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综合练习题(附答案) 下载本文

即意义的指向。对这两个问题的提示,自然隐含在材料中三位长辈的话里,但是这个提示又是模糊的。张爸爸说:“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从中可以体会到,所谓共同记忆在这里可以指父母子女因共同生活而产生的共同记忆,其意义也指向父母子女的关系。吴市长说:“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就不能相类似地把这里的共同记忆理解为市长与市民因共同经历而产生的共同记忆,其意义也不是指向市长和市民,而是指向城市。综合三位长辈的话,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比较清楚了:其一,共同记忆可以指父母子女之间的,也可以指家庭的;可以指师生之间的,也可以指校园的;可以指市长与市民之间的,也可以指对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其二,共同记忆的意义,可以是对子女而言的,也可以是对家庭而言的;可以是对学生可言的,也可以是对学校而言的;可以是对市民而言的,也可以是对城市而言的。 如上面所言,这个作文题的任务设置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准确把握。不仅如此,材料中三位长辈的话,各有两句,前一句是核心 ,后一句看似重要,其实却造成干扰。考生立意去阐释这后一句话,强调父母应该多陪伴子女,强调高楼大厦和底蕴的关系,就是受了误导,忽视了身份的特点。

面对这样的题目,只有写作基础非常扎实的同学才能“随机应变”。能够充分理解题旨,并能言之有物地围绕中心话题进行阐释,这样的文章已算得是佳作。

通常来讲,考场佳作有两种情况:一是高度吻合阅卷老师对本次写作的期待;二是发人所未发,让阅卷老师感到耳目一新。那么,对这次作文,我们期待看到的佳作是什么样的呢?就议论文来说,既要有比较深入的阐发,又不失于抽象 枯燥;既要有具体鲜活的体验,又不失于细琐感性。譬如,从市民角度立论,应基于具体可感的甚至亲身经历的典型事件,采撷城市的风物、生活习俗、重大事件等,进而就城市的共同记忆的留存与消失、遗忘与珍藏深入思考,既有可读性,又有思辨性,这样的文章自然可称佳作。就记叙文来说,则应该有曲 折生动的故事、贯穿始终的题旨以及自然的升华。记忆本身是私人的,是感性的,是带着情感的,而不同的人在一起又自然形成共同的记忆,从而体现出群体的、理性的、普遍的特点,能够通过个别的人物与独特的事件,写出对家庭父子、校园师生、城市人群的共同记忆的体悟与感怀,也会很精彩。 范文:

来自共鸣的“共同记忆”

于童年深处,寻觅的亲情枢纽,散发出源于糖果的甜蜜,各式嬉笑怒骂编织成专属的歌谣;而这片成长十余年的亲切土地,伴随见证了多年间无数变革更改,变化的是拔高的座座城楼,不变的却是置于根部灵魂的底蕴。但若谈论最为深刻隽永的“共同记忆”,触摸时间灵魂,寻觅真正共鸣,却是来自于老师的谆谆教诲与呕心沥血。

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作为学生的我们,便正是处于懵懂于世,却又偏渴望获取认可、接触及共鸣的时代,而这些事物的源头,皆出自于所谓“精神”之上。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而“育人”不仅是对于知识的灌输,也有着教育学生做人、丰盈其精神世界的责任。美好的共同记忆,使人不断反省、总结与成长。学生因教师的鼓舞激励奋发图强,因那些聊天谈心而开张心扉,引发共鸣,以这些精神上的交流沟通而弹奏共鸣。学生们年纪尚轻,难免迷途无措,或因各式烦扰忧愁难解,心思怅惘。教师们以引路人的身份及同为过来人的认知进行指

引,效果自然良好。若能以平等自然的心,进行交流,那么共鸣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日本著名漫画家松田笔下,就曾描绘出由一名教师通过与学生们一同成长的方式,以通过用心的“注视”,拯救了二十多个因成 绩不佳或品行不端而列入“差班”受人轻视的学生。在这个故事中,与父母的矛盾终被开解,与朋友间的别扭终将释怀,愁扰于没有找到方法的学习终被用心灵注视的教师一一开解,温馨平凡中流露出难以言喻的动容。而那以心“注视”学生的老师,即与学生们完成了精神家园的沟通。

