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习题集1 下载本文

第一章 绪 论

§1-1观 测 误 差

1.1.01 为什么说观测值总是带有误差,而且观测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1.1.02 观测条件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它与观测结果的质量有什么联系? 1.1.03 测量误差分为哪几类?它们各自是怎样定义的?对观测成果有何影响?试 举例说明。

1.1.04 用钢尺丈量距离,有下列几种情况使量得的结果产生误差,试分别判定 误差的性质及符号:

(1) 长不准确; (2) 尺尺不水平; (3) 估读小数不准确; (4) 尺垂曲;

(5) 尺端偏离直线方向。

1.1.05 在水准测量中,有下列几种情况使水准尺读数带有误差,试判别误差的 性质及符号:

(1) 视准轴与水准轴不平行; (2) 仪器下沉; (3) 读数不准确; (4) 水准尺下沆。

§1-2测量平差学科的研究对象

1.2.06 何谓多余观测?测量中为什么要进行多余观测? 1.2.07 测量平差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1-3测量平差的简史和发展

1.3.08 高斯于哪一年提出最小二乘法?其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1.3.09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测量平差得到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4 本课程的任务和内容

5

1.4.10 本课程主要讲述哪些内容?其教学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 误差分析与精度指标

§2-1 正态分布

2.1.01 为什么说正态分布是一种重要的分布?试写出一维随机变量X的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式。

6

§2-2 偶然误差的规律性

2.2.02 观测值的真误差是怎样定义的?三角形的闭合差是什么观测值的真误差?

2.2.03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大量的偶然误差呈现出什么样的规律性? 2.2.04 偶然误差*服从什么分布?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各是多少?

§2-3 衡量精度的指标

2.3.05 何谓精度?通常采用哪几种指标来衡量精度?

2.3.06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同一个量进行若干次观测得到一组观测值,这些观测值的精度是否相同?能否认为误差小的观测值比误差大的观测值精度高?

2.3.07 若有两个观测值的中误差相同,那么,是否可以说这两个观测值的真误差一定相同?为什么?

2.3.08 为了鉴定经纬度的精度,对已知精确测定的水平角α=45O00’00”作12次观测,结果为:

45o00’06” 44o59’55” 44o59’58” 45o00’04” 45o00’03” 45o00’04” 45o00’00” 44o59’58” 44o59’59” 44o59’59” 45o00’06” 45o00’03” 设α 没有误差,试求观测值的中误差。

2.3.09 有一段距离,其观测值及其中误差为345.67m+_15mm。试估计这个观测值的真误差的实际可能范围是多少?并求出该观测值的相对中误差。

2.3.10 已知两段距离的长度及其中误差分别为300.465m+_4.5cm及

660.894m+_4.5cm,试说明这两段距离的真误差是否相等?它们的精度是否等?

§2-4 精度、准确度与精确度

2.4.11 试写出协方差的定义式,并说明它是怎样描述这两个观测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2.4.12 两个独立观测值是否可称为不相关观测值?而两个观测值是否就是不独立观测值呢?

2.4.13 相关测量值向量X的协方差阵是怎样定义的?试说明DXX中各个元素的含

7

义。当向量X中的各个分量两两相互独立式,其协方差阵有什么特点? 2.4.14 试写出描写两个观测值向量X和Y之间相互关系的互协方差阵的定义式,并说明DXY中各个元素的含义。

2.4.15 何谓准确度?何谓精确度?当观测值中不存在系 统误差时,精确度就是精度吗?

§2-5 测量不确定度

2.5.16 测量数据的不确定性和不确定度是怎样定义的?不确定度评定的标准是什么?

