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八中北校高一语文组
《六国论》导学案(学生版)
[目标展示] 一、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二、掌握积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句。
三、培养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二、写作背景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10万、绢10万匹。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三、预习要求
1.结合注释,疏通全文,自己画出重点词句,难于翻译的也勾画出来。 2.预习思考题:
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据来进行论证?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段是以 作为论据,论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 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 。 四、基础训练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抱薪救火(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燕赵之君( )洎牧( )以谗诛( ) ....革灭殆尽( ) .2.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3.找出活用字
(1)李牧连却之( ) (2)以弱天下之( )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1
证 。第三段再从
枣庄八中北校高一语文组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4.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2)思厥先祖父(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4)可谓智力孤危( )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5.一词多义。
(1)非: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
② 觉今是而昨非( )
③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2)或: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②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 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得:①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② 此言得之( ) ③ 至德不得( )
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
(4)相: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② 相见恨晚( ) ③ 死者相藉( ) ④ 伯乐相马( )
(5)势:① 其势弱于秦( )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6.特殊句式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后秦击赵者再( )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深化拓展]
全文的论证结构有何特点?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a.论证结构(列出提纲) b.论证方法
2
) ) ) 枣庄八中北校高一语文组
[梯度训练] 一、常识填空 1.《六国论》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他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 ____ _,两个分论点是:一___ _;二___ ____ _。
3.作者从六国破灭而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___ ____ ___ ____ ____ ____ 。
二、翻译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
三、7.给下列一段文字加标点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愚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四、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以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天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8.查字典、词典,解释下边加粗的词语 ①塞秦之冲( )( ) ②故夫天下之所重者( ) ③而蔽山东之诸侯( ) ④而韩、魏乘之于后( ) ⑤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 ⑥委区区之韩,魏( )
3
枣庄八中北校高一语文组
⑦韩、魏折而入于秦( ) 9.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译文:
②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译文:
10.对上下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文第一段是论述了韩、魏两国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B.上文第二段是指出韩、魏附秦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C.上文第一段说明秦国最嫉恨的韩、魏两国,最使范雎忧虑的是齐之刚,寿。 D.上文第三段提出“厚韩亲魏”的策略,归纳六国灭亡的原因。 11.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说的,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记取历史教训。
[跟进反思]你认为苏洵的论点正确吗?你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
4
枣庄八中北校高一语文组
参考答案
[导学过程] 四、基础训练 1.读音
率赂秦耶(shuài) .
抱薪救火(xīn) .洎牧(jì) .2.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通“曝”,冒着)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3.词类活用
(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 (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月:名词作状语,一月一月地)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礼相待) 4.古今异义
思厥先祖父(jué) 暴霜露(pù)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ǔ) 燕赵之君(yān) ..以谗诛(chán) 革灭殆尽(dài) ..
5
枣庄八中北校高一语文组
5.一词多义。
(1)非:
①不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 ②不对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③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 (2)或:
①或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②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③有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3)得:
①动词,得到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 ②适宜,得当 此言得之 (《六国论》) ③找到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④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 ⑥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4)相:
①互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②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 相见恨晚 ③递相,先后 死者相藉 (《捕蛇者说》) ④亲自观看 伯乐相马 (5)势:
①势力 其势弱于秦 (《六国论》)
②形势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6.特殊句式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为??所??”式)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也”式) (3)后秦击赵者再(状语后置句,即“后秦再击赵”)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宾语“之”省略) [梯度训练]
1.苏洵、嘉祐集·权书、苏辙、苏轼、三苏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译: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
6
枣庄八中北校高一语文组
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5.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6.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7.家,侯,地,众,秦,亡。士,疏,浅,也。
8.①阻塞;交通要道;②重视;③遮掩,庇护;④追逐,追击;⑤是,就是;依附,归附 ⑥舍弃;小 ⑦屈服
9.①越过韩国和魏国的国境,再去攻击另一国的国都,燕国和赵国抗击于其前,而韩国和魏国就会乘之于其后,这是非常危险的办法嘛!
②豁出区区的韩、魏,使它们承当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而投入秦国的怀抱呢?
10.C 11.D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