共同记忆意义在师生之间,便应是以心换心,轻触世间美好的“精神共鸣”。你谦谦有爱,我便不惹事生非;你修己达人,我便也不断修行提升。老师对于学生影响的深远程度,足以与家长媲美,学生从老师处习得的,不只是如何学习学习方法,更也有做人方法,足以惠及此生。若教师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深远的的影响,其共鸣美好自然加速成熟生长,更加坚韧强大。但若受到了错误的指引,也就很有可能以难以磨灭的心理印象,以错误或未达成的“共鸣”,哀怨愤懑,甚至因偏激自负,或自卑无度而难以掌握日后命运轨迹。

作为 学生,从两千年前的《论语》触碰到了最遥远年间师生间的共同记忆与无数共鸣。而放眼当下,又以周围老师们温柔体贴或幽默关心留存了青春年岁里美好的共同记忆。每一次共鸣,都源于灵魂精神的碰撞,这些真挚意义即便饱经风雪也镌刻心底不曾忘怀。为了这些共同记忆,学生们便可以化作动力,不断生长。不论头顶怎样的天空,我自追求属于自我的那方风景。

老师点评:本文选择了学生角度,是此次考试很少考生涉及的,也是不容易谈好的角度。作者能够准确理解作文材料的主旨并把握作文的关键任务所在。抓住“共同记忆”的主要特点是师生之间的“共鸣”,是师生间精神家园的沟通,并阐述其对师生不同的“意义”。立意正确,思路清晰,分析问题有深度,持之有据,语言通畅,是一篇优秀考场习作。 留共同记忆,守文化底蕴

世道虽进,记忆不死。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不在于高楼大厦的云谲波诡,不在于经济发展的一时惊艳,而在于这座城市的“根”与“魂”——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

城市的人们,共同记忆着先祖在这片土地上的耕耘,共同记忆着这片土地培育出多少伟人,共同记忆着这些伟人如何改变着自己影响着世界,这便是“共同记忆”的价值所在了吧。 而现在有的人利用一地的文化底蕴来谋取经济或是政治上的利益。诚然,对一个城市底蕴的合理开发的确能对城市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可过度的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功利化与商业化趋势。名利带来的快乐强烈冲击着人们的神经,人们沐浴在先人留下的文化带来的美好中,对其中精神的共同记忆却如流水般远去。一代又一代的沉醉与享受,冲淡了记忆,让人们选择性 遗忘。[来源:学科网ZXXK]

可中国却有那么多人在用自己的力量来维护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呼吁让老北京人的记忆得以保留;木心的坚持与怀念让乌镇人的记忆得以延续;曲阜人对孔子的景仰与尊敬让全中国人的记忆得以永生。城市的记忆不仅是市民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我们有何理由不对滋养我们精神的城市记忆不怀感激之心呢?

既然有如此多人在尽力使城市记忆得到保存,为何仍有许多城市记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城市的商业化使市民之心日趋浮躁,市民往往更愿意拥抱商业交流带来的直接价值,而

不愿秉承城市文化中潜在价值更大的文化底蕴和城市记忆。

根本上说,这还是广大市民缺乏文化自信的体现。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给现代市民带来了过多的新奇与享受。浅层次的审美与文化交流使人更容易感受到舶来文化的优越轻松。长此以往,人们会逐渐丧失对自己城市文化的自信力,俯首甘为外来文化影响下的牺牲品,沉沦于城市生活的浅层次,城市的共同记忆也难免逐渐消失。

作为市民的我们,必须遏制住共同记忆不断远去的趋势,始终对自己的城市文化抱有一份自信,让文化底蕴的根越扎越深。

记忆不可丢,底蕴应犹存。守住城市的共同记忆,受益的将是世代人民。

老师点评:本文角色意识较强,思路顺畅,逐层推进,析因由浅入深,体现该生一定的思辨能力。开篇紧扣材料,亮出观点:城市共同记忆是文化底蕴;接着阐明城市 共同记忆的内涵;然后联系现实,分析城市文化底蕴在现代开发中受到冲击的原因,显现针砭现实之效;文笔一转,横向联系相关事例,论证保护城市共同记忆的意义;并由此深入思考城市共同记忆消失的真正根源是“市民缺乏文化自信”;呼吁作为市民的我们需怀抱自信,留住文化底蕴;结尾回扣论点,结构完整。总的来说,是一篇规范而严谨的议论文。 致母亲的一封信 妈:

