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学练习题(还差第六章) 下载本文

三、简答题

1、何谓“国内生产”?SNA及我国新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的范围应该如何界定?

国内生产是指全体常住单位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其生产成果属于“国内产出”。

SNA及我国新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的范围:即是“综合性生产”观念所界定的国内生产范围囊括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部领域,其中,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和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气水业和建筑业)从事货物生产,第三产业则从事服务活动。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领域十分广阔,既包括商业、货运和邮电通信等“流通部门”,也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居民服务等一般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还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福利服务的部门,以及国家机构、政党、社团、军警等社会公共服务部门。

2.简述国内总产出的概念及其构成。

国内总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体(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所有常住单位)的全部产出之和。

国内总产出的实物构成可从不同角度考察:从产品形态看,它包括货物与服务;从实现方式看,它包括商品(经过市场流通)与非商品(不经过市场流通);从经济用途看,它包括生产资料与消费品,或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从价格的角度看,国内总产出又是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体生产的各种产品的完全价值之和,其价值构成为:(1)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包括劳动手段转移价值c1(即固定资本消耗)和劳动对象转移价值c2(即中间消耗);(2)活劳动新创价值,包括必要劳动价值v和剩余劳动价值m 。国内总产出的价值构成可表示为:Σ(c1+ c2+v+m)= C1+C2+V+M = C+V+M。

3.货物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有哪两种?这两种核算方法的基本原理、之间的区别及其相应的应用领域是什么?

货物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有两种:企业法和产品法。 企业法的基本原理是:以单个企业作为基本统计单位,按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总产出;同一企业内部不能重复计算被消耗品的转移价值,但在不同企业之间则允许重复计算。产品法的基本原理是:以具体产品为统计对象,凡是某一生产过程的预期有效成果(通常就是统计目录中规定的产品),无论是否属于有关经济单位的最终生产活动成果,均应计入该单位的总产出。

企业法与产品法的主要区别:企业法,一个经济单位(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是准备出售,就要作为该企业的最终成果计算总产出,而如果作为消耗品自用(自制设备除外),就不是企业的最终成果,也不能计入其总产出;产品法,一个经济单位(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要被列为统计对象,则无论出售还是自用,都要计入该单位的总产出。

企业法和产品法的应用领域:农业总产出和建筑业总产出的核算,使用产品法核算,工业总产出的核算,使用企业法核算。

21、简述服务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及相应的应用范围。

服务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包括:追加价值法(主要用于计算商业和货物运输业的服 务总产出);营业收入法(用于各种营业性服务企业的服务总产出核算,如旅馆业、旅游业、生活服务业、信息咨询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文化教育、卫生和科技服务等行业);服务费用法(各种形式的佣金、手续费、交易费和其他服务费;成本费用法(政府服务,其他非营利、非市场服务);虚拟推算和抽样推断方法。

9

4.简述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概念、构成,并说明它们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中间产品就是核算期生产、又在期内被消耗或进一步加工的生产资料。中间产品的实物构成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和为生产的有关服务活动等。

最终产品就是核算期生产且在期内未被消耗或加工、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最终产品的实物构成包括:(1)核算期生产的消费品(有关货物和服务);(2)核算期生产的用于资本形成的产品(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变动和贵重物品净获得,主要是货物);(3)用于出口的产品(有关货物和服务)。

正确区分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应注意三个问题:(1)从全社会或经济总体的角度区分,“社会最终产品”有别于“企业最终产品”。比如煤矿的产品就是煤,如果生产过程中被用作燃料或原料,它是中间产品,如果被居民用来烧饭取暖,或者用于增加生产部门的库存、用于出口等,就是最终产品。(2)与生产范围的划分方式相结合,适当贯彻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例如,在SNA中,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者都包含货物和服务的内容,生产部门消耗掉的货物和服务属于中间产品,其它产品则属于最终产品。(3)关于最终产品与增加值的概念区分。最终产品是整个社会生产的最终成果,社会生产的每一环节都对最终产品的形成有所贡献,但是,并非每一个生产单位或部门都能够提供相应的最终产品。每个企业创造多少增加值,与其是否提供或提供多少社会最终产品并非一码事。不过,从使用角度看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等于从生产角度看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

5.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试写出从生产、分配和使用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本国全体常住生产者所创造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量,它等于国内总产出扣除全部中间消耗之后的余额。

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分别从生产、分配和使用角度计算。 生产法计算公式:

GDP=Σ(各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的中间消耗)=Σ各部门的增加值。

分配法计算公式:

GDP=Σ(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Σ各部门的增加值)。

使用法计算公式:

GDP=国民总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出口-货物和服务进口)

6.什么是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过程的结果是什么?

