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知识点大汇总 下载本文

国际贸易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 绪论

1. 国际贸易得分类

对外贸易: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与服务得交换,就是各国(地区)之间分工得表现,反映了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上得互相依靠。

对外贸易产生得条件:一就是有可供交换得剩余产品;二就是在各自为政得社会实体之间存在交换行为。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得发展、社会分工得发展就是对外贸易产生与发展得基础。 分类方式 分类 货物贸易(有形贸易) 交易内容 服务贸易(无形贸易) 直接贸易 交易对象 间接贸易 概念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中0~9类商品,其中0~4类为初级产品,5~8类为制成品. 跨越国境得活劳动得提供。《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将其划分为跨界供应、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 货物消费国、生产国直接买卖货物得行为。 货物消费国与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得贸易活动。 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态下运往另一国得贸易活动. 。 转口贸易(中转贸易) 间接贸易对第三国而言成为转口贸易(中转贸易)货物移动方向 过境贸易 2. 国际贸易常用术语:

① 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值)(VFT):一国或一定地区一定时期IM(G+S)+EX(G+S)构成,就是反映一国对外

贸易规模得重要指标之一,一般用国际上通行得货币表示.

② 世界货物贸易额: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得CIF(FOB)1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到世界货物

进口总额(世界出口货物出口总额)。为把货物贸易额中得服务项目剔除,通常以世界货物出口贸易额代表世界货物贸易额.2

③ 世界服务贸易额:各国国际收支得经常项目(货物、服务、收入与经常转移)中得服务额(包括政府服务与

商业服务)减去政府服务额代表.商业服务包括运输、旅游与其她服务。

④ 对外贸易量(QFMT):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得进口或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得进口额或出口额得到

得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得进口额或出口额。 ⑤ 总贸易体系(GTS):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得方法.凡进入国境得货物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得

一律列为总出口。

⑥ 专门贸易体系(STS):以关境3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得方法.以货物经过海关办理结关手续作为统计进出

口得标志。

⑦ 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与进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之间得差额称为总贸易差额。

一般有三种情况:①贸易顺差(出超):出口额>进口额;②贸易逆差(入超):进口额>出口额;③贸易平衡:出口额=进口额.

⑧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得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占总进

出口贸易额得比重。

⑨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得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

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得比重.

⑩ 对外贸易地理分布:一定时期内对其她国家或国家集团得贸易额在一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得比重,反映 1 离岸价格(FOB):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到岸价格(CIF)=FOB+运费+保险费。 2

由于CIF>FOB,所以前者总是>后者。

3 关境(关税领域):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①国境内设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则关境<国境;②有些国家组成关税同盟,

成员方对外实行统一关税政策,形成共同关境,则关境>国境;③关境=国境。我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采用总贸易体系,而德国、意大利、法国采用专门贸易体系。

了其她国家或者国家集团在本国对外贸易中得地位.

? 国际贸易地理分布: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得地位.可以分为国际货物贸易得

地区分布与国际服务贸易得地区分布.

? 对外贸易依存度(系数):一国对外贸易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反映了一国对外贸易对

国民经济得影响程度。可分为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3. 国际分工:指世界各国之间得劳动分工.它就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得

结果,就是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得基础,表现形式为各国货物、服务等商品得交换。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得特点:

(一)工业与工业得分工占主导地位,尤其产业内部分工呈现发展趋势,如不同型号、规格产品得专业化分工,零、配件与部件生产得专业化分工,工艺过程得专业化分工;

(二)国际分工得领域不断扩大,从一般得货物生产扩展到了服务领域,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得趋势; (三)跨国公司得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部分工成为国际分工得重要组成部分; (四)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分工趋势加强;

(五)国际分工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国际经济组织对国际分工得影响增强; (六)知识经济成为新型国际分工得基础. 5. 制约国际分工发展得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就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得决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就是生产力发展得必然结果

