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Z0209—2009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 下载本文

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 YZ0209—2009

(6)罐体受到热源影响,引起罐体压力升高,造成罐体爆炸或安全阀开启, 导致介质泄漏,液化石油气从储罐、气瓶、管道和设施中泄漏出来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气体,引发爆炸。

(7)充装烃泵压力调节失效或充装不合格气瓶造成气瓶过装爆裂。 4.4 灾害后果预测

(1)爆炸危险炸混合物。若在短时间内大量泄漏,可以在现场很大范围内形成液化石油气蒸汽云,遇明火、静电或处臵不慎打出火星,就会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

(2)爆炸威力。储罐爆炸分物理性爆炸和化学爆炸。储罐发生物理爆炸,又称蒸汽爆炸,破坏性很大,其主要危害因素为火球、冲击波、抛射物三种。储罐泄漏、破裂时,喷出的液化石油气绝大部分以雾状液滴形式迅速与周围的空气混合而着火燃烧,火球的高温热辐射危害和持续时间与其大小有关。储罐装载液化石油气量越大,发生蒸汽爆炸喷出燃烧的量越多,形成的火球半径越大,火球持续时间越长,周围受到热辐射危害程度越大。爆炸威力估算见附件一。

(3)健康危害。如没有防护,直接大量吸入有麻醉作用的液化石油气蒸汽,可引起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若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液态液化石油气大量汽化,导致空气中氧含量的减少,可使人员中毒窒息死亡;不完全燃烧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直接接触液体或其射流可引起冻伤。

(4)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残液还可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灾害影响的地理范围和人口数量等因素应予以考虑。

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站区规模、设备安全状况并结合周边环境进行灾害预评价。

5 预防和预警机制

5.1 危险源监控

5. 1.1 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5.1.2 重点设备监控措施应包括:

7

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

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 YZ0209—2009

(1) 液化石油气充装站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 (2) 专门机构或者专(兼)职人员;

(3) 定期分析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完善事故应急预案; (4) 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定期检验制度; (5) 消除事故隐患制度;

(6)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制度; (7) 外来车辆和人员管理制度。 5.2 预警行动

明确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发布程序。 5.3 信息报告与处臵 5.3.1 信息报告

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和通报程序。 5.3.2 信息上报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 5.3.3 信息传递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有关部门或单位通报事故信息的方法和程序。 5.4 预警级别

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预警可参考以下条件确定

(1)一般事故为(III)级:设备、管道、附件等发生泄漏,未发生火情,经停机检修即可恢复生产运行的事故。

(2)严重事故为(II)级:设备、管道、附件损坏发生严重泄漏,伴有气雾、声响、结霜等现象,或者因泄漏引发大火,但采取系统操作,可以控制或阻断泄漏和火情,不会构成更大险情的事故。

(3)重大事故为(I)级:设备、管道、附件等发生无法操控的破裂或火灾事故,致使液化石油气大量泄漏或造成严重火灾,危及本单位及周边建筑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故。

6 应急响应

6.1 响应分级

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

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

8

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 YZ0209—2009

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以下提出的应急响应级别的划分,供一般液化石油气充装站编写应急预案时参考(参见本指南5.3款)

III级预警事故,由本单位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

II级预警事故,立即启动本级事故应急预案。

I级预警事故,立即启动本级事故应急预案,报请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启动上级或地方政府预案。 6.2 响应程序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 6.2.1 事故发生后的内部报告程序

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 事故发生地点。

(2) 事故类型(如泄漏、燃烧、设备损伤等)。 (3) 事故介质的吨位。

(4) 液化石油气品种(丁烯、丙稀、丁烷、丙烷)。 (5) 有无人员伤亡情况。

(6) 周围环境情况(如建筑物性质、交通、人流等)。 (7) 影响范围。 (8) 报告人姓名。

6.2.2 事故确认、分析和救援程序

事故确认的内容包括事故地点、影响范围、事故类型等技术要求;分析程序的内容包括工艺流程、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初步分析事故趋势,确定应急迅速启动的程序。 6.2.3 事故外部报告程序

事故确认后,在自身启动应急预案的同时,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地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和相应应急指挥中心等部门报告。 6.2.4 事故监控措施

包括监控和分析事故所造成危害程度,事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否

9

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

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 YZ0209—2009

有扩大危险趋势。救援抢险组应采用可燃气体浓度检测仪和风向仪对事故现场进行动态检测和监控,并根据检测数据判断事故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是否有扩大的趋势,且及时将有关数据和发展趋势报现场总指挥。 6.2.5 人员疏散与安臵原则、措施及启动条件

(1)发生事故时,应及时疏散事故现场和危险区域内的人员。当预测事故有扩大趋势,并对周围建筑物(如居住区、商店、学校、工矿企业等)造成影响时,应立即请求政府有关部门启动上级应急救援预案,同时请求相关企业进行增援,并按应急救援预案的规定和要求,将转移的人员安臵至安全场所。

(2)人员疏散时,应向事故现场上风区转移。下风区人员需佩带好过滤式防毒面具或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6.2.6 事故现场的警戒要求

包括救援现场的警戒区域设臵、事故现场警戒和交通管制程序,救援队伍、物资供应、人员设臵及警戒开始和撤消步骤。

(1)救援抢险组到达后,根据地形、风向、风速、事故储量、泄漏程度、以及周边道路、重要设施、建筑情况和人员密集程度等,以及应急救援技术方案对警戒区域的要求和规定,对泄漏影响范围进行评估。在专家的指导下迅速标出事故现场危险区和安全区。

(2)现场总指挥下达设立警戒指令后,由警戒保卫组设臵警戒范围和实施交通管制。危险区和安全区应有明显警戒标志,如有毒等警戒标志等。警戒区内必须消除一切引起火灾的隐患。

(3)警戒保卫人员应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和接近警戒区。

(4)除公安、消防人员外,其他警戒人员,以及抢险人员、医疗人员等参与应急救援行动人员,须有标明其身份的明显标志。

(5)当事故完全消除,事故现场勘查完毕,由现场总指挥下达取消警戒区的指令后,方可取消警戒区。

6.2.7 应急救援中的医疗、卫生服务措施和程序

6.2.7.1 当事故现场有中毒、冻伤等受伤人员,救援人员首先应将受伤人员移至上风处的安全区内,由医护等专业人员进行救治。

6.2.7.2 受伤人员经现场医护等专业人员救护后,应尽快转入医院进行治疗。当发现有呼吸困难、休克及中毒者,救援抢险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

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