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逆反心理的困惑与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修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在高校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逆反心理,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研究揭示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困惑
逆反心理属于情感范畴,又叫反常情绪,它是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对另一个人(或一部分人)传递的信息不加思索,一概排斥的一种心理状态。或者说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教育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定式在特定的教育情形下产生的认知和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是导致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产生与教育目的、教育方向相反的一种心态。目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消极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和评价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情绪和行为表现。2008年5月,对我校附近四所学校1900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作用”的学生占23%,认为“有点作用”的占31%,认为“没有作用”的占41%,不表态的占5%;在回答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这一问题时,37%的学生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29%的学生选择了“灌输马克思主义”,19%的学生选择了 “讲大道理”,11%的学生选择“宣传党的方针政策”,4%的学生选择了“其它”。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持肯定态度,但同时也暴露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知不到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评价消极,这种认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行为表现。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抵触
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消极评价基础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抵触情绪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抵触。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品、学识、教育教学艺术有着他们自己的综合评价标准。他们普遍喜欢人品好、自信幽默、关心学生、有敬业精神、学术水平高、方法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然而,现实中这样的教师虽然有但并不多见,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论是从人品、学识,还是从教学能力来看,难免令学生深感失望,甚至产生排斥情绪。二是对教学内容的抵触。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呈现的基本上是一种绝对真理的形式,为学生展示的生活世界与社会现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教师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对正面宣传不信服,对先进人物及其事迹怀疑排斥,甚至对社会上某些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他们往往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教师的讲解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1[1]。
(三)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行为失范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认知不到位、情绪有抵触,导致其课堂行为表现失范。具体表现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态度不积极甚至消极抵抗,在课堂上看英语、小说、杂志等课外书,或者聊天、睡觉,甚至干脆溜号等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不仅不利于其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且容易导致其纪律观念松懈,感情用事,对不同看法不加分析地一概拒绝,既不利于其自身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其建立和谐的人及关系,更不利于其自身个性的完善与发展2[2]。因此,我们必须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四)社会认同度较低
在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看,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国内看,改革不断深入,深层次矛盾不断涌现,贫富差距、下岗失业和就业难问题、腐败
1
问题以及社会不正之风等不断干扰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问题。2004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社会负面影响仍然存在:一是由于高中阶段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目标,思想政治课仅仅是对名词、概念与原理的背诵,无形中忽视和贬低了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和功效,导致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就产生了重智轻德的倾向。二是进入高校之后,相对宽松自由的教育体制、就业的压力等促使大学生更加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放松了对自己思想政治方面的严格要求。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在某些行政主管领导心目中不及专业重要的事实以及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的种种不足,都是引起社会认同度不高的重要因素3[3]。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大学不是世外桃源,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在校园中也有体现,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贡献考虑的少了,对个人利益逐渐考虑的多了,思想呈现出反向思维的叛逆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矫正
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变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因此,对待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既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又要在深入分析查找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矫正。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归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人、说服人、塑造人的工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产生亲和力,取得实效性。
1、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大学生是在自己原有的思想认识基础上对教育内容进行评价与选择,通过自身思想的矛盾运动,调整认知结构,转化为动机和行为;另一方面,大学生又通过其行为体现认知的提高程度,反作用于教育者,从而形成双向运动4[4]。实践表明,凡是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教育教学效果就比较好;而那些把大学生视为消极被动接受对象的教育模式,就难以取得实效。
2、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
课程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的实现,就是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多,大学生素质、个性、心理以及家庭经济收入参差不齐,日趋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局面。教师应研究把握不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关注、尊重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充分认识和了解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不同需求,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
3、强化为大学生服务意识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应该与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体现大学生的长远利益,而且必须关注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眼前利益。只有与大学生利益指向相一致,教育才有针对性,才可能被大学生认同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把务虚和务实结合起来,要善于解读理利益,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5[5],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学业,真正关心和维护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逆反现象,既与教师角色活动的学校小环境有关,也与社会大环境有关。因此,矫正大学生逆反心理,必须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