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完全解读 下载本文

3.努力让自己喊出“明朝会”,让儿子放心睡觉。是一个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人。 4.鲁迅先生是个爱国爱民、严格律己、宽容待人的人。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和普通人一样的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对写人记事有什么新的感受?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谈一下自己身边的人。 提示:从生活细节找寻人物的特点。

链接一:评点《回忆鲁迅先生》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的。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居然也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何其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喝牛奶、鸡汤; 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得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能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和普通人一样的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链接二:自我情感的深度介入

——解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孙瑞峰

1.回忆视角的个人化。

作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在大众中早已获得了固定的评价称谓,诸如“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斗士”“战士”“导师”等等,而萧红摆脱了这些权威话语的制约和干扰,采取了一种纯私人化的写作态度。她把鲁迅先生从神圣的祭坛上请了下来,也让他脱离战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回归到普通生活的日常图景中,借着她笔墨的指引,我们看到了起居室、会客间、病榻上、书桌前的鲁迅。这一叙述视角的转换,反而能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走近鲁迅先生,给予大众一次接近真实鲁迅的机会。

原来,鲁迅先生并不是我们习惯上以为的那样冷峻。他和我们身边的每一位亲人、邻居、同事一样,会为一则笑话“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也会有自己的近乎偏执的生活习惯——“不游公园”,等等。这篇文章昭示出的真实的鲁迅是很有普通凡人的人情味的,他把价钱贵的纸烟拿来招待客人,却把价钱便宜的留给自己抽,这让我们能够马上联想到一位厚道而好客的乡亲。再比如,海婴执意要他答应“明朝会”的时候,“鲁迅先生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很大声地说出‘明朝会’”,这正折射出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舐犊深情。周海婴之子曾在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谈到过自己中学阶段对鲁迅的印象,“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如果他能够早点读到萧红的这篇文章,我想,他便不会觉得鲁迅先生是可怕的。综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由于叙述视角的私人化,让读者触摸到了一个平易近人的、和蔼可亲的鲁迅,得到了一种从政治话语的叙述中永远无法获得的鲜活印象。 2.回忆内容的零散化。

胡风曾指出过萧红小说创作的弱点,“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全篇显得是一些散漫的素描”,胡风的批评是不是一定准确,我们可以保留不同的看法,但他确实发现了萧红创作上的独特风格,这就是把一个个细碎的生活场景进行图画式的归并和拼接,也就是片段式的结构方式。文章没有任何明晰的时间或空间意义上的一以贯之的逻辑顺序,而是撷取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加以整合: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姿势、不游公园的习惯、看电影、抽烟、陪客人、写文章、尝海婴碟里的鱼丸子、卧病在床、和海婴互道“明朝会”、步行赴约会、身体变化、床头摆放小画,直到最后的病逝,一一道来,几近杂乱,几近巨细无遗。即便是一个单独的细节,也往往采用复沓的句式加以罗列,比如,“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面对这样零散的内容,传统的用来理清线索的阅读办法都行不通了。这里,用一个简单的“形散而神聚”的套语来评价也显然是隔靴搔痒。

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这篇文章在构思上显得混乱呢?回答是否定的。我认为,连缀这些细节的只能是情绪。有论者指出,萧红的小说是一种情绪模式的小说。套用一下,把这种琐忆式的回忆性散文称作情绪模式的散文,同样是贴切的。萧红只想把自己与鲁迅先生交往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原生态地表达出来,把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情绪记忆真实地加以再现。这种把生活碎片、细节、意象性的事件加以串并的结构方法,更接近生活的本真状态,也更具有一位女性作家直觉思维的特性,从而更便于凸现具体生活中的具体的鲁迅形象。情绪在这里作为强烈的表达欲望,远远胜过了语言叙述的迫切性。这和我们平时的经验是非常符合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对生命中难忘的人展开回忆时,不可能用一条明晰的线索贯串下来,浮现在头脑中的恰恰是一个个细碎的片段。

3.回忆情感的亲情化。

萧红这篇文章在对鲁迅的回忆中,我总觉得具有一种对原型意义上的“父亲”形象的追寻。萧红幼年丧母,后来不顾父亲的反对,外出求学,记忆中的父亲是冷漠的。“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亲情的缺失,使她更强烈地渴望一种父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永远的憧憬和追求》)。美国心理分析学家阿瑟·科尔曼说:“女儿获得父亲注意的幻想通常会转移到其他男人身上去。”可是,自以为是的萧军和萎缩怯懦的端木蕻良这前后两任丈夫,都没有给予萧红以应有的情感上的慰藉。恰恰相反,从鲁迅先生那儿,萧红得到了合适的赞许、奖掖和关爱,获得了缺失已久的同时又是终生寻觅的父爱般的温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写这篇文章的1939年,也是她创作《呼兰河传》的时候,是萧红生命中最为孤独和寂寞的时候 。一个很有价值的现象是,两篇文章前一篇回忆鲁迅先生,后一篇回忆了自己的祖父。在绝望中苦苦挣扎的作者,用近乎絮叨的低语式写作,呼唤着曾经给予过自己精神安慰的“父亲”和祖父。我们先来看一处《呼兰河传》中的著名片段: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这种近乎啰嗦的叙写,表达了作者在凄婉幻灭中对情感交流的伙伴——祖父深情的眷恋和不舍。

