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复旦大学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纪实 下载本文

开篇 子夜凯旋归

1993年8月30日,《解放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载了新华社于8月29日发自

新加坡的一条消息:上海复旦大学代表队今天下午在此荣获第一届国际(中文)大专辩论会 冠军。台湾大学队获亚军。复旦大学蒋昌建同学被评为本届辩论会“最佳辩论员”。

子夜。虹桥机场。喧闹了一天的国际航空港渐渐平静下来了。大厅里,灯光依然是那么

明亮,上书“热烈欢迎复旦大学辩论队胜利归来”一行大字的横幅分外醒目,横幅下站着5 位手持鲜花的女大学生,一派喜气洋洋。此时此刻,当晚最后一架班机——从香港飞来的 MU536Y已缓缓着陆。

来了,夺冠归来的将士们走过来了:那走向欢迎人群的步履掩饰不住连日来唇枪舌剑的

疲惫,而胜利的微笑依然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顷刻间,凯旋归来的教练和辩手们被鲜花、掌声、摄像机、话筒、闪光灯所包围。领队

兼教练俞吾金教授轻轻地推开了上海电视台记者伸过来的话筒:“你们还是多采访我们的队 员吧。”只见他紧紧地握住了迎上前来的校党委副书记宗有恒、秦绍德、程天权的手,竟不 知道说什么才好。

细心的严嘉从箱子里取出了一束特别包装的鲜花,穿过人群,来到了辩论队负责人张霭

珠老师面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个躬:“张老师,这束鲜花是我们特意在新加坡为您选的。” 张霭珠接过鲜花,眼眶禁不住湿润了。 蒋昌建、姜丰,一个是“最佳辩论员”,一个是唯一的女选手,此时此刻,纵然是“雄 辩滔滔”、“词锋锐利”,也杀不出记者们轮番进攻的重围。

在凯旋的队伍里,细心的人们注意到,顾问王沪宁教授、辩论队联络员、复旦大学人事

处处长张一华没有露面。悉知内情的人告诉笔者,他们已于10个小时前返沪:他们把鲜花 和荣誉留给了队员们。

在横幅前,队员们合影留念。

秦绍德宣读了杨福家校长访美返沪途中在香港给参赛队发来的传真:“热烈祝贺你们取

得的胜利,盼继续努力,为振兴复旦共献智慧。”

“复旦人太棒了!”作为一个老复旦人,并曾率领复旦代表团出征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

会的上海市高教局常务副局长伍贻康教授显得异常激动,“复旦再次夺冠决非偶然。只要埋 头苦干,复旦一定能向更高的高峰攀登!”

走出机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把话筒伸向俞吾金:“请问俞教授,复旦这次夺冠最

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俞吾金回答说:“??这次复旦辩论队的胜利,是复旦精神的胜利,是复旦凝聚力的表

现??”

呵,复旦精神!每每谈起“复旦精神”四个字,复旦辩论队队员选拔、训练和出征新加

坡的100多个日日夜夜就会在眼前闪过??

第一章 梦寻复旦园 一纸电传,给复旦带来了新的机会。杨校长果断拍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993年3月中旬,国家教委一纸电传,给复旦带来了新的机遇:

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将于今年8月份在新加坡举行,受邀国家和地区有美国、中国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10个。由于复旦 大学代表队在1988年于新加坡举行的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会上取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国家教委决定本届及今后各届的这一比赛均由复旦大学组队参赛。 新的机遇已经来临。复旦,你能抓住机遇吗?复旦的莘莘学子们,你们能抓住机遇吗?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上任不久充满自信的校长杨福家果断地表示。

复旦大学决策中枢快速反应:参赛领导小组成立了,校党委副书记秦绍德挂帅,副教务

长张霭珠任辩论队负责人,国际政治系系主任王沪宁教授任顾问、哲学系俞吾金教授任领队 兼教练,青年教师林尚立任副教练,人事处处长张一华担任联络员,也参加了领导小组,同 时成立了由30多位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指导团。

