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4届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卷(提优卷)(三)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下载本文

(1)“我也是她人生的一层霜,一阵凉雨。” (2)“我不止一次讲,“老”是一个悲怆的词。”

13.文中共写了哪些“我怕来不及”的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14.最后一段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15.本文主题鲜明高调,但从取材内容看,作者为人处世始终低调。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认识。(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议仓 曾巩

世之言治法者,莫不以三代唐虞为之本而两汉隋唐为之末。然三代唐虞之法未必行于今而皆得其便,两汉隋唐之法未必行于今而皆失其利也。故善言治者,不在乎援古高论,在乎当而已矣;善言法者,不在乎超世迈俗,在乎宜而已矣。

夫义仓者不兴于唐虞之世也,不建于三代之君也,盖始于隋而盛于唐者也。其道以振乏.为本,以恤民为先,以博施为法,以乐输为率,以众赖为便。各于其社树之以仓,各令其民入之以谷。设其官守,严其戒令。丰岁则劝课而输之,凶年则发彻而散之。不烦于刑而民乐从,不费于国而民无困。于上有救贫恤饥之政,于下无转沟殒壑之苦。其在隋则长孙倡而始之,其在唐则戴胄举而行之。文帝从长孙之计,于是民俗以安,国费以省,邦储以厚,而卒能成大业之治焉。及太宗从戴胄之言,而卒能成贞观之风焉。降及天皇,其法始敝,为征取之科。自是之后,名存而实废矣。由此观之,前世所以恤民而后世所以暴民,明主所以为治.而昏主所以为乱者,其义仓之谓乎? .

国家革五代之苛,建一王之治,于兹有年矣。租赋之调不为不中也,配敛之科不为不节..也,赈恤之政不为不行也,敝滥之源不为不究也。然此岁以来,急于边费,以征以取,浸暴于常。而又有聚敛之臣贪残之吏剥下以奉上刻私而徇公往往窃前世恤民之法而为当今敛民之.

调者累累皆是则义仓者亦其一端也。夫昔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者也,今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名而务于诛求者也。昔之义仓,务所以安之;今之义仓,务所以掊之。昔

之义仓,则立仓于社,聚谷于众,年丰则取之,民饥则与之,不令而民从,不督而民劝,故曰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也;今之义仓,则有仓之号而无仓之制,有义仓之名而无义仓之实。诚能复隋唐之法而建其仓,探隋唐之本而行其义,则恤灾弭患、安民泰俗无大于此者。苟不.如是而徒立其号,以为征取之术,则不若勿行之愈也。 .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兹有年矣 兹:现在 .B.租赋之调不为不中也 中:中意 .C.则恤灾弭患 弭:消除 .D.以为征取之术 术:手段 .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道以振乏为本 则思知足以自戒 ..B.浸暴于常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C.名存而实废矣 木遭之而叶脱 ..D.其义仓之谓乎 其皆出于此乎 ..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论述了建立义仓的意义和目的,以及它在隋初、唐初曾经发挥过的巨大作用。议论有关义仓的问题,其旨在于抨击时弊。

B.建义仓本为农民丰年储存粮食,荒年用以救灾,是利国利民的善举。但到宋时,贪官利用义仓制度向百姓聚敛,“义仓”已名存实亡。

C.作者在文中无情地抨击了宋代官吏借“义仓”之名,行盘剥农民、谀上肥私之实,致使义仓不仅名存实亡,而且成了农民的一大祸害。

D.文章以明主、昏主如何对待义仓,义仓今昔的实质性变化,两两对照,一一剖析,脉络清晰,深刻有力。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而 又 有 聚 敛 之 臣 贪 残 之 吏 剥 下 以 奉 上 刻 私 而 徇 公 往 往 窃 前 世 恤 民 之 法 而 为 当 今 敛 民 之 调 者 累 累 皆 是 则 义 仓 者 亦 其 一 端 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善言法者,不在乎超世迈俗,在乎宜而已矣。(4分)

(2)不烦于刑而民乐从,不费于国而民无困。(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21—22题。(7分)

庄居野行 姚合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垄亩。 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边兵索衣食,此物同泥土。 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 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藜。上天不雨粟,何由活蒸黎?

