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的在病理中的临床意义 下载本文

功能与正常细胞相似。这种肿瘤细胞的生长仍然依赖原来的激素环境调节,称为激素依赖性肿瘤,临床上称为ER阳性乳腺癌。有些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其受体系统保留很少或完全丧失,不能再作为激素的靶细胞,其生长不再受激素的控制与调节,临床上表现为ER阴性乳腺癌。Jensen发现ER后,很快又发现PR,并证明PR的合成与雌激素和ER复合物在核内发生的变化过程有关,PR的形成直接受ER的控制和调节,故PR阳性的乳腺癌,ER大多为阳性。 临床上可以通过对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检测,得出肿瘤细胞内激素受体含量的水平,从而提示乳腺癌的预后信息和指导内分泌治疗。据报道乳腺癌ER、PR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0%~60%、30%左右。许多文献均已证实,ER、PR变化与乳腺癌病人预后密切相关,亦与其他公认的预后因素,如肿瘤分级、倍体性及分期有关。高分化肿瘤或临床分期较低的肿瘤ER、PR更可能阳性,受体阳性肿瘤细胞的明显减少与细胞增殖分级增高、c-erbB-2癌基因扩增增加及EGFR表达增加有关。免疫组化抗受体检测可预测乳腺癌对激素治疗的反应性。无ER或PR表达的肿瘤对激素治疗通常反应性差,而ER及PR阳性肿瘤则对激素治疗反应性高。

1974年美国Bethesde国际会议,综合世界各国400多例各种方式的内分泌治疗报道,表明事先未经激素受体测定的乳腺癌患者,应用内分泌治疗有效率只有30%;而经ER测定阳性者有效率达55%~60%,受体阴性者有效率5%~8%。TAM治疗无效的原因与ER的异常结构有关。其后多年病例不断积累,报道的有效率基本在这一水平。1998年美国临床肿瘤年会(ASCO)国际权威协作临床研究报道 37 000例乳腺癌患者的结果表明:①乳腺癌术后辅助三苯氧胺(TAM)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死亡率;②TAM对绝经后患者有效,绝经

前患者也有一定疗效;③ER阳性患者用TAM效果最好,ER不明的患者也有效;④辅助化疗后加用TAM,能进一步提高疗效;⑤延长服药时间能提高疗效;⑥服用TAM明显降低对测乳腺癌发生率;⑦长期服用TAM会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二、PS2基因

PS2蛋白是Masialowski于1982年从激素依赖性乳腺癌MCF-7细胞株中提取出来的雌激素诱导蛋白之一,在乳腺癌中表达阳性率约为43%~58%。PS2基因受雌激素调节和控制,在雌激素诱发和控制下才能转录,产生PS2蛋白。换言之PS2依赖于ER的存在。可以认为,PS2基因的存在与ER、PB存在着密切正相关关系。Gion研究446例原发性乳腺癌,观察PS2与ER、PR关系。结果68.5% PS2阳性病例,其ER、PB均阳性;而PS2阳性其ER、PR均阴性者不足3%。Gillesby等报道ER(+)者中有59%,PR(+)者中有60% PS2呈阳性。大量研究表明,PS2蛋白可以显示功制性雌激素调节系统,能更好的指导临床抗雌激素治疗。目前认为PS2对判断预后及指导内分泌治疗均有价值,阳性者预后好,复发率及死亡率均较低,且内分泌治疗有效。作为内分泌治疗效果预测的指标,PS2可以补充ER、PR的不足,甚至有学者认为PS2更优于ER、PR。如果将三者结合使用,可达到相当满意的效果。当三项均阴性时,内分泌治疗很少有效,预后甚差。 三、c-erbB-2癌基因 c-erbB-2癌基因是乳腺组织细胞中较常见而易激活的原癌基因。在多种腺癌细胞中此癌基因均有高水平表达,报道最多的是乳腺癌。c-erbB-2癌基因的异常表达扩增见于25-30%的原发性乳腺癌病例,并且仅限于癌细胞,而不出

现于正常乳腺上皮。c-erbB-2扩增与 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呈负相关,与肿瘤级别较高有关。c-erbB-2基因表达阳性者可使ER阳性病人对内分泌治疗的反应率降至20%;ER阴性病人内分泌治疗几乎无效。c-erbB-2癌基因的扩增或过度表达还与乳腺癌的复发、转移及生存期明显相关。过度表达者其术后早期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增加,生存期缩短,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c-erbB-2的过表达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另有研究表明,乳腺癌c-erbB-2表达阳性病例其瘤肿往往大于2cm,因此推测其蛋白产物p185过量表达可能与肿瘤的生长速度有关。因而c-erbB-2的强阳性表达可作为识别早期乳腺癌的有效指标。 近年来有人提出\四联\检测,包括ER、PR、PS2以及c-erbB-2。 ER、PR、PS2阳性表达的乳腺癌激素治疗的敏感性高,无c-erbB-2基因过度扩增的乳腺癌同样治疗敏感性增加。相反,前三者阴性而后者阳性的乳腺癌,通常其复发率、死亡率均高,预后差。 四、P53抑癌基因 p53是一种抑癌基因,是人类研究最多的基因,分野生型(Wtp53)和突变型(Mtp53)。Wtp53在正常组织内含量低,半衰期短,仅30~60分钟,而免疫组化的敏感性无法检测如此微量的抗原成分。当p53突变后,能和进入组织内的各种病毒蛋白、Wtp53蛋白、正常等位基因蛋白和热休克蛋白等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在组织内的半衰期长,含量逐渐积累,为免疫组化的检测提供了条件。其阳性表达率约25%-35%。Wtp53在正常组织中能参与细胞从G0期进入G1期的负调节。从而控制细胞的增生,同时诱导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当p53突变后则丧失了启动细胞凋亡的能力,结果使肿瘤细胞数目增加,从而使细胞呈现无休止生长而凋亡受到抑制。在乳腺癌增生过程中有Mtp53基因表

达,并随着非典型增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53表达水平与细胞的高度增生及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分化越低恶性程度越高的肿瘤,p53基因水平越高。p53基因蛋白阳性和ER阴性的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生存期短。 五、nm23

nm23又称为抗转移癌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产物是由152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与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的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人类nm23基因有2个亚型:nm23H1和nm23H2,两者有88%同源性, nm23H1与乳腺癌的预后关系更密切。nm23蛋白具有NDPK功能,通过影响微管聚合而调节细胞运动,并通过影响G蛋白的信号传递而发挥负向调节作用,从而抑制肿瘤转移。但其作用并不依耐于NDPK的活性。有实验结果表明,与转移潜能有关的是nm23/NDPK的表达水平而不是NDPK的活性。nm23是独立预后指标,其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ER、PR和C-erbB-2无关,与淋巴结转移状况、组织学分型、分级及临床分期均有显著关系,nm23高表达者的预后明显好于低表达者。nm23表达降低的乳腺癌分化较低,ER表达水平低,并常常出现淋巴结转移,预后不良。在乳腺癌进展过程中,nm23的表 达水平降低。通过检测nm23可以把腋淋巴结阳性病人中可能发生远处转移和腋淋巴结阴性病人中有潜在高转移倾向的病例筛选出来,进行相应的预防性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六、多耐药(MDR)基因 肿瘤细胞耐药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引起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多药耐药性,即肿瘤细胞接触一种抗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多种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的其它抗癌药也产生耐药性。多药耐药(MDR)基因的产物P糖蛋白(P-gp)是一种跨膜蛋白,作为“药泵”功能引起癌细胞产生耐药,它具有膜转运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