党委副书记秦绍德认为,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复旦大学,以至中

国大陆高校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检验。为了在新加坡夺冠,扩大复旦在国内外的影响,我们 不可有稍许的懈怠,务必选拔出最优秀的辩论员,进行高水平的训练,力争为复旦增光添彩。 3月26日,30多位专家指导团成员首次在文科大楼1004室聚会。

这一天,王沪宁教授好像特别轻松和潇洒:“这一次我是无官一身轻,顾问顾问,顾顾

问问就可以了??”其实,王沪宁的心情并不比俞吾金轻松。曾任第二届亚专辩论会复旦队 “教头”的王沪宁内心很清楚复旦此次通向夺冠之路的艰难。

“要准备赢,也要准备输,没有输的心理准备,就不可能有赢的希望。”著名历史学家

朱维铮教授直言相告,一语惊四座。

机会与挑战并存——专家指导团首次聚会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只能赢,不能输”对辩论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其最大的承担者,非领队兼教

练俞吾金教授莫属。

1977年入学复旦大学哲学系的俞吾金,10多年来发表了6部专著、100多篇论

文,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界的后起之秀。博士生导师辛敬良教授评价俞吾金“长袖善舞,才华 出众”。然而,在辩论这一新的领域里,俞吾金毕竟还是一个新手。 两幅引人注目的海报出现在复旦园。选拔赛紧锣密鼓。 第一、二轮落幕。专家教授品头论足——问题与希望同在

“光荣与骄傲再次向复旦人走来——1993年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会复旦代表队队员

选拔开始??”

3月28日,两幅引人注目的海报同时在校门口橱窗和中央食堂前的宣传栏出现。 对于亚洲华语大专辩论会,复旦人并不陌生。在5年前的那次比赛中,首次参赛的复旦

代表队过关斩将一举夺冠,向世界展示了复旦人形象。至今,伍贻康、王沪宁、顾刚、鲍勇 剑、李光斗、罗洁、吕巍在东南亚一带仍颇有名气。那风光的经历,令一代代复旦人引以为 自豪,难以忘怀。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中学生受到复旦辩论队扬威狮城的感染,从而选 择了复旦,此次出征新加坡的季翔、严嘉就是其中的两位。 国际政治系教授倪世雄在专家指导团成员首次聚会时,曾深有感慨地谈起这样一件事: 两年前,他去新加坡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也不知什么原因,在过新加坡海关时受阻。在办理 有关手续时,倪世雄与一位新加坡民航工作人员谈起1988年复旦大学代表队在新加坡第 二届亚专辩论会上夺冠的往事。这位工作人员一听说倪世雄是复旦大学的教授,竟翘起了大 拇指:复旦大学,真棒!然后示意倪世雄不要排队办手续了,跟着他过了海关。就这样,倪 世雄在新加坡走了一趟“后门”。

今天,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烽烟再起。“复旦人就是要到国际舞台上走一走”。同学们

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踊跃报名参赛,其中也不乏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有的同学说,我们 虽未必有进军新加坡的实力,但参与就是对选拔的支持,也是对自我素质的检验和超越。 经过精心准备,在3108教室举行了三场主题为“我看21世纪”的演讲比赛,作为

第一轮选拔,演讲现场设有临时报名处,继续接受同学报名,三天来共有86名同学登上讲 台。

专家指导团的老师们对首场选拔赛十分关心、重视。三天里共有21位专家45人次出

席担任评委,此次,评委阵容之强大,水平之高,在复旦是空前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的 专家教授连续三天到场评审;有的教授带病出席;有的评委在评分之外还认真写上对选手的评语,保证第一轮选拔工作的圆满成功。

竞争需要的是实力。尽管那几天文科图书馆哲学社会科学书刊的周转率直线上升,尽管

在复旦园内颇有名气的一些中青年文科学者一天到晚常有来自参赛学生的电话请教,然而, 临时抱佛脚,毕竟晚矣!