§2-6 综合练习题

2.6.17 社队某量进行了两组观测,它们的真误差分别为: 第一组:3,-3,2,4,-2,-1,0,-4,3,-2 第二组:0,-1,-7,2,1,-1,8,0,-3,1

?2,?1、??2和中误差??试求两组观测值的平均误差??1、并比较两组观测值的精度。

设有观测值向量X=【L1 L2】T,已知σt1=2秒,σt2=3秒,σ

21t1t2

=-2秒2,试写出

其协方差阵DXX。

2.6.19 设有观测值向量X=【L1 L2 L3】T的协方差阵Dxx={},试写出观测值L1、

3133L2及L3的中误差以及协方差σ

L1L2

、σ

L1L3

和σ

L2L3

第三章协方差传播律及权

§3-1数学期望的传播

3. 1.01数学期望是怎祥定义的?何谓数学期望的传播?试写出数学期望传播的运算公式.例如.已知同精度观测值=xi(i=1,2,```,n)的数学期望均为μ,问

1其算术平均值x=

n?i?1nxi的数学期望等于多少?

§3-2协方差传播律

3.2.02什么是协方差传播律?其主要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8

3.2.03协方差传播律主要包含哪几个公式?试写出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 3.2.04能否说协方差传播律就是误差传播律?为什么?

3.2.05当观测值的函数是非线性形式时,应用协方差传播律应注意哪些问題?试举

例说明之。

3. 2. 06试简述应用协方差传播律的计算步骤。

3.2.07下列各式中的Li(i = l,2,3)均为等精度独立观测值,其中误差为σ,试求X的 中误差:

(1)X=1/2(L1+L2)+L3 (2)X=L1L2/L3

3.2.08 巳知观测值的中误差σ1=σ2=σ, σ12 =0,设X=2L2+5,Y =L1 -2L2, Z=L1L2,t=X+Y,试求X,Y,Z和t的中误差。

3. 2. 09 已知独立观測值L1,L2的中误差为σ1和σ2,试求下列函数的中误差:

(1) X=L1-2L2; (2) Y=0.5L12+L1L2; (3) Z=sinL1/sin(L1+L2).

3.2. 10设有观测值向量L = [L1 L2 L3]T,其协方差阵为

?400???DLL=?030?,

?002???试分别求下列函数的方差:

⑴ F1-L1 -3L3; (2)F2 =3L2L3。

?6?1?2???(3)3.2.11设有观测值向量L = [L lL2 L3]T,其协方差阵为DLL=??141?,

??212???试分别求下列函数的方差: (1)F1=L1+3L2-2L3;

9

(2)F2=L1+L2 +L。

3. 2. 12已知观测值向量L及其协方差阵DLL,组成函数X=AL,Y=BX,试求协方差

阵 DXL,DYL和DXY.

3. 2. 13 设有观测值向量L=[L1 L2 L3]T,其协方差阵为

312

123DLL=?0?30?1?? 41????112???n11n21n313. 2. 14已知观测值向量L1,L2和L3及其协方差阵为

?D11??D21?D?31D12D22D32D13??D23?, D33??现组成函数

X=AL1+A0

Y=BL2+B0

Z=CL3+C0

式中,A,B,C为系数阵,A0,B0,C0为常数阵.令W=[X Y Z],试求协方差阵DWW。 3. 2. 15 已知边长S及坐标方位角α的中误差各位σs和σα,试求坐标增量ΔX=S2cosα和ΔY=S2sinα的中误差。

3 2. 16设有同精度独立观测值向量L=[L1 L2 L3]T的函数为

31T

Y1=SAB

sinL1,Y2=αAB-L2 sinL3式中,aAB和SAB为无误差的已知值,测角中误差σ =1\,试求函数的方差

2?2y1,?y2及协方差?y1y2。

3. 2. 17 在图 3-1 的ΔABC 中,由直接观测得 b = 106. 00m ±0.06m,β= 29°39'土1'和γ=120°07' ±2',试计算边长c及其中误差σ

c

3.2. 18在图3-2的ΔABC中测得∠A±σA,边长b±σb,a±σc,试求三角形面积的中误差σs。

3.2.19由已知点A(无误差)引出支点P,如图3-3所示。a。为起算方位角,其中σ0,观测角β和边长S的中误差分别为σ

β

和σS,试求P点坐标X,Y的

10

协方差阵。

3.2. 20为了确定图3-4中测站A上B、C、D方向间的关系,同精度观测了三个角,其值为L1=45°02',L2 =85°00,'L3=40°01'。设测角中误差σ = 1\,试求:

(1)观测角平差值的协方差阵;

(2)观测角平差值L1关于L3的协方差。

??

