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洞矿对预防无计划,对事故隐患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消除。1959年在大破大立中 ,破除了井下禁止使用电焊、炮崩溜煤眼、明火放炮、带电作业等必须的规章制度 ,甚至荒唐地在井下组织电焊大比武!据有的老工人讲,大巷有的地方的煤尘有一 脚深,一走扑扑的,棚梁上煤尘有1寸多厚。
当年的大同煤矿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和愚,现已年届七旬。谈到事故教训时 ,他感慨万千:“那时搞跃进脑子热、管理又跟不上,安全落实不了。现在看到事 故是管理混乱的责任事故,当然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
那么大的事故,死了那么多人,我们这些领导责任重大埃当时我们都做好了坐 监狱的精神准备。说句良心话,就是坐几年也丝毫不冤枉哪!”
曾参加“5·9”事故抢险的采煤工程师刘大煌回忆说:“‘5·9’事故距今已30 多年了,它像一声响雷,震醒了人们的头脑。在此之前,‘大同煤尘会爆炸’仅仅 停留在‘本本’上,偶尔也说在口头上,但人们在思想上并未引起重视,表现在实 际工作上,各个井口的防尘设施几乎等于零,电气设备防爆形同虚设。就拿当时的 老白洞井来说,‘大跃进’时我参加过几次高产和安全检查,井下没有一处洒水喷 雾装置,井底翻笼峒室和各回采装载点,高高悬挂着几百瓦的白炽灯炮,防爆开关 大部‘敞胸露怀’,在翻笼翻煤和装载点装煤时,煤尘飞扬弥漫,几米之处我们彼 此看不清‘真面目’,大型白炽灯成了一团模糊的黄色‘绒球’。巷道积尘尤为严 重,有的地方厚达1~2尺??”事故就是在这样的管理状况中发生的,悲剧就是在 这样荒唐的决策中上演的。
单凭主观感情和盲干,不尊重科学,缺乏严格的管理,在同大自然博斗中,面 对水、火、瓦斯、顶板和煤尘五大灾难,必然会受到惩罚!
这血写的教训是否会对后人有所启示呢?
H章:耿耿难眠的亡灵
默默思魂
因为气候的关系,放在郑家沟的尸体很快就要腐烂了,已经不能等家属来告别 了,鉴于这种情况,指挥部决定,入殓后全部运到公墓埋葬,每个遇难者的墓前都 暂时插上木灵牌,用油漆写了编号、姓名和籍贯。
有57人识别不清,因为他们的面部极度损坏变形,安葬工作组的同志只好把死 者生前穿的衣服分别集中在一起,按照棺木的编号写上号码。在被埋葬的遇难人员 中,有衣无名者26名,无衣无名者16人,甚至还有的没有多少尸骨,只有生前穿过 的几件衣服。
在发生?5·9”事故前,公墓对于大同矿务局来说是极为陌生的。也就是说, 在事故发生前,大同矿务局还没有公墓一说。而当时,发生了那么大的事故,出现 了那么多的死人,一下又运不回各自的原籍。当时正值春暖花开季节,虚着气温的
回升,尸体很快就要腐烂,发生瘟疫怎么办?只得尽快选址造坟。
虽然选址这项工作在当时并不费劲,也远不如现在征地那么复杂,但必须找一 块平坦、向阳、面积大的地。
矿区不具备这种条件,只得在远离矿务局中心的老平旺拖皮山下,选了一片理 想的坟址。此刻,选址的工作人员默默站在那里,望着这片刚刚在春天里复苏的大 地,望着不远处雄伟静默的大山,望着大山上面的烽火台,心中充满了一种难以言 状的感情。这里将随着“大同矿务局公墓”的名称永远载入煤乡史册,就要安葬那600 多集体遇难的矿工们,安放那些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献出生命的亡灵,还有所谓高产 决战的“淮海战役”的牺牲品春风有声,默默忠魂却耿耿不眠!
十年后的报告
历史的车轮又走了整整11年,1971年老白洞矿在“5·9”事故11周年后又恢复 了生产,打开了郑家沟的风井。1972年又打开了16号副井,当人们重新走下井筒时 ,发现了一部分尸体。这些尸体全部成为一副副骨架,有的已风化成一撮蓝色的灰 ,而地上分明都留着一个“人形”,有的尸体什么也没有了,只有检修工具了。
1977年在井下图表室里又发现了几具尸体,经过辨认遗物,证明这几具尸体是 矿长殷国成、副矿长杨贵成、秘书李宗文、图表员张金。殷国成的水靴有一道红边 ,嘴里有一颗银牙,戴着一块进口手表。这表已看不清时针和秒针了,表面也锈蚀 不堪。
殷国成的爱人邢国英对我说:“这表原来是我戴的,嫌大和老殷换了,”她接 着讲述了发现丈夫尸体后的情况:“来通知认领尸体后,儿女们没有让我去老白洞 矿。
孩子们都去了,他们用一块毛毯把老殷的遗骨包起来,用皮箱送回老家安葬了 。”
瞒了17年的婆婆
殷国成就这样匆匆而去了,在井下,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整整长眠了10多年才又 走上井,走向大地的怀抱。而他永远不会知道。他除了留给妻子4个未成年的孩子 和无尽的悲痛外,还留下了一个难以使人相信的故事,是一个悲壮苍凉而又动人的 故事。
邢国英永远也难以忘怀追悼会的情景。庄严肃穆、一片哭泣。而她又在那104 名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家属之列。记得她是遇难者家属代表,发言时嘴未开口, 哭声便止不住了,只有在那时,她才真正体会到“泪水流于”的确切含义。终于, 她讲开了:“亲人牺牲了,自然是悲痛的,可是悲痛也没有用,要听党的话,努力 工作,把孩子抚养好,让他们继承亲人的??”她再也说不下去了,会场内外一片 呜咽。