面对400多名学生及近100名参赛者,朱维铮教授仍然大泼冷水:美国、加拿大的

一些大学,华裔学生占40%,精华所在,我看今天演讲的学生没有几个能与之媲美。 泼冷水,有可能浇灭燃烧之火,也可能使人清醒。 听朱教授娓娓评说,整个3108教室出奇的安静。 竞争是严峻的:86名参赛者在首轮比赛中淘汰近半。

4月7日、8日,44名选手以两人对辩的形式,就“经济发展必然使社会道德水准提

高”、“综合国力的提高关键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两个辩题展开第二轮角逐。 4月15日晚,第三轮选拔在3108教室举行。

比赛程序严格按照新加坡大专辩论赛规则。24名同学分成6队、三组就“传统文化可

以促进现代化”,“庞大的人口必定导致人口素质的下降”,“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不能避

免环境污染”三个辩题展开激烈的辩论,由于有较充分的准备和教练的指点,各队在围绕辩 题拓展的广度和开掘的深度上都较前二轮比赛有明显的进步,辩论中的机智与幽默不时激起 同学们的笑声和掌声。

1993年4月20日,一个令新一代复旦人

难以忘怀的日子。秦绍德评说:这是重温复旦梦之热。钱冬生预言:复旦必胜,复旦必兴!

1993年4月20日晚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第四轮选拔赛——也就是决赛在31

08教室举行。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

下午2:30,所有的座位被大大小小的书本占满,桌上像铺着一面面万国旗。 5:30,前后门挤得水泄不通。四个角落像假山一样堆起桌椅叠满了人。教室里除了

主席台、评委席已无一寸空地。

5:45,所有窗台人满为患,像挂了几重厚重的帘子,室内燠热,空气混浊,但人人

表情兴奋,情绪激动。

6:00,两个斯文的女孩无法走到同学代占的座位,情急之下,爬上窗台,从桌子上

走过,满座皆惊。

6:30,辩论赛开始,顿时鸦雀无声。

笔者奋力从后方挤入,置白眼讥讽于不顾,骗到一立锥之地,两脚只能交替独立,直至

8:30结束。所幸视野开阔,纵观全局,心中也激动起来。近年来,从未见过如此热烈场 景,从未听说哪次活动能吸引如此众多自愿的参与者。选拔赛从3月31日第一轮演讲赛至 今,一场比一场热,一次比一次沸腾。秦绍德老师如是说:“这是重温复旦梦之热;是带动 复旦沉闷的学术文化发展之热;是同学力图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我之热。”校党委书记钱冬 生评价这一轮比赛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他激动地说:“复旦必胜,复旦必兴!”

紧张的辩论之余,笔者采访了周围的同学。问及他们为何来看辩论赛时,他们的回答见

仁见智,但都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对“辩论”的浓厚兴趣,二是对复旦的殷殷爱心。一位同 学说:“这是展现复旦风采,重振复旦雄风的极好机会,我很关心入选同学的表现,他们不 仅代表自己,更体现复旦学生的素质和水平。”这句话代表了很多复旦人的心声。请看:当 介绍各位参赛选手时,他们以长时间的掌声表达着诚挚、热情的欢迎。当辩论中出现精彩的 辩词时,他们暴风雨般的掌声往往淹没了对方选手的声音。

过五关,斩六将,6位复旦辩手脱颖而出。俞吾金:通向新加坡之路才刚刚开始 马不停蹄。4月21日,参赛领导小组组织8名通过第四轮选拔的同学在文科楼进行了

笔试。他们是:何小兰(女)、姜丰(女)、严嘉、张谦、季翔、蒋昌建、孙强、王琰。笔 试试题包罗各学科知识,分为选择、填空及综合分析三部分,主要考察同学的知识积累及分 析判断、文字能力。

4月22日上午8:30,专家面试在文科楼1004室举行,8位选手按照抽签决定

的次序先后逐一接受专家面试。在前五分钟的时间里,每位同学阐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及对其与改革开放关系的认识,在接下来的十五分钟时间里,回答专家们从各个领域内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