许久未给您写信了。记得上次给您写信我还在念初中。叛逆的我用犀利的责问打开话锋,用自私的眼光“审视”您的言行。我多么希望您能忘记那封信,但我知道,您记得比我还清楚。因为无论是苦还是涩,那都是我们之间珍贵的共同记忆。

“记忆”,本就是弥足珍贵的存在,更何况是咱娘俩共同的记忆呢!有人说,亲子之间的共同记忆是加深亲情的纽带。诚如斯言。但在我这儿,咱俩的共同记忆还有更丰富的意义。 它是见证我们共同成长的录影带。也许您看到“共同成长”四个字就笑了。是的,这十八年来,我一路成长,您不是也进步良多?岁月蹁跹,它记录了我从幼儿园的懵懂无知到小学的机灵懂事,到初中急转直下、叛逆冷漠的一桩桩事件,也记录了我最终在爱的暖房里融化心冰、变得沉静和平、成熟体贴的一 幕幕情景;它记录了您从见到孩子发烧就哭的小 妈妈变成现在快速退烧,推针按摩样样全能的过程,也记录了您从絮絮叨叨,每事必管到现在心境平和、放手促成长的思想进步。这样的录影带,永不变色,我知道里面的一幕幕,一帧帧都深藏你心,其实我何尝不是经常在疲累泄气的时候眷念回顾呢?

它还是我们相互磨砺的试金石。正如那封暴戾的责问信所表现的,正如您曾经咬牙切齿说过的,您“养了个好儿子”。咱俩相处的十八年里少不了摩擦甚至冲突。小学时您的责打和我的小小报复,初中时每天的争吵以及时不时的掀桌摔门,高中以来少有但激烈的观念冲撞……这些共同记忆谱成震耳的交响曲。但是在那咆哮的愤怒和翻滚的悔恨中,我仍能听见欢快的小号声——那是您深深的爱,隐藏在严苛的话语中,飞扬在飞啸的扫帚端上。矛盾和冲突让我们互相激发,互相塑造,磨平我们之间粗糙的棱角,磨出纯真的金子心。 它也是咱们精神传承的化雨春风。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延续。在我看来,这种延续不仅是基因的继承,更多的是精神的延续。我的记忆中一直有您的身影。我在您的远眺中学会了忍耐和坚强;在您每天默默的照顾中学会了付出和温柔;在您泛红的眸中、昏暗的台灯下

学会了拼搏和吃苦。谢谢您,妈妈,您给了我一座宝藏,足够我一生享用不尽。 ……

我想,咱俩也许是全天下共同记忆最多的母子。无论是我无忧无虑的童年,还是愁云漫布的青春期;无论是您忙着职业考试的积极奋斗的日子还是囿于肿瘤阴影中的萧条岁月,我们都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走向美好。妈妈,谢谢您。是您为我的人生填充了最初而又最持久的底色,是您给了我最漫长也最温暖的陪伴,是您让我拥有如此丰富的记忆珍宝,让我成为精神上的“富二代”。

我的人生,您从未缺席;您的人生,我将陪您到底! 儿

2018年8月26日

老师点评:本次作文选择子女角度而又情理兼美的文章并不多,本文是这方面的佳作。作者选择书信写作,便于双向沟通,从而体现“共同”二字;便于记叙、抒情,从而凸显真情实感。行文采用排比手法构思段落,抓住“成长”“磨砺”“传承”展开共同回忆,所叙之事皆日常,所说之理都紧扣“共同记忆”的意义,所抒之情都有一股感人的力量。语言平实中有对称的美感,感人中展示了文采,是本次作文中较为出色的书信类作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演变,也是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在原始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力量。在农业社会,人们顺应自然,基本上靠天吃饭。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们开始利用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激化了人和自然的矛盾。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进一步深化了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人们逐渐意识到,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文明,这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绿色文明,凝结了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与农业文明强调顺应自然、工业文明热衷于征服自然不同,生态文明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董仲舒天人合一观点认为,天代表物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与大自然要和平共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绿色发展的目的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即经济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增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二是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其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