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上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 下载本文

A卷 百合花

茹志鹃的的短篇小说《百合花》,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战争中的人间温情。小说以战争为背景,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一个年轻质朴、憨厚不善言辞,特别怯于与异性交往的通讯员 与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我”之间,与单纯善良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主要通过细节描写(“破洞”、“菊花”、“百合被子”等),体现出人性美和人情美,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小说情感细腻,语言“清新”、“俊逸”,具有浓浓的抒情味。 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全称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文艺界,包括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学创作,贯彻这一方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 梁三老汉

梁三老汉是柳青的《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解放前三次创业,三次失败,梦想当“三合头瓦房院”的主人,分土地时的激动,对梁生宝建互助组的不满和阻挠等。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的中间人物。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天山牧歌

《天山牧歌》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其主题是“记载下各族人民生活的变迁”,来歌唱刚刚揭开帷幕的新时代。它具有颂歌格调,有着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诗人创造了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抒唱了西北少数民族的地方风情和精神生活,如《吐鲁番情歌》等都从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取材。尤其是直接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如《赛马》、《苹果树下》等在构思中把爱情同创造新生活的劳动相结合,主题仍是“生活的赞歌”。 简答

? 谈谈《红旗谱》的主题内容和艺术特色

1、主题内容:

《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这是一部中国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冀中平原的风云,不仅成了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写照,而且把农民的反抗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通过农民反抗过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艺术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只有汇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才可能获得成功。 2、艺术特色 1)、文学的民族形式

小说以锁井镇两户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组织并提炼故事情节,结构虽然不是章回体,但有意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每部分六七千字,相对独立,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2)、人物形象的刻画

主要采用古典小说常见的通过人物的行动,特别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以粗线条勾勒人物的性格。同时又适当吸收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通过静态的叙述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工笔细描,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3)、民族化的语言

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来自农民群众,又进行必要的提炼加工,尽可能通俗易懂,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对于语言的民族化,梁斌作了很有意义的尝试。 4)、民俗风情画

小说还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使作品深深扎根于厚实的民族土壤之中。

? 谈谈《关汉卿》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主题

“为民请命”是《关汉卿》的政治主题,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响当当的“铜碗豆”精神是关汉卿的性格主题,这两个主题凝聚起来体现在《窦娥冤》的创作及其遭遇中。 2、艺术特色

1)、复线式结构,又称“戏中戏”

在《关汉卿》的情节结构中,戏中戏是一大特色。《关汉卿》剧作中穿插了《窦娥冤》一剧的写作、演出、遭遇。以《窦娥冤》的写作概括关汉卿的一生生活和性格精神是十分适当的。戏中戏的构思精巧,提高了剧作的思想性,同时也丰富了艺术性。情节曲折多变,形式多样,虚实结合,更富传奇意味。 2)、话剧加唱

“话剧加唱”是田汉的一贯做法,也是他的拿手好戏。《关汉卿》结合剧情安排了不少富有意境的歌唱性曲词,如《蝶双飞》,《沉醉东风》等。这些曲词不仅是关、朱二人精神世界的剖白,也增强了戏剧的诗意和抒情性。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是田汉对传统戏曲的继承,是话剧民族化的一种尝试。 3)、悲剧结局

大团圆结局固然符合作者一贯的浪漫主义,也能迎合观众的喜爱。但是,经过对历史的考证,以及对戏剧创作规律的尊重,作者最后决定以悲剧结尾。朱帘秀未蒙恩准,只能在长亭悲愤地唱一曲《沉醉东风》与关汉卿挥泪而别。演出效果证明,这种悲剧比喜剧结尾更具深沉的力量。

? 谈谈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林震和刘世吾的形象极其矛盾

1、刘世吾的人物形象

刘世吾是组织部的副部长,他的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他好像已看透了一切,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激情,对什么都“习惯了,疲倦了”,对那些有损于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和缺点,也显得冷漠、麻木。这个形象当时被认为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的典型 2、林震的人物形象

林震是刚来到组织部的青年人,怀着一种成长的渴望和焦虑来到组织部。他发现这里的实际情形与自己的理想和想象相距甚远,对刘世吾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甚为不满,在他身上有着娜斯嘉那样的英雄特质。他的心地单纯,眼光稚嫩,方法简单,因此到处碰壁。林震的激情多半来源于前苏联的小说,用小说来指导生活,其本身就是对生活规律的背离。 3、两人的矛盾

刘世吾与林震两人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麻袋厂事件。麻袋厂的厂长王清泉已蜕化为“漂浮在生活上边,悠然自得”的新生官僚主义者。刘世吾对这一情况很了解,但对他一再容忍。林震则认为这一现象不符合他所理解的党的组织工作,王清泉的错误应该立即纠正,不能“宽容”。于是他积极行动。

? 浅谈《陈奂生上城》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

《陈奂生上城》里的陈奂生已不再为饥饿所累,小说通过主人公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

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作者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进行写作。

陈奂生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的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的画像,其性格心理的两个侧面并存交错:善良与软弱、纯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生活的韧性和容易满足的浅薄、讲究实际和狭隘自私等等。他的性格缺陷主要表现在“奴性”意识和“阿Q”精神。 1)、“奴性”意识

陈奂生承蒙县委书记善待便感恩不尽,更给了它足以骄人的资本,而且返乡之后,其身份也确实有所提高,不但村民们对其敬羡有加,连大队干部甚至公社农机厂的采购员也对其友好得多了??作者有力的讽刺和揭示了仍然引人注目地存在于陈奂生及广大农民们思想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的心理。 2)、“阿Q”精神