§3-3协方差传播律的应用

3- 3. 21水准测量中两种计算高差中误差的公式为σ公里,它们各在什么前提条件下使用?

hAB

=Nσ站

和σ

hAB

=Sσ

?的N3. 3. 22试简述同精度独立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中误差的计算公式σx =推导过程,并说明此式使用的前提条件。

3.3.23怎样计算交会定点的点位方差?纵向方差及横向方差各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误差?

3.3.24在巳知水准点A、B(其髙程无误差)间布设水准路线,如图3-5所示。路线长 为S1 =2km,S2 =6km,S3 =4km,设每千米观测高差中误差a = 1. 0mm,试求:

11

(1)将闭合差按距离分配之后P1,P2两点间高差的中误差;

(2)分配闭合差后P1点高程的中误差。

3.3.25在水准测量中,设每站观测高差的中误差均为1cm,今要求从已知点推算待定点的髙程中误差不大于5cm,问可以设多少站?

3.3.26若要在两已知髙程点间布设一条附合水准路线(图3-6),已知每千米观测中误差等于5.0mm,欲使平差后线路中点C点髙程中误差不大于lOmm,问该线路长度最多可达几千米?(提示:Hc?=HA+h1,Hc?=HB-h2,HC=(Hc?+Hc?)/2)

3. 3. 27在图3-7中,由已知点A丈量距离S并测量坐标方位角α,借以计算P点的坐标。观测值及其中误差为S = 127.00mm±0.03m,α=30°00'±2.5',设A点坐标无误差,试求待定点P的点位中误差σP。 3. 28有一角度测4测回,得中误差0.42'问再增加多少测回其中误差为0. 28\? 3,3.29在图3-8的梯形稻田中,测量得上底边长为a=50. 746m,下底边长为b = 86. 767m,髙为h = 67.420m,其中误差分别为σa=0.030m,σb=0.040m,σh=0.034m,试求该梯形的面积S及其中误差σS

3.3.30设图3-9的△ABC为等边三角形,观测边长和角度得观测值为b± σb=1000m ± 0. 015m,α=β=60°00'00\,且为使算得的边长a具有中误差σa =0. 02m,试问角α和β的观測精度应为多少? §3-4杈与定权的常用方法

12

3.4.31权是怎样定义的?权与中误差有何关系?有了中误差为什么还要讨论权?

2?023.4.32在公式中Pi=2中,?0表示什么??i2能否是不同量的观测值的方

?i差?

3.4.33什么叫做单位权、单位权观测值及单位权中误差?对于某一个平差问题,它们的值是惟一的吗?为什么?

3, 4. 34水准测量中的两种常用定权公式Pi=件下使用?

试说明两式中C的含义。

3. 4. 35设某角的三个观测值及其中误差分别为

30°41'20\2.0\30°41'26\4.0\30°41'16\1.0\

现分别取2.0\、4. 0〃及1.0\作为单位权中误差.试按权的定义计算出三组不同

的观测值的

权,再按各组权分别计箅这个角的加权平均值X及其中误差??

x3. 4. 36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应用水准测量測定了三角点A,B,C之间的髙差,

设该三角形边长分别为S1 =10km,S2 =8km,S3=4km,令40km的髙差观测值为单位权观测,试求各段观测高差之权及单位权中误差。

3.4.37设n个同精度观测值的权为P,其算术平均值的权为P,问P与P的关系

如 何?

