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树叶在地面上的影子
B.
景物在水中的倒影
C.
人的腿在水中“变短”了
D.
皮影在幕布上的影子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沿直线传播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被物体挡住,形成影子,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A错误;
B、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B错误
C、人的腿在水中“变短”了是光线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水面偏折,看起来腿在水中“变短”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故C正确
D、皮影在幕布上的影子,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
第17页(共49页)
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2分)如图所示的用电器中,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是( )
A.
电脑
B.
电风扇
C.
电熨斗
D.
电视机
【分析】电流的热效应就是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结合用电器的能量转化可做出判断。
【解答】解:
电风扇主要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视、电脑主要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声能,只有电熨斗是把电能转化为内能,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第18页(共49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电流的热效应,以及电能和其它形式能的相互转化,是一道基础题。
4.(2分)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小明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与镜片上小水珠形成过程相同的自然现象是( )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
【解答】解:镜片上蒙上一层水珠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A、湖面上冰化成“水”,固态冰变为液态水,是熔化现象,故A错误;
B、草叶上形成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B正确;
C、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
D、树枝上形成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液化及液化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5.(2分)下列实例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 A.在旅行箱下端装有底轮 B.给自行车的转轴加润滑油 C.汽车轮胎上制有较深的花纹
D.磁浮列车运行时使车身与轨道间形成间隙
【分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使接触面脱离;
第19页(共49页)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解答】解:A、在旅行箱下端装有底轮,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属于减小摩擦;故A不合题意;
B、给自行车车轴加润滑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故B不合题意;
C、汽车轮胎上制有较深的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C符合题意;
D、磁浮列车运行时使车身与轨道间形成间隙,使接触面脱离,属于减小摩擦。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问题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解答此题类问题时要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
6.(2分)如图所示,一位女交警推老人沿水平人行横道过马路,关于此过程力对物体做功的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老人所受重力对老人做了功 B.地面对轮椅的支持力对轮椅做了功 C.女交警对轮椅的推力对轮椅做了功 D.老人对轮椅竖直向下的压力对轮椅做了功
【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老人受到重力的作用,但没有在重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所以所受重力对老人没有做功,故A错误;
B、轮椅受到了地面的支持力作用,但没有在支持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所以支持力对轮椅没有做功。故B错误;
第20页(共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