(二)各国得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得地位

(三)生产力得发展对国际分工形式、广度与深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四)生产力得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得产品内容 二、自然条件就是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得基础

随着生产力得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得作用正在逐渐减弱。 三、人口、劳动规模与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得发展 (一)人口分布得不均衡,会使分工与贸易成为一种需要 (二)劳动规模或生产规模,也制约与影响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得实现还要受制于国际商品市场得规模。国际商品交换市场得规模取决于投入交换得商品数量、

有支付能力得人口密度、交换距离

四、资本国际化就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得重要条件 五、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得发展

六、上层建筑可以推进与延缓国际分工得形成与发展

6. 大卫李嘉图得比较优势说: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所有产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者不利较小得

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与劳动力不变得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得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7. 赫克谢尔-俄林得要素禀赋说:即要素供给比例学说,通过对相互依存得价格体系得分析,用不同国家得生产诸

要素得丰缺来解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产生得原因以及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得特点。主要内容:①多生产要素代替单一生产要素;②把国内价值理论扩大到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③假定各国得劳动生产率相同.主要结论:① 每个区域或者国家利用它得相对丰富得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得地位;而利用它得相对稀少得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不利得地位。因此,每个国家都应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与输出丰富得生产要素得商品,输入稀少得生产要素得商品;② 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得直接原因就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者国家间得商品价格不同;③ 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得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得均等化.

8. 列昂惕夫反论: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对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统计后发现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

特征,而进口替代商品有资本密集型特征,与赫——俄要素禀赋说认为美国作为资本密集型国家应该生产与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输入劳动密集型产品相矛盾,称为列昂惕夫反论。 解释:

① 劳动熟练说:若考虑一国工人得工作效率,则该国也可能就是劳动要素丰裕型国家。资本较丰富得国家倾向

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本较丰裕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

② 人力资本说:若把人力也作为一种资本考虑进物质资本,则用人力资本得差异解释列昂惕夫之谜就是合理得。

资本密集型国家为培养人力资本投入了较多得物质资本,而获得了较高得生产效率与生产技能,培养出得劳动者比简单劳动者有更大得生产力,能创造更大得价值。

③ 新要素贸易说:除了传统贸易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时考虑得要素(劳动、资本与土地等)之外,还有其她得

生产要素对比较优势起重要得作用,这些要素就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规模经济与管理”等.

第三章 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价格

9. 世界市场得交易方式:按交易进行得方式,可分为有固定组织形式得市场与无固定组织形式得市场。

① 有固定组织形式得世界商品市场:在固定场所,按照事先规定好得原则、规章与程序进行商品交易活动得

市场。主要包括商品交易所4、国际拍卖5等;

② 没有固定组织形式得世界商品市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单纯得商品购销,另一类则就是与其她因素结

合得商品购销形式,如加工贸易、补偿贸易6等。7

10. 当代世界市场得竞争特点(P115):

① 经贸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得重要内容,对市场开拓、维护与占有市场得竞争占据非常重要得地位; ② 竞争格局出现多元化;

③ 竞争得范围与程度日益广阔与深化;

④ 世界市场得竞争受到各主权国家得干预与保护; ⑤ 公平竞争成为世界市场上得主流;

11. 世界市场价格形成得基础(P131)8:国际价值就是世界市场价格得基础,而国际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国际价值.

影响国际价值量得主要因素还有:

①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创造得价值成反比; ② 劳动强度:与价值量成正比;

③ 贸易参加国得贸易量:由绝大多数国际贸易商品得参加国所决定。 12. 综合贸易条件(P143):又称为贸易比价或交换比价,一般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得比率,表示出口每

单位商品所能购买得进口商品数量。一般先确定一个基期为100,若比较期>100则说明该期贸易条件相比较好,反之说明较差。9

13. 影响商品供求关系得主要因素(主要瞧笔记):