3. 4. 38设一长度为d的直线之丈量结果的权为1,求长为D的直线之丈量结果

的权。

3. 4. 39在图3-10中,设巳知点A,B之间的附合水准路线长为80km,令每千米

观测髙差的权等于1,求平差后线路中点(最弱点)C点高程的权及该点平差前的权。

??CC和Pi=各在什么前提条

Si?i?3.4.40以相同精度观测∠A和∠B,其权分别为PA =

求单

位权中误差σ0和∠A的中误差σA。

3.4.41设对∠A进行4欢同精度独立观测,一次

11 ,PB= ,已知σB =8\试42测角中误差为2. 4\已知4次算术平均值的权为2。试问:(1)单位权观測是什么?

(2)单位权中误差等于多少?(3)欲使∠A的权等于6,应观测几次? 3.4.42设对A角观测4次,取平均得α值,每次观测中误差为3\对B角观测9

次,取平均得β值,每次观测中误差为4\试确定α,β的,权各是多少? [解]令C' = l,则由定权公式

P i=

Pα=4,Pβ=9。

试问以上这样定权对吗?为什么?

3.4.43设对某一长度进行同精度独立观测,已知一次观测中误差σ=2mm,设4次观测值平均值的权为3。试求:(1)单位权中误差σ。;(2)—次观测值的权;(3)欲使平均值的权等于9,应观测几次?

3.4.44在相同条件下丈量两段距离S1=100m,S2=900m,设对S1丈量3次平均值的权PS1=2mm,试求对S2丈量5次平均值的权PS2。

3.4.45由已知水准点A,B和C向待定点D进行水准测量,以测定D点髙程(图 3-11)。各线路长度为S1 =2km,S2 =S3 =4km,S4=1km,设2km线路观测高差为单位权观测值,其中误差σ0=2mm.试求:(1)D点高程最或是值(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σD;(2)A、D两 点间髙差最或是值的中误差σAD。

3.4.46设有水准网如图3-12所示。网中A,B和C为已知水准点,P1 =P3 =P5 =2, P2=P4 =5,单位权中误差σ0=2mm试求:(1)D点高程最或是值(加权平均值)之中误差;

(2)C、D两点间高差最或是值之中误差σCD。

Ni ?C14

§3-5协因数和协因数传播律

3.5.47什么叫做协因数?卄么叫做相关权倒数?它们与观侧值的方差或协方差有何关系?

3.5.48观测值向量的协因数阵和权阵各是怎样定义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 5.49设观测值向量L的协因数阵为QLL,权阵为PLL,试问(1)协因数阵的

n1nnnn对角元

素Qii是观测值Li的权倒数吗?(2)权阵的对Pii是观测值Li的权吗?为什么?

3. 5. 50何谓协因数传播律?其主要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3-5.51协因数传播律主要包含哪几个公式?试写出其推导过程。

3.5.52什么是权倒数传播律?试写出其公式并说明应用该公式的前提条件。 3. 5. 53巳知观測值向量L的协因数阵为L

LL?3?1?QLL=??,试求观测值的权PL1和PL2。

?12??3.5.54 已知观测值向量L的权阵为

21?5?2? PLL=??,

??24?试求观测值的权PL1和PL2。

3.5.55设有观测值向量L=[L1 L2]T的权阵为

21?6 PLL=?5??3??53?5?, ?9??5? 15

22单位权方差?0=3.试求?1,?22,σ

12

以及PL1和PL2。

3.5.56 已知观测值向量L的协方差阵为

21 DLL=?2???1?1? ?3?以及L1的协因数Q11=

22,试求单位权方差?0,权阵PLL和PL1,PL2。 5313.5.57 已知观测值向量L的协方差阵为 DLL=??60?2??,

?041???212???2单位权方差?0=2,现有函数F=L1+3L2-2L3,试求:(1)函数F的方差DF和协因数QF;

