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高频电子线路
英文名称: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s circuit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时:72学时 学分:4.5 适用对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等专业继电路理论、低频电子线路之后必修的主要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强的课程。高频电子线路的最大特点就是高频和非线性,这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就是面向通信和电子系统,围绕高频和非线性两个方面展开的。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高频电子信息产生、发射、接收的原理与方法;分析高频电子器件和高频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组成和分析、计算方法;培养学生高频电子线路的识图、作图和简单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高频电子线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实践精神;了解高频电子线路的最新发展动态,为后续电子课程及电子专业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高频电子线路的特点,高频电子信息产生、发射、接收的原理与方法;熟悉基本高频电子器件的功能特点和用途;掌握基本高频电子线路的电路结构、分析方法和基本设计方法;掌握基本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技能和安装调试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中应突出功能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分析方法,加强实践环节,达到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的同时,还要致力于洞悉各种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各种功能的基本原理以及由此导出的各种电路结构;要求具有模拟电子线路的设计、装配、调整和测试能力,熟悉常用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三、课程内容
绪论 (讲授2学时)
1.非线性电子线路的作用;
2.非线性器件的基本特点及本课程的特点。 第一章 功率电子线路 (讲授 14学时) 1.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2.乙类推挽功率放大电路;
3.传输线变压器工作原理和功率合成技术; 4.整流与稳压原理、斩波器的概念。 第二章 谐振功率放大器(讲授 12学时) 1.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和特点; 2.谐振功率放大器的直流馈电方法; 3.基本匹配网络的工程计算方法;
4.倍频的概念、功放管的阻抗参数确定以及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方法。
第三章 正弦波振荡器 (讲授 12 学时)
1.反馈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平衡、起振、稳定条件和振荡器组成法则); 2.LC正弦波振荡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3.LC正弦波振荡器的频稳度分析及改进措施; 4.晶体振荡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5.RC振荡器和负阻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6.寄生振荡、间歇振荡和频率占据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 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电路(讲授 16 学时) 1.频谱搬移电路的组成模型;
2.集成模拟相乘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在频率变换电路中的应用; 3.混频器的工作原理、电路组成及失真计算;
4.普通调幅AM、双边带DSB和单边带SSB振幅调制信号的特征; 5.实现振幅调制基本电路结构;
6.包络检波器和同步检波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与检波失真分析。
第五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讲授16 学时)
1.角度调制信号的时域表达式、调制指数、频谱、带宽和功率等基本特性; 2.直接调频和间接调频电路的工作原理; 3.调频波技术指标和扩展频偏方法;
4.限幅鉴频实现方法、斜率鉴频和相位鉴频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5.数字调频与调相的基本原理与电路组成及性能分析。
四、学时分配
项目 讲 课 学时数 2 12 10 11 14 12 习 题 棵 合 计 2 14 12 12 16 16 备 注 绪论 第一章 功率电子线路 2 2 1 2 1+总复习3 第二章 谐振功率放大器 第三章 正弦波振荡器 第四章 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电路 第五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谢嘉奎等.电子线路(非线性部分——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书:
1.董在望等.通信电路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张肃文等.高频电子线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曾兴雯.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4.沈琴.非线性电子线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
5.杨昌汉.高频电子线路.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六、说明
1.修改大纲的指导思想
根据近几年电子技术的进展和教学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对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大纲进行必要的修改。在大纲修改过程中,对非线性电子线路的基本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提炼。同时,对于目前应用较少的负阻振荡器等内容进行了删减,适度补充了数字调制技术等实用性内容。
2.本科程与先修课和后续课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电路理论》、《低频电子线路》是学习该课程的基础,学好先修课是学好本课程的必要条件。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又为后面将要学习的专业课打下基础,其中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是《通信原理》、《电视原理》、《移动通信》等课程。
七、考核方法:总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占70%)和平时成绩(占30%)综合得出。 八、制订者:贾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