收入初次分配是指产品价值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直接分配,它所提供的收入是各经济主体得自生产活动的“原始收入”。 初次分配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财产收入。

收入初次分配过程的结果是:对于一个部门来说,是该部门的原始总收入余额,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该国的国民总收入。

各部门以其增加值为分配的初始来源,在经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财产收入等形式的一系列收支关系后,形成各自的初次分配结果,即原始总收入余额。某部门原始总收入余额= 该部门增加值+该部门获得的各种初次分配收入?该部门支付的各种初次分配收入。

在初次分配流量的汇总过程中,本国所有常住单位之间的收入与支出在总量是相互抵消的,只有发生在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的收、支流量才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原始收入总量。这样,对于一国来说,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就是“国民总收入”指标:GNI = GDP +得自国外的初分配收入(或要素收入)?对外支付的初分配收入(或要素收入)。

10

7.什么是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过程的结果是什么?

收入再分配是指初次分配之后的所有收入转移过程,它所提供的各种收入是由有关原始收入转化生成的“派生收入”。

收入再分配过程的结果是:对于一个部门来说,是该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扣除折旧后,则为该部门的可支配净收入。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该国的国民可支配总收入GNDI,扣除了折旧后,则为国民可支配净收入NNDI。

某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 该部门原始总收入+该部门获得的各种再分配收入?该部门支付的各种再分配收入

某部门的可支配净收入= 该部门原始总收入+该部门获得的各种再分配收入?该部门支付的各种再分配收入-固定资本消耗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GNDI = 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之和=国民总收入+得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NNDI = 各部门的可支配净收入之和=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本消耗

四、计算题

3-19、已知某地区如下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1)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服务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服务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为(即相当于)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为18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9)未含在各部门产出中的产品税净额(即不可抵扣增值税)为200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生产总值(即地区GDP)。

解答:(单位:亿元) (1)生产法

该地区GDP=Σ(各部门增加值)+未含在产出中的产品税净额 =Σ(各部门总产出-部门中间投入)+未含在产出中的产品税净额

=(280-62)+(960-340)+(326-83)+(188-35)+(237-68)+(452-85)+(530+530?10%-76)+200=2477 (2)支出法

该地区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1886+548+(75-32)=2477 3-20、已知有关报告年国民经济资料如下:国内生产总值94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58亿元,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1.2亿元,来自国外经常转移净额0.5亿元。试计算报告年的以下指标:(1)国内生产净值;(2)国民总收入;(3)国民净收入;(4)国民可支配总收入;(5)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解答:(单位:亿元)

(1)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940-58=882 (2) 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940+1.2=941.2 (3) 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本消耗=941.2-58=883.2

(4)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941.2+0.5=941.7

11

(5)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净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883.2+0.5=883.7

3-21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980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417亿元,上缴生产税102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3.5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63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2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6亿元,支援灾区捐款4亿元,上缴所得税65.8亿元。试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总收入(余额)和可支配总收入。

解答:(单位:亿元)

总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980-417-(102-3.5)=464.5 总原始收入余额=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464.5+(28-63)=429.5

可支配总收入=总原始收入余额+经常转移收入净额=429.5+[0-(6+4+65.8)]=353.7

第四章 投入产出核算与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经济学家( A )于1936年提出来的 A、列昂惕夫 B、科普兰 C、瓦尔拉 D、斯通

2、我国第一张表全国规模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于( B )年编制。 A、1973 B、1982 C、1981 D、1988 3、就全国来说,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 B )

A、总投入等于总产出 B、最终产品等于总产出

C、总产出即全部物品和服务的产出 D、最终产品的完全价值等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

4、投入产出核算中采用产品部门分类,是因为( C )。.

A、产品部门分类比较简单 B、按产业部门分类的投入产出表无意义 C、产品部门更能够揭示产品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 D、产业部门分类只适合于行政管理

二、多项选择题

1、 投入产出表第一象限( ACD ).

A、是中间使用象限 B、是最终使用象限 C、其行表示的是中间产品 D、其列表示的是中间投入 E、其行于列表示的都是产品

2、在1993年的SNA中,所论及的投入产出表实际上有两种形式,即( AB )。 A、对称型投入产出表 B、供给和使用表 C、投入矩阵 D、产出矩阵 E、商业和运输费用矩阵

3、SNA中的使用表由四个象限构成,即(

ACD )。

A、第一象限中是中间使用象限 B、第二象限中是中间使用象限

C、第二象限中是最终使用象限 D、第三象限中是增加值构成象限 E、第四象限是最终使用象限

4、投入产出表中的主要平衡关系有( ACDE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