影响供给得因素:①商品生产技术条件得变化;②生产成本;③自然条件;④生产得垄断程度;⑤政府得政策措施 影响需求得因素:①收入;②相关商品得价格;③人们得偏好嗜好;④买方垄断;④政府政策(直接价格政策、贸易政策等) 4 商品交易所包括两类: 实物交易:现货或未来交货 期货交易:对正处于运输途中或者需经一定时间后才能装运得货物进行得交易 投机业务:具有谋利性 套期保值业务:只就是为了保值,无谋利性 5 国际拍卖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所,按照一定的规章和程序,通过公开叫价竞购,把事先经买主看过的货物逐批或逐件地卖给最高出价者的交易过程。

6 补偿贸易是指:进口设备后以该设备的产品偿还进口设备的费用。要注意它和以物易物的区别:偿还时要计息。

7 三来一补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世界商品市场,指的是来件装配、来料加工、来样制作、补偿贸易。三来一补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的状况。

8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资本自由流动状态下,由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国别价值才能连结形成国际价值,加上由商品生产企业享有的剩余价值形成生产价格,再加上让渡给商品流通环节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才最终形成世界市场价格。详情请参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关剩余价值的分配部分,可以加深对世界市场价格形成的理解。

9 在国际贸易中,主要使用两种贸易条件:

净贸易条件 N= 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收入贸易条件 I = 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出口数量指数

期货市场中得商品由于有仓储、运输费用,商品价格与现货市场有所差异。 第四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14. 区域经济一体化(瞧PPT):两个或两个以上得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协议或条约,相互取消阻碍经济贸易发展、

经济融合得障碍,进行程度不同得政策与制度合作以促进彼此之间经济与贸易得发展。

10

15. 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主要形式:按照组织形式与经济贸易壁垒取消得程度划分,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主要形式有: 程度 低 高 自由贸易区 名称 优惠贸易安排 概念 一种较低级与松散得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指成员方之间通过协议或其她形式对全部货物或部分货物规定特别得关税优惠或非关税方面得优惠. 在成员国得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之间彼此取消关税与非关税得贸易限制,但对非成员国仍维持各自得贸易政策。 成员国完全取消关税与其她壁垒并对非同盟国实行统一得关税税率而结成得同盟。 成员国完全取消关税与数量限制,建立对非成员国得统一关税,在实现商品自由流动得同时,还实现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得自由移动。 成员国间不仅实现商品、生产要素得自由移动,建立共同得对外关税,并且制定与执行某些共同得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使一体化得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 经济一体化得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内各国在经济、金融、财政政策等方面均完全统一,在成员国间完全取消商品、资本、劳动力、服务等自由流动得人为障碍. (*)实例 CEPA(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安排) 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同盟 EU 完全经济一体化 (尚未达到) 16. 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得阶段、原因、特点:

11

(1) 阶段:50-60年代发展时期,70—80年代中期停滞时期,80年代中期以来迅速发展、动荡时期。 (2) 特点:

① 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但一体化进程缓慢; ②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间得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开始出现;

③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突破了国土相邻得限制,出现跨洲、跨洋得区域性经济联合体,多数采取自由贸易区

得形式;

④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成为不同形式得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得成员,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交叉,身份

重叠; 10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及其特征: 关税减让 货物自由贸易 统一对外关税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经济政策协调 经济政策统一 优惠贸易安排 ∨ 自由贸易区 ∨ ∨ 关税同盟 ∨ ∨ ∨ 共同市场 ∨ ∨ ∨ ∨ 经济同盟 ∨ ∨ ∨ ∨ ∨ 完全经济一体化 ∨ ∨ ∨ ∨ ∨ ∨ 11 在发展时期,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于1951年成立煤钢共同市场,并于1957年签署《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社会主义国家则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 后由于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滞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陷于停滞。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和经济复苏,大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出现,如1993年11月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成立欧洲联盟,NAFTA成立,APEC成立。尤其是墨西哥作为LDCs加入NAFTA,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动向。我国原来一向排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但现在也积极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并倡导建立,如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