【注】姚合(约779~约846),唐末诗人、官员。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 21.本诗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 的风气进行了正本清源,对受侮辱受损害的 表

示了深厚的同情。(2分)

22.这首诗几乎通篇用赋,体物写志,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5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23.上述材料所强调的共同人格修养与《荀子·劝学》中的“ ”(填写原文)可谓异曲同工。(2分)

24.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生观?请简析。(3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 ▲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

(2)执手相看泪眼, ▲ ,念去去、千里烟波, ▲ 。(柳永《雨霖铃》) (3) ▲ , ▲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王勃《滕王阁序》) (4)沧海月明珠有泪, ▲ 。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 ▲ 。(李白《行路难》)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浙江举办首届最美乡村评选推广活动,每当人们看到电视展播各地新农村的崭新风貌时,会惊奇地发现,有一些原本非常熟悉的山水田园、花草树木,一上了电视,竟然也是如此美丽,令人不禁感叹:平时我怎么就没发现呢?我为什么还要化那么多钱到远方去观光呢?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4年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提优卷)

语文测试卷(三)参考答案

1.B〔A项,便笺(jiān);C项,剽悍(piāo);D项,亘(ɡan)古。〕 ...2.A(B项,蹚水;C项,无序;D项,延伸。)

3.B(“考量”,指思考衡量,是对一件事情反复斟酌,反复的推敲不断的考虑。此处使用正确。A项前后文表达内容是由正反两方面构成的并列关系,应将“却是”改为“而是”。C项“点石成金”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此处可以改用“指点迷津”。D项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改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意谓正气难以修得,而邪气却容易高过正气,后比喻为正义而奋斗,必定会受到反动势力的巨大压力。也比喻有了成就以后,困难会更多。)

4.D(A项,成分残缺,可在“受”的前面加上“成为”。B项,句式杂糅,“是众所周知的”之前加上“这”。C项,“倡导”与“机制”不搭配。) 5.B(注意前后照应)

6.在我国征收遗产税有争议,支持者认为能体现公平和效率原则,反对者认为是对私人产权的侵犯。(只答“在我国征收遗产税有争议”得1分。)

7.示例:我要风,来无影,去无踪;我要云,飞啊飞,飞到天南海北;我要雨,不留情,清洗世界,滋润胸襟。(词语运用得体,句子表达顺畅4分,拟人手法恰当1分。) 8.B(文中指的是“??其间蕴涵了阴阳对立,相推相转的辩证思想”,而不是六十四卦。) 9.C(“汉字的内质具有敏感美,汉字的意象具有抽象美”概括不准确;“启迪了诗歌创作的灵感”指的是“汉字的意象更能抽象演绎出人无限丰富的想像与联想”后的结果。) 10.①认知方式。②哲学思辨。③审美灵动性。(每点1分。如果将②③合并回答也可以。最后一段的侧重点是“汉字教育”,不在此答题范围。)

11.①紧扣标题“我怕来不及”。②总领下文,表达“只争朝夕”的主题。③与结尾形成呼应,结构浑然一体。

12.(1)用“霜”和“凉雨”比喻我曾经给母亲带来许多不幸和心寒。

(2)用“悲怆”揭示“老”的内涵,说明“我”对“老”的认识,有一种十分伤感的情怀。 13.“我怕来不及”的事:①怕来不及奉献对父母的孝心。②怕来不及陪伴丈夫终生。③怕来不及热爱自己的孩子。④怕来不及实现自己的心愿。情感:这许多“怕来不及”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人生紧迫感,从而萌发出的“只争朝夕”的人生态度。

14.①排比和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把“我怕来不及”的急切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②用心灵独白的方式,抒发了“怕来不及”的急切心情和“只争朝夕”的人生情怀。

15.本文的主题在文章的首尾非常鲜明,人生必须“只争朝夕”,可谓“高调”。文中写“我怕来不及”取材于几乎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生活情结,如孝敬父母、敬爱丈夫、爱护孩子、善待朋友、淡泊生活等。情感十分朴实和真挚,丝毫没有高调和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