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4届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卷(提优卷)(三)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下载本文

16.B(中;适合。)

17.D(都是语气副词,大概。A.介词,把/连词,用来。B.介词,比/介词,对。C.表转折的连词/表顺承的连词。)

18.B(到唐高宗时义仓的制度就开始遭到破坏了,而非宋时。)

19.而又有聚敛之臣/贪残之吏/剥下以奉上/刻私而徇公/往往窃前世恤民之法而为当今敛民之调者/累累皆是/则义仓者亦其一端也。(画对两处得1分)

20.(1)善于谈论法规的人,不在于他有一套远离当代、不同流俗的空谈,而在于合乎时宜罢了。

(2)不必靠刑法而民众乐意听从,不耗费国家资财而民众不为饥荒所困。 参考译文:

世上那些谈论治国之道和法规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主张以夏、商、周三代以至更远的尧、舜,当作取法的根本,而把两汉、隋唐看得无足轻重。然而三代、尧舜的办法不一定在今天都适合,两汉隋唐的措施,在今天也不一定都无成效。所以善于谈论治国之道的人,不在于他能搬出远古如何如何而发高论,而在于它的意见得当就行了;善于谈论法规的人,不在于他有一套远离当代、不同流俗的空谈,而在于合乎时宜罢了。

就以义仓而论,它不出现在尧舜时代,不创建于夏、商、周君王之手,而创始于隋,盛行于唐朝。义仓的原则是以赈济贫困为根本,以救助民众为首要任务,以广泛的援助为方法,以乐意交粮为准绳,以群众依赖为便利。各自在他们的家乡建立起仓库,各让所属的群众交纳自家的余粮。并设置管理义仓的官员,严格义仓的条令,丰收年便鼓励大家交纳粮食,灾荒年便取出发放给大家。这样,不必靠刑法而民众乐意听从,不耗费国家资财而民众不为饥荒所困。对朝廷来说,则有救济贫穷、抚恤饥荒的德政,对百姓来说,则无流离失所、饿死荒野的痛苦。在隋代则因长孙平的倡议而开始兴办义仓,在唐代则有戴胄将它推行开来,于是百姓生活赖以安定,国家开支得以减省,地方储备得以充足,而终于能够形成大业年间国富民强的政治局面。到唐太宗听从戴胄恢复义仓的建议,而终于形成贞观年间的太平盛况。后来到唐高宗时,义仓的制度开始遭到破坏,成了向百姓强行征收的项目。从这以后,义仓名存实亡了。由此看来,前代用作赈救百姓的措施,而后代变成掠夺百姓的手段;英明之主用以实现国家的治平,而昏庸之君却用它来扰乱天下,大概就是说的义仓这类事吧!

本朝革除了五代的苛暴法令,建立起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到现在已有许多年了。向百姓征调的租赋不能说不适中,征敛的名目不能说没有减少,救济贫困的政策不能说没有实行,造成各种弊病的根源不能说没有查究。然而连年以来,急于筹措守边的军费,向百姓又征收又索取,逐渐比平常厉害。而且又有那么一批善于搜刮的臣子,贪婪残暴的官吏,剥削百姓以讨好上司,夺取私物以充当公用,往往盗用前代赈救百姓的方法,而作为如今向百姓横征暴敛的名目,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而义仓也就是其中的一件。从前所说的义仓,是以恩义为宗旨而对百姓实施行救济;如今所谓的义仓,是以“义”为名而务求向百姓搜刮。从前

的义仓,是极力使百姓安定;现今的义仓,是极力向百姓聚敛。从前的义仓,是将仓建在乡里,让大家储粮,年成好则取之于民,民众饥荒又发给他们,不下命令而百姓听从,不须督促而百姓踊跃参加,所以说是以恩义为宗旨而实行救济。今日的“义仓”,则是仅有“仓”的名号而并无义仓的制度,有“义仓”的名目而没有义仓的实际作用。如果真能够恢复隋唐的方法而修建起仓库,探求隋唐设义仓的原意而施行恩义,那么救济饥荒,消除灾害,安定百姓,淳厚风俗,没有比建义仓更重要的了。假如不能这样而空设个“义仓”的虚名,以之作为搜刮的手段,那就不如不实行还好一些。 21.重商轻农 农民(意思正确即可)

22.诗人从开头“比屋皆闭户”的社会现状入手,层层展开场景,拓展画面,从“田间”至“比屋”,从“屋中”至“垄亩”,从“山颠”至“水府”,从“古来”到“如今”,从“仓”廪到“田”畴,都达到“随物赋形”的地步,让读者透过“皆”“尽”“犹”“常”等充满感情色彩的时间、程度副词而看到唐末重商轻农的政策给社会带来的不幸后果,虽属平铺直叙,却颇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23.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接写后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不扣分,但只写后句不给分。) 24.在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上,孔子主张“不患人”“不病人”,不随便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强调的是人要“克己”。“君子病无能焉”“求为可知”则是在“克己”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自我内省。通过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来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克己”“内省”两个要点各占1分,综合阐述1分。)

25.⑴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2)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 (3)闾阎扑地 钟鸣鼎食之家 (4)蓝田日暖玉生烟 只是当时已惘然 ⑸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26.提示:美好的东西往往早在我们的身边,甚至早被我们所拥有,只是有待我们去发现她,品味她,珍惜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