(2)函数F关于观测值向量L的协方差阵DFL和协因数阵QFL

31?X?3.5.58 已知观测值向量Z=?21?的权阵为

31Y??11?? PZZ=??20?1??,

?02?1???1?12???试求PXX,PYY以及Px1,Px2和Py。 3.5.59 已知观测值向量L的协方差阵为

214 DLL=???1??, ?12??观测值L1的权PL1=1,现有函数F1=L1+3L2-4,F2=5L1-L2+

1,试求:(1)F1与F2是否统计相关?为什么?(2)F1与F2的权PF1和PF2。

3.5.60 设有一系列不等精度的独立观测值L1,L2和L3,它们的权分别为P1,P2和P3,试求下列各函数的权倒数(协因数): (1)X=P1L1; (2)Y=

1(L1+L2)+L3;216

2(3)Z =L1-L33

3. 5. 61已知观测值a、b、c的权分别为Pa=Pb=2,Pc=3,x=30°,y=60。(无误差),试

求函数 A=a2 sinx + b – cosx + 2c2 sinx2cosy 的权PA。 3.5. 62设有函数F=f1x+f2y,其中 x=α1L1+α2L2+?+αnLn, y=β1L1+β2L2+?+βnLn,

αi,βi(i=1,2,?,n)为无误差的常数,而L1,L2,?,Ln,

的权分别为P,P?,P112,n,试求函数F的权倒数P。

F3.5.63 已知观测值向量L21的协因数阵为

Q?21?LL=??12??,

试求向量Y=??Y1??Y?=??11??L1?2??21??=?L? ?2?的协因数阵Qyy。

3.5.64 已知观测值向量L21的协因数阵为

Q?12?LL=??21??,

设有函数

Y=??11??21??L,

Z=??21??11??L,

W=2Y+Z.

试求协因数阵Qyy,Qyz,Qxz,Qyw,Qzw和Qww。

3.5.65 在途3-13中,令方向观测值li(i=1,2,?,10)的协因数阵Qu=I,试求角度观测值向量L61的协因数阵QLL。

3.5.66 在图3-14中,令方向观测值li(i=1,2,?,12)的协因数阵Qu=I,试求角度观测值向量L81的协因数阵QLL。

3.5.67 已知独立观测值向量L31的协因数阵的单位阵,组成方程

Vn1=BntXt1-Ln1

BTBX-BTL=0

式中,BTB为可逆阵。由上式得解向量 X=(BTB)-1BTL

17

后,即可计算改正数向量V和平差值向量

L=L+V。

?

(1)试求协因数阵QXX和Q??

LL(2)改正数向量V与X,V与L是否相关?试证明之。

?§3-6由真误差计算中误差及其实际应用

?3.6.68在菲列罗公式??=吗?计算

得到的σ

β

?Wi?1n2i3n中,Wi代表什么量? n是观测值的个数

是什么量的中误差?

3.6.69 —个观测对的差数d是双观测差的什么误差?为什么?

3.6. 70在公式?0=单位权中

??PPiii?1n23n中,Pi是什么量的权? n等于什么?求得的

误差?0代表什么量的中误差?

3.6. 71某一距离分三段各往返丈量一次,其结果如表3-1所示。令1km量距的权为单位权,试求:

(1)该距离的最或是值S;. (2)单位权中误差; (3)全长一次测量中误差;

?18

(4)全长平均值的中误差; (5)第二段一次测量中误差。 表3-1 段 号 1 2 3 往测/m 1 000. 009 2 000.011 3 000. 008 返测/m 1 000. 007 2 000. 009 3 000. 010

3.6.72 有一水准路线分三段进行测量,每段均作往返观测,观测值见表3-2.

