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58) 下载本文

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同学们在初一学过的声现象知识想必记忆尤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可以有效减弱噪声

C.在交响乐演奏中,台下的观众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靠音色辨别 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108m/s

2.同学们每日在教室里上课,围绕我们的教室里的声现象,正确的观点是( ) A.学生课上回答问题声音要洪亮,这里指的是声音的音调 B.在椅子的四脚安装上橡皮垫,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教室里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是因为声音没有发生反射 D.有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会发出“吱吱”的刺耳的超声 3.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演凑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

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

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1

D.

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4.声音在空气、钢管、软木、水这四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小的是( ) A.空气

B.钢管

C.软木

D.水

5.超声波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们利用超声波方向性好的特点制成声呐,来测绘海底的地形 B.在医院体检时用的“B超”就是利用了超声波能够成像的原理 C.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打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由于超声波的传播速度远快于可听声波,所以为了便于区别才称为超声波 6.世间万物都有温度,下列关于物体的温度描述正确的是( ) A.我市冬天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6℃ C.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为80℃ D.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约为23℃

7.我市一年四季分别,风景俊秀如画,下图描述的自然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

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

2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

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8.2014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其原因是( )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9.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象,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波的沸点是48℃ 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6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

10.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 A.温度

B.熔点

C.沸点

D.凝固点

11.近期是流感病毒爆发的时期,出于安全考虑,学校抽取个别同学测量体温.常老师用下图所示的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一个体温正常的同学,测量结果可能是( )

A.35.0℃ B.37.0℃ C.38.0℃ D.38.5℃

12.同学们都玩过肥皂泡泡,如图所示是小梦同学在﹣9℃的室外玩肥皂泡泡是拍摄的照片.他发现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会迅速结冰,掉落在地面如同散落的玻璃球,神奇极了.对这一现象包含

3

的物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A.这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C.这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D.这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13.王老师端了两盆子的碎冰块,他将一盆放在炎炎烈日下,一盆放在阴凉冰冷处,两个盆内的冰块均未完全熔化,此时两盆水的温度相比( ) A.在阴凉处的那盆水的温度高 B.两盆水温度一样高 C.在烈日下的那盆水的温度高 D.无法确定

14.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吸热液化成小水珠

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再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 C.江湖河海中的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 D.积雪放热熔化成水归入大海

15.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把碎冰装在大试管中,将大试管放在水中加热,这种加热方式称之为“水浴法”加热;在该实验中我们一般采用的水是常温水而不用开水的原因是( )

A.增长冰的熔化时间 B.均匀受热 C.增大受热面积 D.缩短实验时间

16.如图是某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图象,以下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在ab段之间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在bc段处于沸腾状态 D.c到d是熔化过程

17.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成因,分析错误的是(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