息运用不是很到位,有个别学生遇到了演唱上的困难,教师就在这里给予更多演唱方法上的指导。《茉莉花》有多种形式的演绎。通过本节音乐课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学生演唱兴趣正浓时,让学生听赏了东北民歌版的《茉莉花》,使学生感受了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授课时,我十分企盼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于是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细节,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听觉器官、视觉器官,让学生们喜爱民族歌曲《茉莉花》并使他们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茉莉花》;欣赏比较东北民歌、河北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茉莉花》,欣赏东北、河北民歌《茉。莉花》,比较感受地方民歌的音乐特点,了解《茉莉花》这首歌在世界 的影响力,进一步唤醒学生的民族热情。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用连贯、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演唱歌曲。 2、采用聆听、模唱、视唱方法学唱歌谱。 3、启发法、指导法、听唱法唱好歌曲。
4、指导学生从旋律、风格、语言上比较江苏民歌、东北民歌、河北民歌《茉莉花》的异同。 知识与技能:
1、用连贯而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茉莉花》。
2、 能够视唱《茉莉花》歌谱,感受歌曲旋律线的起伏。 3、唱好圆滑线,会背唱歌曲。
重点与难点:学唱歌曲;感受不同风格特点的《茉莉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第一声部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聆听了《茉莉花》,接下来让我们也来学一学
1、模唱歌曲:我们用“噜”哼唱歌曲《茉莉花》(提示:歌唱位置要高,注意运用气息支持唱)。
2、用手势 感受歌曲旋律线,同时哼唱茉莉花的旋律(上下起伏)
3、视唱歌谱:看看歌谱是几拍子的?老师把歌曲分成四句,大家试着把歌谱唱一下,边划拍边唱谱子。
(1)请同学们提出难点,鼓励同学之间互相解决,唱一唱. (2)老师纠正不足地方。唱一唱。
(3)教师提示:“圆滑线”要唱连贯、柔和,带着深情演唱。 4、再唱一遍歌谱。充满感情的演唱。
旋律中出现了哪几个音,这样的曲调我们称为(五声调式),它属于其中的哪一种?(五声调式) 5、学唱歌词
咱们填词唱一下。找一找不好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