路线长度/tm 2.2 5.3 1.0 表3-2

往_高差An 2. 563 1.517 2. 526 返测髙差/m 2. 565 1,513 2. 526 令2km观测高差的权为单位权,试求: (1)单位权中误差;

(2)各段一次观拥高差的中误差; (3)各段髙差平均值的中误差; (4)全长一次观测高差的中误差; (5)全长髙差平均值的中误差

§3-7系统误差的传播

3.7. 73何谓观测值的综合误差?它包括哪些误差?观测值的综合方差是怎样定义的?

3.7.74试写出系统误差的传播公式及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联合传播公式。 3.7.75用钢尺童距,共测量12个尺段,设量一尺段的偶然中误差(如照准误差等)为σ=0.001m,钢尺的检定中误差为ε=0.0002m,试求全长综合中误差σ全。

3.7.76设有相关观测值L的两组线性函数

n1 19

t1z=KLK0

tnn1t1Y=FL+F0

s1snn1s1已知L的综合误差为?=Δ+?,式中Δ和?分别为观测值L的偶然误差与系统误

n1n1n1n1n1差,L的 协方差阵为

??11?12??1n???????2n2122?, DLL=????????????n2nn??n1试求Z的综合方差阵DZZ=E(ΩZΩZT)及Z与Y的综合协方差阵DZY=E(ΩZΩyT)。

§3-8综合练习题

3.8. 77在图3-15的ΔABP中,A,B为已知点,Ll、L2和L3为同精度独立观测值,其中

误差σ = 1\,试求平差后P点坐标x、y的协方差阵。

3.8.78有一水准路线如图3-16所示。图中A,B点为已知点,观测髙差h1和h2以求 P点的高程。设h1和h2的中误差分别为σ1和σ2,且已知σ1=2σ2,单位权中误差σ0=σ2,若要求P点高程的中误差σp=2mm,那么,观测精度σ1和σ2的值各应是多少?

图 3-15

?3?1?T

3.8.79巳知观测值向量L=[L1 L2]的协方差阵为DLL=??,21??12?设有观测值函

数Y1=2L1L2 和 Y2=L1+L2,试求协方差σ

Y1Y2

σ

Y1L

和σ

Y2L1

3.8.80 已知距离AB=100m,丈量一次的权为2,丈量4次平均值的中误差为2cm,若 以同样的精度丈量距离CD16次,CD=400M,求两距离丈量结果的相对中误差。

20

3.8. 81在图3-17的附合导线中;同精度观测了β1、β2、β3和β44角度,测角中误差σβ=3\,边长S1,S2和S3的中误差分别为σmm,σ

s2

s1

=6

=9mm,σ

s3

=12mm,试分别以 角度观测值和边长观测值为

单位权观测值,计算Pβi和Psj。

3. 8.82知观测值向量L的权阵为

21?2?3PLL=??1??31?3??, 2??3?现有函数X=L1+L2,Y=3L1 值的权PL1和PL2。

3.8. 83已知观测值向量L的协方差

31,试求QXY,QXL、QYL以及观测

21

?30?1???DLL=?041?

??112???2单位权方差?0=2.现有函数φ1=L12L2,φ2=2L1-L3,试求

Dφ1,Dφ2,Dφ1φ2以及Qφ1,Qφ2,Qφ1φ2。

3.8.84 设有观测值向量L=[L1 L2 L3]T,其权阵为

31?5?21?1??PLL=??24?2?

8???1?25?试问:(1)L中各观测值是否相互独立?

31(2)设 L'=[L1 L2]T,求PL'L'

3.8. 85单一三角形的三个观测角L1 L2和L3的协因数阵QLL =I,现

W将三角形闭合差平均分配到各角,得L=Li-,式中W=L1+L2+L

i33

?-180°,

(1)试求W,L,L,L的权; 312(2)W与L=[L,L,L]T是否相关?试证明之。 312313.8. 86在图3-18中,为了确定测站A上B,C,D方向间的关系,同

???????精度观测了三个角度,其值为L1=45°02',L2=85°00',L3=40°01'.设单位权中误差σ0等于测角中误差σ,即σ0=σ=1\,试求:(1)观测角平差值的协因数阵;(2)∠BAC与∠CAD平差值的协因数。

图 3-18

22

第四章 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

§4-1 测量平差概述

4.1.01 误差发现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4.1.02 几何模型的必要元素与什么有关?必要元素数是必要观测数码?为什么?

