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教案 下载本文

17

制管理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

(3)梅约“霍桑实验”的启示 (2)巴纳德的组织协作论 (3)行为科学的基本观点 3、现代组织管理理论

(1)组织系统论 (2)组织全变理论 (3)组织经济理论 三、组织管理方式

1、家长制的管理方式 2、科层制的管理方式 3、官僚主义问题 布置作业:

1、思考题:(1)组织的概念与特点。(2)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3)科层制理论及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2、推荐阅读:(1)朱国云:《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于显洋:《组织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九章 社会制度

教学目的:1、让学生掌握社会制度的涵义、构成要素、主要特征和功能。2、让学生了解主要的社会制度,理解中国的单位制度的内涵、特征及其变迁。

教学重点:社会制度的涵义、主要特征和功能,中国单位制的内涵、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单位制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时安排:4 教学内容

1. 社会制度的含义

1、社会制度的定义: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制定的,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协调社会关系,具有普遍和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 2、社会制度的形成:习俗→行为准则→公共规范→制度。 3、制度的构成要素:

(1)观念系统 (2)规范系统 (3)组织系统 (4)设施系统

4、社会制度的特征:普遍性、稳定性、集体约束性、自我维护性和惯性。 二、社会制度的功能

1、功能:维护社会秩序;提供行为准则;社会控制;协调社会关系。 2、功能分析

(1)显功能分析 (2)正功能分析 三、主要的社会制度 1、家庭

(1)家庭的功能 (2)家庭的结构 (3)中国家庭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2、经济制度

(1)内涵和构成要素 (2)经济制度的基本类型 (3)中国经济制度改革

3、政治制度

(1)对权力分析的三种模式 (2)权威的三种类型 (3)三种政权形式

18

(4)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的三种范式

4、教育制度

(1)教育的功能 (2)教育的悖论 (3)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四、中国单位制度分析

1、单位制度的内涵及其特征

(1)内涵:单位制度是国家通过具有特殊功能的科层组织对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并通过这种再分配实现有效的政治控制的一种体制。但未使这种再分配体制下的制度化组织。

(2)特征:短缺经济和福利的单位分配制;存在多冲控制向;结构科层化和功能科层化的分离;永久性就业;制度依附性。 2、单位制形成的影响因素 3、单位制的运作机制 4、单位制的变迁

布置作业:

1、思考题:(1)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与构成要素。(2)中国单位制的的含义与特征。(3)政治制度的功能分析。

2、推荐阅读:(1)孙立平著《社会学导论》;(2)戴维 波普诺著《社会学》; 第十章 家庭、婚姻、性、社会性别

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家庭、婚姻与性是连结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是构成人类“初级生活圈”;把握性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性存在”;了解婚姻与家庭研究的主要方面;理解社会性别是女性研究和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石与核心 。

教学重点:家庭、婚姻与性是连结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是构成人类“初级生活圈”、性存在和社会性别的概念。

教学难点:性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社会性别理论与以往的性别角色理论的异同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时安排:4 教学内容

1. 研究概述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1、家庭、婚姻、性、社会性别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意义

家庭、婚姻、性、社会性别这一“初级生活圈”是最深刻、最直接、最总要的人类关系。人类生活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中最基本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在这一关系中反映的最充分、最集中。

2、家庭、婚姻、性、社会性别的相关物

(1)爱情 (2)生活方式 (3)经济活动 (4)年龄构成 二、研究的独特视角

1、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社会性别都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

2、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他们又都是社会管理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强制的社会摄制。

1. 婚姻家庭社会学

19

一、定义

1、婚姻: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是指(1)两人按章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2)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婚姻可定义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2、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可定义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作为社会设置,家庭可定义为——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二、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

1、家庭的规模与结构 2、家庭的关系:性爱、生殖、亲情 3、家庭的功能:经济、保障、情爱、教育、生殖等功能 4、影响婚姻家庭的各种因素 三、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 1、婚姻的准备与结婚 2、婚姻的维系、发展与破裂

1. 性社会学

一、学科发展是与主要理论

1、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性社会学确立期。此期的成果:人类的刑现象却不仅仅是生理或者生物的单纯产物。性现象里包括社会因素,社会也与性现象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20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是性社会学创立自己的基本理论期。德国德莱克创立了性政治学。美国的金西开创了“性释放总量”理论。

3、从50年代初到目前,是性社会学的发展期。此期,(1)关于性现象的社会调查报告不断涌现。(2)关于性现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宏观研究和思辨研究也在不断发展。(3)比较公认的和规范的性社会学的理论创建。 二、性存在的概念

1、性存在是一个更为广泛和全面的概念。它包括性的生物存在、心理存在和性的社会存在。 2、性存在是人类“初级生活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3、性存在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形态之一,与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三、性的社会因素

1、性的生命周期:无性→有性→无性。 2、性的性别规定 3、性的阶层规定

4、性的语言系统与相关行为的训练

5、涉性的人际交往 6、性生活中的社会因素。 四、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

1、性、爱情、婚姻三者的关系 2、色情品传播与嫖娼卖淫 3、与性有关的社会问题 4、性教育

1. 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

一、概念的来历

1、性别角色这个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他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立期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 2、在“女权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原有的性别角色概念逐步发展变化为“社会性别”的概念体系。,

二、概念的具体化

性别理论的重构:第一,社会性别不是从染色体性别开始的,依次决定后面的各个层次;第

20

二,各个层次之间并不必然应该统一;第三,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而是容易变化的,尤其是可以通过互动和冲突而变化。 三、社会性别的定轨

社会性别定轨是社会对于男人和女人设置了一整套文化模式、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形成的。 四、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

布置作业:

1、思考题:(1)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的异同。(2)社会性别理论与以往的性别角色理论的异同。

2、推荐阅读:(1)美国 约翰 盖格农:《性社会学——人类性行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美国 爱德华 劳曼:《美国人的性生活》,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3)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分析社会结构及其运行的重要内容,理解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调整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掌握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基本含义,知道社会分层现象研究两大理论传统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分层的状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现实变化。

教学重点: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涵义、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教学难点:对多元分层结构的量化分析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时安排:4 教学内容

1. 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分层现象体现着社会不平等。研究社会分层是分析社会结构及其变迁是必须要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社会地位的差异使得(1)面对同样的社会现象,人们常常吃不同态度;(2)在同一社会情境中,面对同一事态,人们的行为表现也常常出现很大差异。 1、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

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地位差别→社会分层

2、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之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现实的社会交往过程中,社会地位既是人们相互识别、像对待的重要标志,又是人们互动影响力的主要源泉和基础。社会地位可分为正是的社会地位和非正式的社会地位。 3、个人地位的多重性:个人地位的非为一性。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1、社会分化及其后果

社会分化即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其后果:其一,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功效。其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2、社会分化类型:水平分化、垂直分化。 三、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 1、阶级、阶层的一般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