在陈奂生身上,一样表现出“阿Q”式的精神遗存,在付出五元钱之后,一种破坏欲,一种损人不利己的心理便发作起来,他用脚踏沙发,不脱鞋就钻进被窝,并算计着要睡足时间。又从破坏欲的发泄转变成自我安慰:既然一夜就住了五元钱,那么索性就去买个新帽子戴戴。最后用“精神胜利法”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认为由县书记送去,花五元钱住一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荣耀,于是他“仅仅用五元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这一切即使人忍俊不禁,又令人深思。 论述

? 《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成长道路及其在作品中的结构作用

《青春之歌》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现了30年代前期北平抗日救亡运动的面貌,概括了一代知识分子与个体与集体,与人生与革命的生活道路。 1、艰难而曲折的成长道路

1)、从离家出走到跳海自杀——个人奋斗道路的绝望

特殊的家庭际遇使林道静从小就养成了反抗压迫和同情弱者的品格。前往北平求学的机会使她提高了文化素养,接受时代的熏陶,从而萌发个性解放的思想。这一切使得她选择了挣脱包办婚姻,愤然离家出走。流落北戴河的林道静,在她追求自食其力的道路受挫后,孤立无援,只得以跳海自杀的方式控诉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2)、爱情的希望和破灭——林道静的情感超越

当林道静自绝时,北大青年学生余永泽用美丽的话语和“骑士兼诗人”的风度,重新燃起她对人生的希望之火。两人很快由相识,相爱到同居。爱情的浪漫并未使她实现自由、自主的人生追求。共产党人卢嘉川的被捕等事件,刺激林道静超越个人情感,与余永泽决裂,开始人生的新转折。 3)、投身于社会解放事业——林道静的精神超越

被热血青年唤醒的林道静,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同时,也暴露了对革命不切实际的幻想、狂热和斗争经验的缺乏,以及某些个人英雄主义的弱点。在其他革命者的帮助教育下,她不断克服自身弱点,逐步成熟起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生命的意义。 2、以林道静的成长道路为作品结构

《青春之歌》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穿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 1)、时代背景的展现

小说把人物置于九一八到一二九的被济南工商,既展示了30年代初期、中期尖锐激烈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再现了以北平青年学生为中心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背景。《青春之歌》体现的不仅是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也是国家的成长过程,她是一个群体的象征。她的情感超越于精神超越之路也对应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史上,充满着人道主义与阶级斗争的矛盾,构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基本的冲突。最后,卢嘉川、江华拥有了林道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拥有了中国。 2)、知识分子群像的塑造

通过简笔勾勒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群像,揭示了时代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深刻影响。林道静是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献身社会解放,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华民族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其政治意义在于证明青年的人生追求与个性解放,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实现。曾经徘徊、沉沦堕落,终究觉醒的王晓燕;追名逐利、庸俗卑锁的余永泽;纵欲虚荣、沉沦堕落的白莉萍,等等,他们分别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各种类型。这些人物的出现与存在,无不与林道静发生联系,并通过他们来突出林道静的形象。

? 比较杨朔 、秦牧散文的写作艺术

1、 杨朔的“诗化散文”

杨朔明确提出过“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并在自己的实践中孜孜以求“诗”的目标和审美理想,形成了清新俊逸而含蓄的风格。 1)、讲究艺术构思

杨朔善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见微知著,使作品的思想得到 寓大于小,寓远于近 的艺术表现,因而具有诗的视角和诗的容量。如《樱花雨》通过表面生性怯懦的旅店侍女君子在罢工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来表现全国性罢工运动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杨朔在构思上追求新颖、奇巧,擅长借鉴古代散文“文眼”的经验,如《雪浪花》着力表现浪花咬礁石的“咬”字。他的多数散文缜密、精致,经过刻意的构思而使作品从满了诗意和艺术的美。 2)、注重诗的意境

杨朔的很多散文用诗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创造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如《海市》中以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比喻欣欣向荣的长山列岛。

他在一些散文中间,让人物活动于诗意的画面,予以艺术点化,使人、景、情交融为一体,成为动人的艺术境界。如《雪浪花》的结尾部分描写了老泰山退场的画面,把自然景物的美、人物精神的美和作者抒情的美浑然熔为一体,委婉、诗意地突出“黄昏颂”的主题。 3)、讲究艺术结构

杨朔一般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如《荔枝蜜》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了“我”对蜜蜂由畏惧厌恶到乐意“变成一只小蜜蜂”的感情变化和历程。 2、秦牧的“知性散文”

秦牧提出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创作主张。 1)、知识性于思想性熔于一炉

秦牧的散文被读者称为知识的“花城”。他的散文创作宗旨是寓深刻的思想性于丰富的知识性中。如《花城》叙写了广州年宵花市久远的风俗、南国的情调、节日的气氛、各种奇花异卉争奇斗艳的盛况。各式人等赏花的心境和欢乐,以及一些名贵花种从野生状态到人工培植的嬗变情景与趣闻,这些都归一、凝聚在把“花城”作为新中国的形象来描写的意趣上。 2)、“形散”与“神聚”结合

秦牧散文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如《社稷坛抒情》借助古坛发思古之幽情,写到五色土的含义,屈原《悲回风》、《天问》的诗篇,四方五行观念与古代思想家的探求??这些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都以“一个历史的民族的子孙”的激情贯串统一起来抒唱祖国的统一和强盛。 3)、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秦牧的审美原则注重“散文味”和幽默。他的多数散文是知识性的杂感、随笔、短论,传说、故事和遗闻等知识题材本身的喜剧色彩是散文具有情趣性和幽默感。如《不老》引用了一位法国主教在大街上见到的趣闻。

4)、“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