真正悲呜的却是日后那漫长的岁月。每每夜深人静,看着一天跑累玩累的孩子 们香甜的酣睡,她摸了这个摸那个,孩子们多会儿才能长大成人啊!平时她很少哭 泣,有泪默默地咽到肚里,怕孩子们伤心,但是一到清明节,她感情的潮水像决了 堤似的,尽情地渲泄一番。别人可以去上坟,对着坟墓,对着亲人哭泣,而她却不 能,她的爱人还在井下,长眠在血与火之中??她领着孩子们来到井口边,面对早 已封闭的井口,燃起那点纸钱,痛哭一番:“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
最使她费心思的还数婆婆身上。她从老殷生前口中知道,为了拉扯孩子,婆婆 吃了不少苦,因此老殷从不有半点难为婆婆。现在老殷走了,走得又那么匆忙,匆 忙得没有半点嘱咐,邢国英感到她嫩弱的肩上还有一副担子,一副不让婆婆受半点 苦,哪怕是心灵上的担子!每每到了开工资的时候邢国英总是先给婆婆寄去钱,并 以儿子的口气给老人写封信,一直不让婆婆知道爱人遇难的消息。老人多次来信提 出要到矿上看看儿子,都被她用各种理由回绝了。什么“工作忙”、“出差了”; 什么“到国外考察去了”,等等理由应有尽有,凡是能编出来的理由她都用过了。 她不愿让婆婆遭受晚年丧子的沉重的打击,哪怕一点点心里负荷也不让,真的,她 把一个女儿的孝心全部给了别人,人间的真善美在她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为了 不使婆婆起疑心,她还先后四次回村去看望老人,一直瞒了17年,直到婆婆病逝仍 然不知道。
17年,多么不易的17年!
下篇:历史说??
K章:谁说人间没有真情
牵动中南海
“5·9”煤尘大爆炸惊动了晋西北,惊动了中南海,他们被千古悲剧所震动, 为近千名矿工生命而惊呆了。
毛泽东主席几次听取周总理汇报,周总理指示:“毁矿保人”;国务院及时了 解情况,向党中央进行汇报;然而,此刻人们所说的和所要说的却是那么的少。
那么的贫乏。盲目跃进和浮夸风所造成的直接恶果正笼罩整个华夏大地。苦涩 之味已使每个国人尝尽了,这比任何大话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不是连党和国家 最高领导人毛主席因缺粮连一小茶杯麦片粥都舍不得喝而发生浮肿吗?全国各地又 因饥饿而死何止成千成万!
1960年5月30日,一架银灰色飞机徐徐降落在大同机常舱门打开,只见中共中 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走下飞机。他没有挥手致意,眉头始 终紧锁着,这位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心中,却异常痛苦 。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现在人民遭受这么大的灾难,他的心里能好受吗
?
上午9时许,董必武乘车来到大同矿务局,详细听取了大同矿务局领导关于事 故的详细汇报,在场的人们心灵又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事故发生时,从 井口喷出的火焰高达30多米,到了夜间,几十里外都能看到,这火焰烧的着矿工的 心,烧的着遇难者亲人的心,上千人在井口等待,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出来,火焰的 喷射,终于把他们的希望烧掉了,他们的哭喊声划破夜空,回荡在百里群山??火 焰一直烧了10多天??”老工人李福讲了他被埋在井下5个昼夜的经历。一氧化碳 把人闷倒了,想喝水,发现矿车有一个工人爬上去喝时,一头栽进矿车再没出来? ?活着的人没吃的,就把跟前一桶机器黄油吃了,最后还是饿,又把柳条帽里衬的 报纸也吃了??72岁的张善富说,他们工作面遇险80多人,最后只活了30多人。当 时人们用纸条写上自己的名字装在自己身上,盼望将来有人给抬掇他们的尸骨?? 工亡子弟吴长寿泪水涌流:“父亲牺牲时留下他们兄妹4人,最大的8岁,最小的才 出生2个月。记得埋葬父亲那天,8岁的吴长寿抱着2个月的弟弟,妈妈背着2岁的妹 妹,6岁的大弟弟跟着奶奶爷爷,全家老小去同父亲作永久的送别??”一位曾在 木料加工厂工作的人回忆说:“我们每天半夜起床赶活儿、大堆大堆的木料都划成 两三寸厚的板子做了棺材,从此,每到太阳一落山,那些拉棺材的汽车便不知从哪 里开来的,在门外排成了长长的队伍??”董老流泪了,在场的都流泪了,这哪里 是高产战役,哪里是“淮海战役”,分明是千古悲剧!
煤炭工业部部长张霖之火了。他拍着桌子对局领导吼道:“你们要向人民请罪 ,死了那么多人,怎么交待?你们有没有党性,有没有良心!”
血的教训,惊醒了人们麻痹的神经。张霖之亲自主持召开全国煤矿安全工作生 产会议。长达20天的安全检查;《大同矿务局各矿通风、安全改进措施》出台?? 难忘的宣传工作抢救指挥部是在9日晚上成立的,下设秘书组、宣传组、救护组、 医疗组、车辆组、保卫组、失火研究组、生活组、材料供应组等10个组,有大约1200 多名工作人员。
深夜,飞机马达的轰鸣声和呼啸声打破了宁静,使许多居民从睡梦中惊醒而惊 恐不安,更感到事故的严重和残酷。
局面如此严重,宣传党中央的指示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煤炭部部长张霖之赶到白洞后,立即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同遇难者的家属直接 见面,宣传党中央关于“对家属包下来,生活和工作负责全面适当安排”的指示, 安定灾区的人心。
宣传组组织了600多名干部深入每一户人家,不仅宣传党中央的指示,还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