4.1.03 必要观测值得特征性是什么?在进行平差前,我们首先要确定哪些量?如何确定几何模型中的必要元素?试举例说明。

§4-2 函数模型

4.2.04 四种基本平差方法的函数模型是按照什么来区分的? 4.2.05 平差的好书模型中的未知量是什么?已知量是什么?

4.2.06 在平差的函数模型中n、t、r、u、s、c等字母各代表什么量?它们之间有何几何关系?

4.2.07 是确定图4-1所示的图形中条件方程的个数。

(a)已知点:A、B (b)已知点:A、B 观测值:h1~h8 观测值:h1~h12

(c)已知点:XA、YA、XB、YB (d)已知点:XA、YA、XB、YB、αAC、αBD

观测值:L1~L19 观测值:β1 ~β6、S1~S5

23

4.2.08 试按条件平差法列出图4-2所示图形的函数模型。 (a)已知点:A、B (b)已知点:A、B

观测值:h1h4 观测值:β1β3、S1、S2

图4-2

4.2.09 试按条件平差法列出图4-3所示图形的函数模型。 (a)已知点:A、B (b)已知点:A、B

观测值:L1L6 观测值:L1L8(方向)

图4-3

4.2.10 试按间接平差法列出图4-3所示图形的函数模型。

24

4.2.11 试按间接平差法列出图4-3所示图形的函数模型。

§4-3函数模型的线性化

4.3.12 通常用什么公式将线性函数模型转化成线性函数模型?并说明应具备什么条件。

4.3.13 在下列非线性方程中,A为已知值,L1为观测值,写出其线性化的形式。

(1)

(2)

(3)

(4)

4.3.14 试将非线性方程

25

线性化(式中XA、YA、αAB为已知值,为参数真值,且

为观测真值,且)。

§4-4 测量平差的数学模型

4.4.15 测量平差的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分别表示哪些量之间的什么关系?

4.4.16 观测值得真值是不可求的,通常用什么量来估计真值?

§4-5 参数估计与最小二乘原理

4.5.17 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参数估计问题?所估计的是哪些参数? 4.5.18 在已介绍的四种基本平差方法的函数模型中,其方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能否从方程中获得待求量的唯一解?为什么?

4.5.19 进行参数估计的准则有多种,为什么要选择最小二乘原理作为参数估计的准则?

4.5.20 最小二乘原理的核心是什么?由此估计的参数具有哪些性质? 4.5.21 用最小二乘准则来进行参数估计,对观测误差有无要求? 4.5.22 对某一未知量进行了n次同精度独立观测,得观测值

,

如果用算术平均值作为未知量的估值,这个故事是根据什么准则得到的?

4.5.23 最小二乘与最大似然估计有什么关系?

§4-6 综合练习题

4.6.24 指出线面所列方程属于基本平差方法中的哪一类函数模型,并说明每个

方程中的n、t、r、u、c、s等量各为多少。(式中A、B为已知数)

26

(a) (b)

(c) (d)

4.6.25 在图4-6的水准网中,A为已知点,B、C、D、E为待定点,观测了9条路线的高差

,试问该模型可练出多少个条件方程?

4.6.26 在图4-6的水准网中,列出下列四周年情况的函数模型,并指出方程的个数:

(1)选取B、C、D三点的高程平差值为参数; (2)选取(3)选取

的高差平差值为参数; 的平差值为参数;

(4)选取B、E两点间的高差为参数。

27

28