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选读课件 下载本文

? ? ? ? ? 开篇的文言文小序构成的矛盾反讽。

狂人形象的寓意,文学性和思想性的结合。 “吃人”的真相。

鲁迅对现实世界及流行思潮的复杂心理。 作品“忧愤深广”的境界。

对于《狂人日记》传统的解读:

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对迫害狂者的精神状态虽然有逼真的描写,但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更令人震惊,揭露了“仁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发出 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不仅表现了鲁迅的“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创造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以娴熟 的白语口语,以足够的思想艺术份量,深刻的体现了思想革命的和文学革命的实质,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和崭新而完美的形式相结合,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狂人语:“从来如此,便对么?”

文言小序

? 《狂人日记》的来源。

? 主人公“狂人”病愈之后的去向。

? 将文章的叙事者和主人公明确的分开,实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 与后面的白话文“日记”形成了矛盾反讽的效果。 ? 第一段落

? “月光”与精神病人的发病。

? “月光”的寓意:西方传入的民主、科学以及人道主义的新思想。 ? 暗示了即将到来的迫害。 第二段落

? 迫害的开端。

? 邻居们对他的痛恨,特别是小孩子。 ? 暗寓了封建文化的对于新一代人的荼毒。 第三段落

? 提出“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 明确的指出“吃人者”的社会阶级。

? 开始意识到自己即将遭受“被吃”的命运。 ? 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的“吃人”历史。 ? 揭露了封建道德礼教的“吃人”本质。 第四段落

? 将中医老头子比作“刽子手”,“吃人者”的帮凶。 ? 脱离“理性”的勇气正气。

? 发现“吃人的是我哥哥”,领悟到“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可仍然是

吃人的人的兄弟!”

第五段落

? 通过曲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反思“传统文化”。 ? 揭示了第一种迫害他人的伎俩:找出合法的吃人依据。

? 开始理解“大哥”吃人思想的由来,暗示了受到封建思想毒害的“大哥”也曾以封建道

9

德伦理来教育“我”。

第六段落

? 对于“吃人者”入木三分的刻画。 第七段落

? 揭示了第二种迫害他人的伎俩:无形的威胁,将他人逼死逼疯。

? 决定不再坐以待毙,从“劝转”“大哥”入手,开始疗救国民精神的第一步。 第八段落

? 内心“封建理性的我”与“觉醒的我”之间的对话。

? 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吗?”的深刻命题。突破了对“封建道德礼教”质疑的层

面,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类理性文明的质疑。

? “娘老子先教的”再次暗寓了“封建道德”的文化遗传性。 第九段落

?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猜忌、提防。 第十段落

? 小说的高潮,“狂人”的抗争。

? 通过对“大哥”的劝说,揭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即便是“生得多,也会给

真的人除灭了”。

? 揭示了迫害他人的第三种伎俩:宣告他人为非正常范畴的类别,古语有云“非我族

类,其心必异”。

第十一段落

? 通过妹子的死,矛头直指中国封建伦理道德之根——“孝道”。

? 母亲的“哭”和“割肉”形成了矛盾对立,为“人性恶”的命题埋下了伏笔。 第十二段落

? 开始意识到自己也曾吃过人,深刻的自我剖析,我也是“吃人者”的一员。

? “难见真的人”提出了“人性本恶”的命题。本文的反思便升华为对于人性根本的

质疑。

第十三段落

? 本段共两句,一个问号表达出了作者对于未来的质疑;一个省略号表明了作者对于

能否拯救孩子的不确定。

? 作者对于西方科学民主新思想的质疑。沉睡者醒来之后发现无路可去!

本文主题的升华

对于封建道德伦理黑暗的揭露 ? 对于中国文化的质疑 ?

对于整个人类“理性”文明的质疑 ?

对于西方科学民主新思想能否拯救中国的质疑 四、《狂人日记》的超越时代性

? 穿透了“反帝反封建、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爱国主义”等时代“共名”主题。

10

? “人性恶”的悲观色彩、“狂人”的非理性包含了现代主义的先锋性因素,与欧洲现

代派思潮同步发生。

? “人”在毁灭邪恶的同时自身开始变得邪恶,狂人最终又走回了“吃人”的老路。

知识点:现代主义

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的一些大国里,出现了一种反现实主义的,主张作家任意妄为和疯狂自我表现的文艺思想,西方学者将其笼统地称之为现代主义思潮,或称现代派。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古典的艺术传统,在题材上、技巧上力求新奇,标新立异,在精神上则带有歇斯底里的疯狂性质,作家们着力发 掘的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作者自己的贫乏而空虚的内心世界。他们排斥巴尔扎克式的批判现实主义,认为它呆板、单调、机械;他们崇拜奥地利的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主张描写梦境和人的下意识领域,追求表现人们在一瞬间感受到的“神秘的抽象的王国”。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本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实现主义,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也包括 三十至六十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等等。一般认为,英国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用德语写作的奥地利犹太作家卡夫卡,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五、对于《狂人日记》的质疑

? 狂人的胡言乱语,并非革命者的声音。 ? 语言文白夹杂,晦涩难懂,多有错别字。 ? 常识性错误,历史知识和中医知识的匮乏。 ? 后世文人对于鲁迅的“曲解”。 ? 抄袭果戈理的同名小说。

11

第三讲 “嗜血”的英雄——施蛰存心理小说赏析

一、施蛰存生平简介

?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

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原名施德普,又名施青萍,笔名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 1905年12月3日,施蛰存出生于浙江杭州水亭址。1913年随家迁居江苏松江(现

属上海市)。

? 1922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1923年入上海大学,自费刊印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江

干集》,撰《苹华室诗见》首次以施蛰存署名。

? 1926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同学戴望舒、刘呐鸥等创办《璎珞 》旬刊。 ? 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而成

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 1932年,施蛰存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意识的

文学创作,在当时影响广泛。

? 抗战爆发之后,他曾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和光华大学。1952

年之后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由于三十年代,曾经和鲁迅有过论战,所以在50年代~70年代曾受到迫害。因而

告别了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 20世纪80年代,由于现代主义思潮重新涌入中国,他的文学创作才又重新开始受

到重视。

? 2003年11月19日病逝于上海。

? 施蛰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937年以前,除进行编辑工作外,主要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及翻译外国文学; 2.抗日战争期间进行散文创作; 3.1950年—1958年期间,翻译了200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 4.1958年以後,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 施蛰存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知识分子。他1930年代与鲁迅论战,20世纪50年代拒绝

在教学中援引马列文论,晚年对社会也很关注,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

二、施蛰存与“新感觉”派小说

? 1929年9月,施蛰存与刘呐鸥、戴望舒、徐霞村等集结在一起,创办《新文艺》月

刊,继续张扬新感觉派的大旗、宣告了“新感觉”流派的诞生。

? 施蛰存是这个流派成绩最为显著、影响最大的作家。著有现实主义小说《江干集》、

《娟子姑娘》、《上元灯》等。1929年9 月,在他创办的《新文艺》上,发表了《鸠摩罗什》,才正式涉笔于新感觉派小说创作。《新文艺》仅出版一年,就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又使新感觉派小说创作陷于困顿之中。1932年5月,施蛰存应上海现代书局之聘,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他又以此为园地,或发表国内文学青年的作品,或介绍国外的詹姆斯?乔伊斯、福克纳、横光利一等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从而使新感觉派的小说进入一个全盛时期。

? 新感觉派的全盛时期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在刘呐鸥和穆时英弃“文”从政之后,

施蛰存又于1935年2月离开《现代》杂志。到此,这个来去匆匆的文学流派则像彗星一样悄然而逝。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