类似的写法,在《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里数见不鲜,比如写到先生陪客人的片段:

“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透过这样的描写,我们分明能够感到作者在苦苦追忆一位精神之父,和前述的对祖父的叙写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整篇文章都是以一个女儿的声吻口气进行倾诉,比如自始至终不厌其烦地出现“鲁迅先生”这个称谓,在不违反语法规范的情况下,绝不用代词“他”来称呼,其中的钦敬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表面的师长身份蕴含着本质上的精神之父的诉求。

总之,这篇文章在回忆鲁迅先生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萧红式的独特情感体验,和萧红的小说创作是一脉相承的。

链接三:审美鉴赏细节里的鲁迅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萧红回忆鲁迅先生通过生活细节抒发真情实感,让自己“一日不能忘”的事情通过她的笔长存在广大读者心中。比如,鲁迅备有两种纸烟——价钱贵的招待客人,便宜的留着自己抽;夜里看完电影,让其他亲友乘出租汽车回家,而自己却带着小海婴坐在苏州河的桥边等车,神态像乡下老人一样安详。这些小事,都在无言中表现出鲁迅克己待人的精神。萧红笔下的鲁迅是崇高的,但又绝不是令人感到高不可攀或难以亲近的。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提供的鲁迅的生活细节很多是高度性格化的,在描绘鲁迅完整的生命世界时突出了他性格的个别性。比如鲁迅“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工作时坐的椅子是硬的,休息时的藤椅是硬的,到楼下陪客人时坐的椅子又是硬的”,从“吃”和“坐”两个侧面,表现出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萧红跟鲁迅有较多的直接交往,是在1936年3月至7月中旬这一段时间。这一时期,在鲁迅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事情,对他的生活、思想和后期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如翻译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为怀念瞿秋白烈士而编校《海上述林》并为之作序;接待从延安来上海的中共中央特派员冯雪峰,以及被美国肺痨病专家托马斯·邓恩诊断病危,并认为此病若生在欧洲人身上则早在五年前就已死掉了??这些情况,在萧红的这篇回忆录中几乎都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反映,描写得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萧红的上述回忆和冯雪峰本人的有关回忆,是研究鲁迅晚年生活的极为重要的史料。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校对( ) 抹杀( ) 遭殃( ) ...调羹( ) 喘着( ) 紊乱( ) ....训斥( ) 混浊( ) 揩( ) ...

2.将下面的文字正确、规范、整洁地抄写在方格内。 明是非 辨正误 审美丑 察善恶

3.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 。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广阔拥抱生活 A.②①④③ B.①④③② C.③②④① D.②④③①

4.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纯。 路边的小草,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呢?你自有你的执着。 二、阅读理解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5.阿长来问《山海经》,体现她对“我”的 ,而“我”认为“ ”,

也就从来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这次也只淡淡地回答,表现了“我”对阿长的 ,这些都为下文 设下了伏笔和悬念。

6.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说明了什么?

7.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8.选文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 ,它表明了“我” 的感情,句中的“这”指代 。

9.“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10.概括选文中“我”对阿长思想感情的变化。 【答案与解析】

1.jiào mǒ yāng tiáo gēng chuǎn wěn chì zhu? kāi(“抹杀”的“抹”应读“mǒ”,“抹布”的“抹”应读“mā”。)

2.略(不要写错字,书写要准确美观。)

3.D(结合莲的花、叶、果实的特点来选择。)

4.示例:空中的彩虹,你何必与坚固的拱桥比恒久呢?你自有你的绚丽。天上的星星,你何必与火热的太阳比辉煌呢?你自有你的璀璨。(所仿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5.关爱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轻视 阿长赠书 6.说明阿长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的善良、朴实。 7.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

8.议论 对阿长的感激和尊敬 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9.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10.由鄙视到敬意。

第4课 孙权劝学

1.易错字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a) 孰(shú) 遂(suì) .2.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后写作“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3.一词多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以 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合用,译为“认为”)见往事耳(了解,知道)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4.古今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